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國家能源局公開表示,正在制定風電下鄉的有關政策,而2021年統計的分散式風電的發展數據也表明,分散式風電下鄉的步伐正在加快,如何解決分散式風電的幾個難題,今天我談到的MW級退役風機的再制造或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
(來源:微信公眾號“球哥看風”作者:球哥談風)
就在前幾天,哈電風電發布了20KW的微風型變槳風機樣機,并已經開始并網發電,在我們大兆瓦風機正在無限膨脹的今天,無疑這是發電裝備行業的一個新思路。
作為曾經的風電五虎之一,哈電風能最近兩年在行業不是非常顯眼,此次爆新款微風型風機來拓展風電下鄉,給鄉村振興計劃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可以說是助力國家鄉村振興與新能源下鄉的新“裝備”。
值得注意的是,這款小風機采用直驅永磁技術路線,包括主動偏航、主動變槳、全功率變流器等關鍵核心部件,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可以提供更低的切入風速、更新的全功率變流器并網功能,估計這一黑科技給哈電十四五風電下鄉提供了新方向。當然,風電下鄉實際上由來已久,各家風電主機企業也在蓄勢待發,如何抓住這個機會,各有新招。
分散式風電發展助力風電下鄉:政策驅動,潛力巨大
就在前幾天,8月12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透露,目前正在組織編制“千鄉萬村馭風行動”方案,爭取盡快推動實施。此項政策的即將出臺,給風電項目備案制增加了可行性,也就則意味著風電項目建設將加速,尤其是分散式、鄉村風電市場值得期待。
也就在當天,資本市場風電裝備企業股價一路飄紅。政策驅動,分散式風電下鄉已成定局,勢不可擋。國家能源局也在協同國家相關部委,創新風電投資建設模式和土地利用機制,重點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大力推進鄉村風電開發,鼓勵村集體利用存量集體土地通過作價入股、收益共享等機制,參與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
2022年5月: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發布《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風電項目由核準制調整為備案制,積極推進鄉村及工業企業分散式風電開發。這是國家層面文件首次正式提出風電項目調整方案。備案制只需要報政府備案后就可以辦理后續手續,不用政府審核批準。核準制需要政府審核和批準后,才能辦理后續手續。
2022年6月1日: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聯合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規劃》提出有序推進基地建設,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以縣域為單元大力推動鄉村風電建設;積極推動風電分布式就近開發,推動100個左右的縣、10000個左右的行政村鄉村風電開發。在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油氣礦區及周邊地區,積極推進風電分散式開發。
2022年8月:首個地方風電備案制政策正式落地,張家口市發布《關于風電項目由核準制調整為備案制的公告》,其中提出自2022年9月1日起,將風電項目由核準制調整為備案制。
分散式風電將迎來快速發展期。近日,張家口市提出,自2022年9月1日起,張家口市將風電項目由核準制調整為備案制,該政策被業內認為是首個正式落地的地方風電備案制政策。
此外,日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公開表示,目前正在組織編制“千鄉萬村馭風行動”方案,爭取盡快推動實施。分散式風電下鄉還在路上。實際上,2021年底分散式風電總裝機量接近1000萬千瓦。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風電產業地圖2021》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13家整機制造企業有分散式風電新增裝機,上市公司占大頭。其中,金風科技新增裝機容量為267.2萬千瓦,占比33.3%,位列第一,此外運達股份,明陽智能、三一重能、中車風電(中國中車旗下)等公司也位居前列。但主要依賴于2021年的各省市分散式風電補貼電價的到期問題,否則依舊很難落地,問題在哪里呢?
風電下鄉難題依舊困擾:成本、土地和接入
陸上集中式風電、海上風電和分散式風電被稱為拉動國內風電規模化發展的“三駕馬車”。不過,與陸上集中式風電、海上風電相比,分散式風電的發展明顯滯后。據行業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分散式風電裝機僅約1000萬千瓦,在風電裝機中的占比較低。特別是在2022年上半年新增風電裝機中,以集中式風電為主的“三北”地區新增裝機占全國的84%,分散式風電發展任重道遠。
如何解決分散式風電的下鄉問題,一方面需要解決政策問題,比如土地,核準和備案的問題,一方面還需要解決成本的問題,成本的問題有兩個方面解決,一個就是技術解決,比如哈電風能的小容量變槳變速風機,一個是從分散式風電的專用機型開發。在分散式風電的成本方面,我們要從風電裝備的產業鏈角度進行解決。開發專用的下鄉型風電機組,已經成為當前的必然動作。
下鄉型風機開發的新思路:退役風機再制造如何?
