隨著國內核電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不少人無不對于國內核電站安全感到擔憂。因為在核電技術發展的短短幾十年時間內,核災難已經不止一次降臨到人類的頭上,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引發的福島核事故至令仍困繞著人們。
事實上,人們對核的恐怖心理,往往是由于是對核知識知之甚少,加上道聽途說、以偏概全、偏聽偏信所致。對于已經發生的核事故,專家們的看法幾乎幾近一致,除了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設施有設計缺陷外,幾乎都是可以避免的工作責任事故。核電其實是最清潔、安全的發電方式,核電站的安全有充分保障,但由于人們缺乏必要的核電安全知識,一旦核電站有“風吹草動”,公眾就會繃緊神經。這一點有些像空難事故。空難給人的恐懼感,是飛機一旦失事,就很難有人生還。但若進行統計分析,航空實際上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空難之所以發生,并不是飛機這種交通工具在技術不成熟,且多能依靠人的努力可以避免的。不過這種擔憂縈繞在人們心頭并不一定是件壞事,它能時刻從社會認知的角度提醒我們,有必要通過科學普及等有效方式,讓大家更多地了解核電,從各種不同的側面大力支持中國的核電建設。
伴隨著核電的發展,尤其是出現核事故、核災難以后,有關核電安全的問題更加突出地擺在人們的面前。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建設之初,與之毗鄰的香港就有民眾聯名要求停建緩建;浙江秦山核電站動工之初,也曾在海鹽引起很大的恐慌,一些當地居民甚至準備外遷;江蘇連云港田灣核電站因為引進的是俄羅斯的核電技術也曾引起人們的質疑……,可以說,中國核電起步之初,就承受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當初每邁出一步,幾乎都是負重前行。正如國內核電專家潘自強院士所言:在核安全領域,應該加強與公眾的溝通,使之更透明,為公眾了解,受公眾監督,不能說是“教育公眾”,現在只能叫“公眾溝通”,這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
盡管核能是安全清潔的能源已經為科學所公認,但社會公眾并不一定知道,并不一定這么認為。由于在公眾溝通方面的工作不夠理想,已影響到中國的核電發展。隨著國內核電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高潮,尤其是公眾安全意識的不斷提升,公眾對于核安全的關注必然要更深一步,公眾的參與已經成為推動核電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核電發展過程中,如何與公眾進行有效溝通,爭取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卻沒有太多的動作,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并沒有得到充分調動起來。在許多地方有關核電站是否安全的話題依然存在爭議,談“核”色變的人并不在少數。而在一些發達國家,核電之所以發展很快是與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分不開的。在歐美一些國家有專門研究與公眾溝通的機構,公眾的意見和要求往往事關核電站存留,而在國內這方面做的遠遠不夠。要加速發展核電建設,如果缺乏公眾的積極參與是難以想象的,因為發展核電產業畢竟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