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占比超過八成的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壓艙石”
發布日期:2024-11-29 瀏覽次數:
2758
盡管全球正在加速推進能源轉型,但消費占比超過八成的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壓艙石”。
(來源:能源新媒 文/ 陳衛東)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顯示:2013年至2023年,我國以年均3.2%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的經濟增長,同時我國能耗強度累計下降了26.1%,是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
十年來,中國能源供需保持平衡,能源價格總體平穩,全國人均生活用電量從500千瓦時增長到將近1000千瓦時,翻了一番。2015年我國歷史性地解決了全國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14億人口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綠能技術實現新突破
截至2023年底,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較十年前增長了10倍,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總裝機的58.2%。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從15.5%提高到26.4%,煤炭消費比重下降12.1個百分點。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取得新成效。
十年來,我國累計淘汰煤電落后產能超過1億千瓦,電力行業污染物排放量減少超過90%。全社會終端用能電氣化率達28%。 與2012年相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26%。綠色能源技術實現新突破。中國已建成風電、光伏全產業鏈研發設計和制造體系,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第四代核電技術,水電全產業鏈體系全球領先。
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是全球能源轉型的推動者、貢獻者,十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年度新增裝機在全球的占比均在40%以上。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從13.6%提高到18.5%,其中,中國的貢獻率為45.2%。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萬勁松介紹,2023年中國能源轉型投資達6760億美元,是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最多的國家。中國持續擴大開放合作,向全球提供優質的清潔能源產品和服務,2023年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助力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8.1億噸。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推動降低了全球能源轉型成本,也為全球綠色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傳統能源消費仍占九成
盡管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綠色能源技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從全球范圍內而言,化石能源消費依然占比巨大。
2024年8月26日,埃克森美孚發布2024年版《全球展望》報告,分析并預測了至2050年的世界能源形勢。
基于經濟增長和解決能源貧困是埃克森美孚研判2050年世界能源形勢的基礎和出發點。埃克森美孚認為,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賴于能源的供應方便,價格合理。對于數十億人來說,即使是最基本的生活任務也極具挑戰性。
該報告認為,每6天,世界將多出100萬人。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從今天的80億增加到近100億。隨著地球上人口增加20億,世界將需要新的方法來提供更加可靠、負擔得起的能源;推動全球經濟增長以提高生活水平,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同時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埃克森美孚預計,將世界各國提升到現代能源最低標準,將推動從現在到2050年,全球能源使用總量預計增加15%。可再生能源將發揮重要作用,石油和天然氣也將如此。為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幾乎所有的這些能源消費都會進一步增長。而相比之下,隨著效率的提高,發達國家的能源使用量將下降10%以上。
作為世界總能源結構的一部分,到2050年,用電量將增長80%。從現在到那時,世界總能源結構的最重大變化將是:太陽能和風能在總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增加了4倍以上,煤炭將繼續被低排放能源所取代,天然氣屬于低排放能源,天然氣在發電過程中可比煤電減少高達60%的碳排放。
該報告還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如果2035年全球銷售的每一輛新車都是電動汽車,那么,2050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將是每天8500萬桶,和2010年一樣。2050年,乘用車汽油的需求將下降,但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汽油只是石油總需求中一個相對較小的部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石油,現在和將來都主要用于工業過程,如制造業和化工生產,以及航運、卡車和航空等重型運輸,這些服務是現代生活所必需的,也是發展中國家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預計,2030年后全球石油需求將趨于平穩,2050年仍將保持在每天1億桶以上。埃克森美孚的結論是:世界整體能源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但石油和天然氣仍將是必不可少的。