其實,在行業企業中,分散式風電機組也有開發,但基于市場規模的驅動力較小,進展不大,比如中壓風機,風機出來的電壓等級直接接入農網,實現真正的風電下鄉入戶。而實際上,我們在風機本身降本的方面,還有一個新的思路,那就是MW級的退役風電機組再制造二次利用。
風電機組退役潮即將到來。7月23日,寧夏舉辦的全國首屆風電設備循環利用論壇暨中國物資再生協會風光設備循環利用專委會成立大會上獲悉,2025年中國將有超過1000萬千瓦風機接近或達到設計壽命,退役規模超1200萬千瓦。
2005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首度突破100萬千瓦。因機組運行效率低、安全性下降差等因素,風電開發商對老舊風機升級改造的需求越來越迫切。2021年12月,國家能源局出臺《風電場改造升級和退役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鼓勵并網運行超過15年的風電場開展改造升級和退役。
目前中國運行10-15年間的風機容量約1027.4萬千瓦,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測算,“十四五”期間對運行超15年的1.5兆瓦容量以下機組進行改造,置換需求超過1800萬千瓦。不得不說,這么多退役的風機,葉片因為是非金屬復合材料適用一定年先后無法重復直接利用外,風機機組的絕大部分部件,尤其是金屬大部件,包括發電機,齒輪箱,機艙底架,輪轂,塔筒等,盡管適用十多年后,但如果我們重新技術評估后認為可以二次利用,其帶來的市場價值將是不可限量。
退役風機的殘余價值很低,部分大部件重新評估后可以二次利用,部分大部件重新再制造后可重新利用。例如一臺1.5MW的老風機,退役后,按廢鋼廢鐵賣,其價值估計就是原值的5-10個百分點甚至不到(原來6000-700萬元/臺,不含塔筒,退役后賣廢舊物資,估計30萬元/臺,葉片處理還有需要給額外處理葉片單位費用),但經過再制造改進后,其價值我們按想現在的1000元/kw,單臺可以賣到150萬元以上,增值空間100萬元左右,從產品的毛利率分析,市場潛力巨大,同時對于下鄉的風機,1500KW的接入容量對于農網的變壓站幾戶沒有什么接入壓力。
當然,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
一個是,MW級以下的非變槳變速機型的再制造我個人認為不適合直接再制造,但是不是可以類似哈電的這種做法,改為變槳變速型的MW級以下的風機,提升發電效率。
另一個,MW級以上的機型,直接再制造,尤其是在變流器,變槳系統,主控系統等按照當前的技術進行改進,我個人認為是市場價值是非常高的。
當然,如何實現再制造的退役風機再次進入風電主機市場,尤其是下鄉的風機市場,標準需要提到議事日程。
退役風機再制造重新進入市場:標準亟待解決
老舊機組到齡退役后,部件回收再利用可以實現資產殘值的最大化循環利用。風機退役將帶來大量待回收材料,材料中的銅、鋼、水泥、碳纖維/玻璃纖維等物質仍然具備很高的回收價值。
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力機械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祁和生介紹,目前風光設備再制造、再利用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加快建立完善回收標準規范和技術標準,探索兼具經濟性規模發展的新商業模式。退役風機的部分大部件已經經歷十幾年的運行,如何界定可以繼續使用,使用多久,這是個技術課題,包括機艙底架,塔筒,輪轂,再制造的齒輪箱和發電機等,需要建立系統的標準,否則很難推動這項綠色循環利用的產業發展。
從行業統計數據來看,全國目前在運行的1-2MW的風機數量應該超過5萬臺,如果單臺風機的市場價值100萬元,其再制造和技改升級的市場空間將超過500億元。一旦這些風機退役,如果能通過再制造和再評估重新進入分散式風機市場,一方面可以實現裝備資源的二次利用,同時還可以大幅度降低風機的造價,如果從商業模式上合作,某個能源集團自己的退役風機與某風電主機企業合作,風電主機廠對其退役風機進行再制造和技改升級實現風機再生,風電開發企業的利益將會顯著增加,同時風電主機企業將會獲得再制造和技改升級的豐厚利潤。
特別說明:
分散式風電與風電下鄉還不是一回事,但下鄉的風機必須是按照農村的風電成本來核算,民生問題,環保問題,土地問題,都需要解決,退役風機相當于把幾乎殘值為零的舊風機經過再制造和技術升級,變為一臺擁有當前最新技術(中壓,發電效率)的風機,實現重生,不僅僅實現風機退役后的綠色利用(鋼鐵不再進冶煉爐,實際上這個過程是個耗能的過程),而且對老的風電場業主實現了廢舊物資二次利用,大幅度降低新的下鄉風電場的開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