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發者朱槿教授(Jinn P. Chu)說:“我們通過簡單的光刻和濺射沉積工藝在Si基底上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個金屬玻璃納米管,可用于大規模的集成。”
金屬玻璃具有顯著的機械和熱物理性能,高強度和生物相容性。它們的無定形結構和缺少晶界說明了它們的不尋常特性,但也意味著它們在整體上幾乎沒有塑性變形。這個缺點使得大塊金屬玻璃變脆,不可能在室溫下工作。
然而,使用濺射沉積技術制造薄膜MG,其中材料從靶材噴射到基底上,是柔性的,并且保留了BMG卓越的機械屬性。臺灣科技大學團隊已經采用這種方法在Si襯底上生產了單獨的MGNTs。使用射頻磁控管濺射在光刻膠模板上濺射沉Zr55Cu30Al10Ni5的涂層,然后通過在溶劑中對襯底進行超聲波振動來去除光刻膠模板。
研究人員發現,隨著納米管壁變厚,涂層表面變得更疏水。朱槿教授解釋道:疏水性是由于空氣被困在管內,防止了水分進入納米結構。他們還觀察到表面冷卻在納米室內產生負壓,對水滴產生吸力。相反,表面加熱會在納米腔內產生正壓,從而推動液滴。
通過加熱和冷卻MGNT陣列,水可以被排斥并依次附著在表面上。研究人員證明,這種熱響應潤濕/去濕行為在25℃和55℃之間的至少5個循環內是可逆的。朱槿指出:MGNT陣列代表了一個具有可切換接觸界面的仿生模擬器,其行為可以通過改變表面溫度來簡單控制。
研究人員建議,MGNT陣列提供的特性組合可能會對太陽能電池、光學傳感器和生物傳感器有益。
朱槿教授表明:成本效益型金屬玻璃納米管(MGNTs)的發明將使納米技術進入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