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被雙方所承認(當然供應商還是在里面加了水分),也將作為以后價格變動的基礎。這樣,原材料價格上漲給供應商帶來的實際成本增加應該有客戶承擔,但采購此時可以和供應商討論:如何合理降低他的采購成本?如何在成本結構其他項目上尋找降低的機會?此時需要供應商的合作,而其是否合作決定于你公司的實力,或者你是否具備了踢人的條件!
如果沒有清楚的成本信息,采購可以要求其提供,供應商盡管不樂意或不同意,他也知道這個要求是合理的。如果他不同意,你就慢慢要,在要的過程中拖延新價格的實施,并且做好尋找新source的工作。
要強調的是,除非你公司很有實力,一定要有合適的供應商儲備,并且對于專用的模具一定自己控制所有權,以便在轉換供應商的時候方便行事。比如GE,GE在找供應商時花費的精力很大,簽訂的合同很多,一大堆英文的,很多公司因為其聲譽而愿意一味接受,所以GE的每個part的供應商只有一個,這樣便于他管理,如果供應商不合作,GE會拿出一堆文件和他說事,誰都知道GE是大公司,是做大生意的,一旦有商業損失肯定不會小,供應商怕擔當不起,所以即便不樂意也得繼續做,當然GE會因為你合作不好會愿意讓你退出來,但是還得是他表示主動踢你。但更多的客戶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不要參考GE的做法。
規模制勝
據了解,在1995年之前全國的變壓器企業只有100多家,而到2003年底全行業已經發展到1000多家。由于進入門檻過低,競爭日趨白熱化,廠家爭相降價,變壓器生產能力已經過剩,多數企業微利甚至虧損,整個行業面臨著“勢力的再組合、市場的再劃分、利益的再分配”的局面。“九五”到“十五”期間,一些大的跨國集團如ABB、阿爾斯通、西門子、伊林、東芝等公司憑借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和品牌優勢,占有了20%~30%的變壓器市場,而且在不斷擴大市場份額;
國內一些變壓器大企業近幾年通過多方位技術引進和廣泛吸納高科技人才提升了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等級,加快了技術創新步伐,擴大規模,加快發展速度,占有了30%~40%的變壓器市場;還有一些企業具有一定的技術和制造實力,在局部地區市場占有率較高,但總體市場份額不大;不少民營企業由于企業經營機制靈活,沒有非生產性的負擔,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這種市場的再劃分趨勢已越來越明顯,利益的再分配也將隨之而來。企業能否在“十五”末期進入行業前列決定著企業未來能否獲得更大的發展,企業就必須大規模的擴大生產能力,才能保證企業步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