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班牙小說中堂吉訶德舉著長矛挑戰風車,到如今風電技術被人們廣泛利用,風能——這種大自然饋贈的禮物,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的可再生資源。目前,中國是全球風電并網裝機最多的國家,擁有全球26%的風電裝機。不過,與德國、丹麥等歐洲國家相比,風電在中國整體能源結構中占比依然很低,發展空間巨大。目前,中國風能利用還存在什么問題?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2005年)剛建風電場的時候,這片大草甸上什么都沒有,我們拿繩子圈了好大一片地方,然后就跟當地牧民說,這兒要建風電場了,你們先不能來放羊,等我們建好了你們再過來。我們當時還說,風力發電是高科技,你們不懂。結果牧民跟我說, 有什么不懂的,這不跟我們家電風扇一樣嗎?電風扇是一插電就轉,你們是一轉就來電。 ”
這是華能洮北風電廠前期項目經理陳新繪聲繪色對記者講述的一個小故事。洮北風電廠位于風電資源豐富的中國東北部吉林省白城市。中國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以及內蒙古這“三北地區”的可利用風能儲量約占全國資源的80%以上。然而這些地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冬天極為寒冷。因此,冬季期間因保證供暖形成的“棄風”現象成為制約風電發展的重要因素。吉林省能源局新能源處處長劉占文介紹說,由于當地電源結構不合理,該省冬季棄風率達到30%以上,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北方有個特點,就是冬季必須要保證用熱電聯產機組來供暖,供暖的同時要生產電力,這些電力發出來后已足夠當地冬季的負荷使用了。所以我們的風電、風機冬季就得停下來。停下來就造成了風電大量棄風。2012年全省風電利用小時數僅1420小時,全國最低,棄風率達到31.2%。”
實際上,根據電能和熱能兩方面的需求對現有發電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并不是不可能,德國很多電力公司已經在安裝“電轉熱”的儲熱系統。吉林省能源局副局長鄭建林介紹說,目前國內在這方面落后于國際,儲能技術有待加強。
“(儲能)就是把不規律的能量集中儲存起來,然后按人類使用需求進行規則輸出。但現在國內搞儲能技術,一是技術不過關;二是成本極高。所以我認為這是未來新能源發展中最重要的單項技術。”
另一方面,“棄風”現象還反映了中國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健全。冬季生產的風能在本地消耗不掉,還可以通過管道輸送到其他需要的地方。然而這樣的通道在全國還沒有建立起來。對此,劉占文呼吁,國家應盡快地對輸送電線路的布局做出規劃和調整。
“國家能源局已經答應為吉林省建一條特高壓電路,用特高壓線路送出吉林省富余的電力。這里面不僅送出風電,我們要風火打捆聯合外送。因為風電有間歇性和波動性,可能影響輸送電能的質量,我們送風火打捆電力就意味著我們輸出的電源是穩定的。這樣對接收電力的受電地區也有好處。”
中國風電能源規模巨大,并正高速向前發展。據國家能源局研究人員透露,到2015年,中國風電并網裝機將達到1億千瓦以上,2020年將達到2億千瓦。不過,在大力發展風電的同時,有關部門還要做好新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讓中國風電企業真正做到乘風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