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科技參與了三個令世界矚目的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完成了中國柔性直流海纜發展的“三級跳”,首先實現了直流海纜的國產化。專家給出的結論是,中天科技打破國際壟斷,填補國內空白,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三項工程是:2013年,南網南澳±160kv項目——世界第一個多端柔直工程;2014年,國網舟山±200kv項目——世界第一個五端柔直工程;2015年國網廈門±320kv項目——世界最高電壓等級柔直工程。這三個柔直工程,中天科技共提供了柔性直流海纜近200公里。
中天科技總工程師、海纜研究所所長謝書鴻教授級高工表示,柔性直流海纜輸電是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關鍵技術之一。“柔性”是相對于常規直流輸電而言,采用了先進的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組成的電壓源換流器(VSC),可以依據電網需要,靈活快捷地改變電能輸送的大小和方向,并提供更優質的電能質量。“多端”是相對“兩端”而言,兩端直流輸電系統無法實現對多個電源點(如風電場、分散式小水電等)的接入或多個負荷點的同時供電,多端系統可以將多個海上風電場、孤立海島與大陸連接起來,構成直流網絡,節省投資,減少海域資源占用。
謝書鴻說,交流電纜不能用于柔性直流輸電,傳統的交流海纜充電電流、系統有功壓降大,難以實現長距離輸電。直流電纜線路,雖增加換流站投入,但可減少巨額無功補償設備及線路損耗。而傳統直流電纜也不能用于柔性直流輸電。柔性直流海底電纜正在成為電纜跨海互聯和連接海上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主要輸電方式。
據了解,在國際上柔性直流輸電工程也開始應用,法國地中海互聯電網的海纜系統、德國北海風電場的電纜連接項目、英國電網海上風電聯網項目等均應用了柔性直流電纜技術。據權威研究機構預測,未來十年內,世界范圍的柔性直流輸電市場規模將在1000億元規模,到2023年,全球海底高壓電力電纜市場需求將從2014年的19億美元增至53億美元,甚至更高。
高壓直流電纜及其附件是當今世界電纜制造行業的技術制高點,海底直流電纜的質量控制是影響整個柔性直流工程可靠性的關鍵一環,換流站內的技術、設計即使大功告成,沒有海纜將海島與大陸相連,也無法實現技術的落地。而2012年前,我國僅能夠制造±30kv等級柔性直流電纜。市場需求急迫,創新難度極大,國家電網信任了中天,市場選擇了中天,中天研發團隊迎難而上。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電纜研究所、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哈爾濱理工大學、南方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國家電線電纜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國內一流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用”合作,組建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士參加的研發團隊,攻克系列材料和工藝關鍵核心技術,制定了柔性直流海纜的國家標準,通過了第三方權威機構的型式檢驗和預鑒定試驗,形成了直流海纜系統技術和產品,并參加國際技術交流,中天科技代表在巴黎的國際線纜會議上,達成了一系列國際合作的協議。
最近,國家電網組織科研力量,推進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集中攻克±500kv柔性直流海纜系統關鍵技術。這項技術遠期將應用于先期啟動的東北亞能源互聯網示范工程,中天科技海纜也受邀主要承擔這項重大科技專項。
中天科技分布式微電網輸送清潔能源
專家分析指出,全球能源互聯網離不開智能電網技術。智能電網是集電能傳輸、資源配置、市場交易、信息交互、智能服務于一體的“互聯網”。智能電網能夠有效解決清潔能源的分布式、多端式的接入難題。中天科技技術儲備、研發先行,“三步走”進入新能源產業。2008年,成立新能源研究所,致力于微電網系統技術、儲能變流器、控制器、儲能鋰電池等核心產品的技術創新和研發;在國家高新技術“863 計劃”招標中,中天科技自主開發的《孤島型智能微電網關鍵技術》在激烈競爭中勝出,實現新能源領域重大研究課題突破;2013年,進而獲得全國首批十八家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項目之一,并于當年建成南通開發區9.6MW屋面光伏電站項目,實現成功并網發電。
公司新能源產業鏈提供全方位、整體化的解決方案,以產業鏈進入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模式,得到業界和客戶肯定。公司150MWp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項目綜合指標在國家十八個示范區中排名第一,受到國家能源局表彰。截止到2015年12月份共計并網41個項目,累計并網裝機達157.2MWp。目前在建3個分布式項目,裝機容量9.8MWp
中天磷酸鐵鋰動力電池、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較行業先進水平高4.3%,可實現快速充電、超長的循環壽命。所開發的逆變器功率密度最大、占地面積最小、器件溫升最低。中天智能化雙向儲能變流器具有行業最優的無縫切換技術、不平衡負載能力強、具備反時限過載能力。中天科技自主開發交、直流充電樁、充電槍和充電電纜,為各種應用場景提供電動汽車充電站整體解決方案。
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陸偉表示,智能電網所需的光電復合纜技術是中天科技的強項,中天智能微網項目已成為全國首創,依托儲能技術的電動汽車充電裝置已經開始建設,中天科技的電網產業鏈已從輸電線纜向配電和智能裝備等方向拓展,從僅能提供幾項工程材料向工程施工、技術、設計、標準、系統集成等方向突破,公司正在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積極創造條件,應對面臨資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變化三大嚴峻挑戰,爭做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優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