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網信通部主任王繼業:建設堅強智能電網,離不開地信服務平臺支撐
發布日期:2017-08-04 瀏覽次數:
2818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地理信息產業,陸續出臺系列文件和政策,從軟件研發、工程應用、產品融合和標準體系等方面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隨著我國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智能電網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張“名片”,國家將其列為十六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之一。
2015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主旨發言中,進一步提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中國倡議。“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和全球能源互聯網,離不開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的支撐。”國家電網信息通信部主任王繼業說道。
電力系統和地理信息如何融合?
國家電網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是經國務院同意進行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的試點單位,連續12年獲評中央企業業績考核A級企業,在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2位,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
國家電網公司以建設運營電網為核心業務,同時把電力輸配到千家萬戶。公司經營區域覆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覆蓋國土面積的88%以上,供電人口超過11億人。
為了讓老百姓都能用上電力,首先要建立一個電力傳輸和供應網絡。王繼業介紹,“電力行業在全國范圍內建成了一個各種電壓等級、不同距離線路交織的輸電網絡,這個網絡覆蓋全中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這南方五省屬于南方電網公司,其他二十幾省都屬于國家電網公司(內蒙古西部電網除外)。”
電力輸送包括長距離和本地輸送,本地也需要配電網把電力輸送到千家萬戶。電力輸送較近的話,可能幾十公里、上百公里,遠的話達到幾千公里。目前,國家電網最遠輸送電力距離超過2000多公里。而特高壓直流輸送最遠甚至可以達到5000公里。
因為電網要輸送到千家萬戶,有些電網輸送范圍很長,就需要確定輸送的走廊。這個走廊可以從城市的邊緣走,也可以經過農村,還可能經過大山,所以電網的地理位置形態很復雜。電壓也有高低,有1000千伏的高壓,也有400伏的低壓。大家看到的電力鐵塔也不一樣,電壓越高,鐵塔越高,輸送距離越遠。
“我們為了管理電網,需要確定每一條輸電線路從哪兒開始,經過哪些地域、區域,到了哪些地方,實時進行電力輸送。對電網的管理如果采用傳統的數據庫肯定不直觀,將來故障搶修也不方便,地理信息的服務顯得非常有必要。現在所有的電網的每條輸送線路,我們都會在地圖上實時標注出來,并且把不同電壓的線路分在不同圖層,把各類電網設備與電網接線圖一一關聯起來,這樣管理比較直觀,也便于電網的檢修和故障搶修。”王繼業說道。
地理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電力行業對于地理信息是實實在在有需求的,要管理好電網,運行好電網,必須得有好的管理手段。除了管理信息系統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地理信息空間數據的輔助和支持。
國內電網地理信息技術已經有30多年的應用歷史。最早是單個業務部門以地市供電公司為單位開展建設,不能完整表達電網及其環境,不利于數據共享、基礎資源復用,也不符合集約化管理要求。
2009年,國家電網公司立足自身發展,長遠考慮電網建設需要,開始建設服務于全公司、全業務的地理信息服務平臺,通過統一設計基于地理位置的電網資源中心,向各類業務應用提供空間可視化、地理分析和拓撲計算,支撐各類業務活動。
從之前的建設經驗來看,傳統的地理信息平臺架構,在海量數據管理、實時處理能力和支撐業務應用上存在局限。2013年起,國家電網公司結合信息通信新技術發展趨勢,提出“一平臺、一系統、多場景、微應用”,采用云計算技術打造新一代地理信息平臺。
經過近十年的建設,完全自主開發的國家電網公司地理信息服務平臺已覆蓋國家電網總部、分部、27家省市公司及其270個地市公司、2300多個縣市、35000余個鄉鎮營業所,共維護電網設備500余類12.5億余條,全面構建了電網企業的公共空間資源數據中心,支撐了電網生產、運行、營銷管理、配電自動化、輸變電狀態監測、電力交易、統一車輛管理等電網核心業務系統應用。
近三年,電網地理信息服務平臺及相關收入10億1300萬元,其中電力行業外收入2000萬元;通過GIS平臺的應用,優化了資源配置,縮短了停電時間和故障搶修時間,提高了設備精益化管理水平,為國家電網公司直接節支成本27億7350萬元。“地理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提升了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了企業資源共享水平、輔助了城市協調發展、增加了社會公眾滿意度,具有重要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王繼業總結道。
接下來,國家電網在現有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拓展地理信息服務應用,讓地理信息平臺成為電力業務應用的公共基礎平臺,同時結合時間維度,通過建立規劃態、歷史態、建設態、運行態的“四態”電網,實時分析電網的現在、歷史和未來,同時采用GPS和北斗授時、定位等服務,更精準的管理和運行電網,為堅強智能電網和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世界第二名企業的信息化工作
國家電網公司按集團公司模式運作,注冊資金5363億元,全口徑用工總量166.7萬人。對王繼業所在的信息通信部來說,他們的工作就是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的技術政策、技術策略進行信息系統的“統一建設”,使得各級管理人員通過信息化手段管理這近170萬人和3萬億元的固定資產。
作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和中國第一大企業,國家電網在全球起到領先的地位和作用。其信息化必須得體現先進性,即技術上的先進性、實用性和管理上的科學性。讓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統發揮作用,讓業務流程能夠順暢的運作,保證公司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管理龐大的企業體系,這都是王繼業必須去做得工作。
王繼業表示,“你們也許不知道,在全國各行業里,電力行業的服務是相對較好的。95598是電力系統客服電話,只要在全國打95598,就會有人幫你解決問題,為你服務。這些都離不開信息系統的支撐。”
除了保證內部管理順暢高效,保證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信息通信部還要保證電網的安全穩定生產。因為電力是瞬間傳輸的,電力的生產和使用同時完成,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傳輸就會中斷,就會影響千家萬戶的電力供應。
“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城市如果斷電的話,是什么情況?應該說,中國的電網水平在全世界是相對領先的,美國、加拿大都曾有過大停電,而中國整體則比較穩定,沒有發生過由于人為或其他因素導致影響較大的停電事件,有些因為自然災害而停電,但那是局部范圍、小范圍內。所以安全生產、優質服務、企業經營管理,這些都需要信息化系統的支撐,并且發揮更好的作用。”王繼業補充道。
另外,信息通信部還要考慮的就是創新引領,現在“大云物移”發展得這么快,面對“互聯網+”這種新的情況,國家電網該怎么辦?當然也要擁抱新技術、跟蹤新技術、及時了解新的技術特點,同時考慮新技術能否在電網系統內使用,如何使用等等,2015年9月發布的《信息通信新技術推動堅強智能電網和一強三優現代公司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就是大力推進國家電網應用“大云物移”新技術的行動方案。
擔任電力信息工委會主任,推動地理信息在電力系統的全面應用
2015年7月16日,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電力信息工作委員會成立,王繼業當選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電力地理信息應用發展迅猛,電力信息工作委員會的成立為地理信息在電力行業的廣泛應用發揮了積極作用。
王繼業曾在電力信息工作委員會的成立大會上表示,電力信息工作委員會的成立是地理信息領域的一件大事,具有深遠意義。電力信息工作委員會將電網、水電、火電等電力領域單位和相關高校、研究機構聯合在一起,在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的領導下,形成地理信息產業產、學、研、用一體化全覆蓋的完整產業鏈和生態圈。
2016年9月,王繼業當選了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的副會長,他表示,他將繼續為地理信息產業在電力行業的發展和應用貢獻力量。
特別提示:本信息由相關企業自行提供,真實性未證實,僅供參考。請謹慎采用,風險自負。
[ 市場動態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