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藏昌都電網與四川電網聯網輸變電工程(川藏聯網工程)順利通過水利部水土保持驗收,是該工程繼通過環保部環保驗收后取得的又一項打造綠色和諧高原電網工程的里程碑式成果,為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的最終申報拉開了帷幕。
川藏聯網工程是落實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解決康巴藏區缺電問題,促進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家“十二五”重大建設項目。工程東起四川甘孜州鄉城縣,西至西藏昌都市,線路全長1521千米,穿越地質災害多發、高寒、高海拔、高落差的“三江”斷裂帶,最高海拔5000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具建設挑戰性的高原超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國家電網公司對該項目高度重視、充分保障、狠抓落實。截至目前,工程已安全試運行1年2個月,不僅各項運行指標達到設計標準和要求,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水土保持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建設綠色和諧高原電網工程的目標,為工程爭創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川藏聯網工程建設前,西藏昌都市和四川甘孜州南部長期孤網運行,145萬人口的供電可靠率不到30%。工程建設后,西藏昌都電網徹底告別了孤網運行的歷史,供電可靠率提高到99.46%。截至2015年11月19日,本工程在試運行的一年中,已累計向昌都市送電5362.5萬千瓦時,極大地緩解了昌都市電力供需矛盾,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同時更為顯著的是,清潔可靠的電力能源將徹底改變當地以燃柴、燒牛糞為主的傳統生活能源結構。不僅起到了改善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環境的作用,也起到了保護當地自然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在川藏聯網工程建設和試運行過程中,始終堅持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先行的原則。在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設計、施工和管理等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創新工作:
在設計階段采用避讓自然保護區、塔基高低腿設計減少地表擾動、高科技優化線路及減小線路廊道寬度保護植被,使線路工程占地面積減少1400多畝,變電站永久占地減少12%,針對工程沿線不同地形和植被類型開展專項水保設計等設計創新,使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措施落實到每一基鐵塔和每一處施工場地。
施工過程中全面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共架設900余組總長1400余公里的貨運索道運送建筑材料,同時采用無人機架線等先進施工工藝,減少施工臨時道路的建設和架線施工對沿線植被的擾動破壞;并在工程施工結束后開展植被恢復專項工程,施工技術創新顯著降低了本工程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在水土保持管理方面也開創性地組建了由現場指揮部、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和監測驗收單位形成的“五位一體”水土保持管理體系;開拓了水保專項監理、工程監理和地災監理共同現場監管的優勢互補管理模式,并在水土保持監理、監測及管理中引入無人機技術和可視化管控系統,解決了傳統輸變電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困難、信息傳遞緩慢的難題。
工程建設者在川藏聯網工程建設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盡力減少新增水土流失,實施了全面生態恢復。在水土保持方面付出了艱辛努力,通過各方面的技術創新,創造了高標準、高效率的世界高海拔地區電網建設奇跡,為藏區、高海拔及無人區電網建設樹立了標桿,為類似工程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水土保持經驗。在建設川藏聯網工程這項促進藏區經濟發展、造福藏區群眾惠民工程的同時,用實際行動實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和諧工程的目標,達到了工程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促進了當地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