2024年7月10日,bp發布了《2024世界能源展望》報告,bp認為:全球能源系統仍處于轉型的“能源補充”階段。
報告顯示,全球增長最快的一次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和太陽能、生物能和地熱能(但不包括水電)。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當前軌跡情景假設下翻了一番多,在凈零情景假設下增加了三倍多。在當前軌跡情景假設下,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份額從2022年的略高于10%增加到2050年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凈零情景假設下增加到所有一次能源的一半以上。
對天然氣的需求是從目前的水平上升還是下降,取決于脫碳的速度。在當前國際情景假設下,隨著新興經濟體對天然氣的依賴程度提高,天然氣需求增加了近五分之一;相比之下,凈零排放情景假設下向電氣化和低碳能源的更大轉變,意味著天然氣需求將在本十年的下半段達到平臺,到展望結束時下降到只有2022年水平的一半左右。
bp報告對2050年世界石油需求的預測。在本展望的前半段,石油將繼續在全球能源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當前軌跡情景假設和凈零情景假設下,2035年全球石油消費量將分別在八千萬桶至一億桶/日之間(此估計與埃克森美孚很接近)。
這一次的能源轉型,有史以來第一次是從能源補充轉向了能源的替代。只有當“新”能源(這次是低碳能源)的增長超過全球能源總需求的增長時,“舊”能源(這次是有增無減的化石燃料)使用的絕對值才會下降。
2024年4月30日,美國標準普爾公司發布了《2024年全球能源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如果說應對能源轉型是新的能源沖擊,能源安全是能源轉型的第一個挑戰,那么時機就是第二個挑戰。
以往的能源轉型不是政策舉措的產物,而是新能源的經濟和技術優勢的產物。之前的每一次能源轉型都經過了一個世紀或更長時間,但沒有一次是目前設想的類型。這一轉型的目標是在不到25年的時間里徹底改變已經累計投資超過100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的能源基礎。
改變全球經濟的能源基礎絕非易事,正是這些能源基礎使得人類文明進入了“石油的時代”。根據2023年《世界能源統計》的數據,2022年,石油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31.56%,仍是人類社會第一大能源來源。除石油外,2022年,在人類社會消費的能源中,煤炭排名第二,占比26.73%;天然氣排名第三,占比23.49%。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合計,三大傳統的化石能源占人類社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81.78%,是當今世界絕對的主體能源。若進一步細分,在2022年人類社會消費的能源中,屬于傳統能源的水電,占比6.73%,核能占比3.99%。加上以上三大化石能源,傳統能源合計占比高達92.53%,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2022年,包括風能、太陽能等的可再生能源,在人類社會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為7.47%,無法動搖化石能源和傳統能源的地位。這里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列為統計的部分可再生能源,諸如風光等,是人類社會很早就已經使用的能源,有的使用時間大大早于煤炭,屬于傳統能源的范疇。一次能源消費之外,人類社會對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賴,在電力領域的表現也特別明顯。2022年,世界發電用能源來源中,煤炭占比高達35.4%,依然超過了1/3。
油氣企業擁抱能源轉型
中國的石油需求,在未來幾年略有上升,然后在2030年后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路運輸日益電氣化所致。在其他新興經濟體,繁榮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支持了更具彈性的石油需求。
在當前軌跡情景假設下,新興經濟體的石油需求一直增加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之后大致趨于平穩。煤炭、石油、天然氣三大傳統能源中,石油應該是首先達峰,其次是煤炭,最后是天然氣。“汽油受新能源汽車的影響,消費量減少;柴油受LNG和電動卡車的影響,也將減少。煤炭受經濟、環保等因素影響,也將在‘十四五’末或者‘十五五’初達峰。”天然氣,是含碳最低的化石能源,長期需求穩中向好。
面對化石能源仍是中國經濟發展“壓艙石”的現實,石油央企在保障能源供給安全方面成績斐然,是當仁不讓的“頂梁柱”。在風光氫儲等新能源新業態的強勁崛起和能源轉型大變局中,石油央企積極主動作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下功夫。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擁抱能源轉型培育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馬永生表示,面對能源轉型大勢,中國石化錨定“雙碳”目標、擁抱能源革命,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培育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除持續提升油氣供應能力,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推進天然氣高質量發展外,近年來中國石化積極發展以氫能為核心的新能源業務,大力發展地熱產業,積極發展光伏、風電產業,更順應石油用途從燃料向原料轉變的趨勢,持續加強高端樹脂、高端橡膠、高性能纖維、特種精細化學品等研發生產,破解大宗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等結構性矛盾。
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在2024年年中工作會上講話強調,油氣和新能源業務要充分發揮能源保供“頂梁柱”作用,以高水平儲采平衡保障油氣田高質量發展;煉化銷售和新材料業務要加強產業鏈協同聯動,提升整體創效能力;支持和服務業務要堅持專業化發展,增強戰略支持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資本和金融業務要著力提高產業金融服務質效和投資質效。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
中國海油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公司積極順應時代趨勢,堅持推進‘油氣增儲上產、能源綠色轉型、科技自主創新’三大工程和‘提質增效升級’行動。”在油氣開采方面,公司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生產,堅持從源頭管控能耗和碳排強度,持續推進穩油控水和火炬氣回收等工作;在產品結構方面,公司油氣并重,向氣傾斜;在新能源業務方面,公司不斷推進油氣主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
他表示,目前中國海油零碳負碳產業有序發展,國內首個海上百萬噸級二氧化碳封存項目恩平15-1示范項目已正式投用,大亞灣CCS/CCUS集群研究示范項目獲扎實推進,世界首個半潛式“雙百”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也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電網。截至2023年底,公司共有4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2家行業綠色工廠。到2030年,公司力爭將國內天然氣產量占比提高至30%。
持續發展才是企業之本
能源需要轉型,企業也需要轉型,但上述轉型均需建立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
財富中文網于北京時間2024年8月5日與全球同步發布了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依據這個榜單的數據,人們可以了解全球大型企業的最新發展趨勢,深入到國家或地區的研究可以揭示大企業群體分布的變化。對中國石油央企來說,可以借此了解世界級跨國石油公司的競爭趨勢、優劣勢和潛在差距。
今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企業的營業收入總和約為41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三分之一,比去年略微增長了約0.1%。此次上榜門檻(最低銷售收入)從309億美元增長至321億美元。所有上榜公司的凈利潤總和同比增長2.3%,約為2.97萬億美元。500家公司除了盈利總額略低于前年(2022年)上榜企業,其他指標,包括資產總額、凈資產總額以及雇傭員工總數均達到自《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創立以來的最高峰。沃爾瑪連續第十一年成為全球最大公司。亞馬遜重回第二。中國的國家電網公司繼續位列第三。排在第四和第六位的分別是沙特阿美、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另一家石油央企中國海油名列第五十六位。
2023年中國三家石油央企總營業收入為9931億美元,利潤452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4.56%。美國最大三家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和馬拉松石油公司總營業收入為6958億美元,利潤總額644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9.25%。中國三桶油營業收入是美國三大石油公司的1.4倍,而營業利潤僅為三家美國同行的70%,營業利潤率則差不多正好腰斬是美國同行的49.30%。同樣的數據與殼牌、BP、道達爾能源三家歐洲的跨國石油公司比較,差距也是明顯的,它們的營業收入/利潤/營業利潤率分別為7552億美元/560億美元/7.41%。
若進一步考察人均產值和利潤指標,三桶油與國際公司財務指標的差距更是巨大。即使是三桶油之間的比較也有巨大的差別。至今年9月初,三大石油公司公布中期業績,上半年利潤情況是:中石油凈利潤886億元(員工人數124萬)、中石化凈利潤371億元(員工人數38萬)、中海油凈利潤797億元(員工人數9.8萬),中海油和中石油所創造的凈利潤差不多,伯仲之間,但人數相差10倍不止。雖然企業可以有“國有”“私有”所有制之分,但企業的實質都是市場經濟中相互競爭與合作的“經營實體”,營業收入/利潤、投資回報、股東回報的財務指標是衡量企業經營成果和效率的公認指標。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石油央企的“角色定位”既有清晰的界定也有“模糊”的邊界,當我以為“可持續經營”最為重要,不論企業被賦予了多少愿景和責任,企業破產了失去了可持續經營的能力了,愿景和責任也就不復存在了。
通用電氣公司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自1892年成立以來,通用電氣不僅僅是一家公司,對幾代美國人來說,他的工作保障、安全可靠的投資,以及對高層管理人員的商業精英教育。在傳奇CEO杰克·韋爾奇的20年領導后,通用電氣作為美國最有價值的公司進入了21世紀,然而不到20年后,“老通用”就消失了。通用電氣傳統的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勝利的企業文化迷失了方向,這最終導致了公司在個人和組織層面的衰落。
如果說,在中國有什么企業可以和美國“老通用”公司媲美的話,我以為非“大慶油田”、中國石油莫屬。七十多年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壯大過程,石油央企傳承著“大慶油田”基因。能源轉型,多元能源時代終將到來,但愿我們不要在永遠的“長子”“頂梁柱”追求中迷失方向。BP殼牌等跨國石油公司5年前曾高調綠色轉型,今年又突然紛紛回歸油氣主業,它們發展戰略大幅度調整很值得我們密切關注和深入思考。
就能源轉型而言,盡管近年來在雙碳目標之下,風能和太陽能獲得了爆發式的增長,但從消費結構來看,風光發電在整體能源構成中的占比還很低。當前,雖然新能源的新增投資規模已經超越傳統能源,但由于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建設還遠未達到預期,新能源滲透率依然較低。被稱為“中國新能源七子”的光伏制造巨頭,目前尚無一家進入今年的《財富》500強名單,有些甚至還在生死線上掙扎,比肩西方“石油七姐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特別提示:本信息由相關企業自行提供,真實性未證實,僅供參考。請謹慎采用,風險自負。
[ 市場動態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