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貴州省黔西南州首府興義市,東南前行約1小時,從安龍縣德臥鎮過南盤江進入廣西,位于隆林縣椏杈鎮納貢村的雷公灘段峽谷上,一座水電站在眼前漸漸展開。
這就是被稱為西電東送“橋頭堡”的天生橋二級電站。在時間和空間上,它都是西電東送的起點,裝機容量共132萬千瓦的電力,通過天廣交流、天廣直流輸電線路送往珠三角負荷中心。
可對西電東送的操盤手——南方電網旗下超高壓輸電公司來說,它還意味著另一個起點。
2000年投運的±500千伏天廣直流工程,建設初期全部都用德國西門子設備,包括換流站控制樓的臺階、洗手間的馬桶,“全套裝置都從德國進口”,南網公司首席技術專家、南網科研院董事長饒宏回憶說。技術、裝備自主化率幾乎為零。
天廣直流投運后一年內,一旦設備出現異常,都是外方駐站人員處理,“我們基本處在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南網超高壓公司生產技術部主任高錫明坦承,當時我們幾乎屬于“三無”人員:一無技術、二無經驗、三無標準,除了站著看人家干,別無他法。
從“站著看”到“接得下”,就是從外方手中把工程接管過來、實現平穩運行,這一階段大概花了八九年時間,高錫明形容那是“蹣跚學步、痛并快樂著”的日子。
剛開始,天廣直流末站廣州換流站,一個月閉鎖兩次,“就是在事前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直流停掉,就像高速公路突然封閉”;還有十幾次臨停,即“知道有問題,主動申請停下來”,頭一年平均一個月停三四次。直接影響到西電東送的效率。
為改變直流輸電技術受制于人的窘境,超高壓公司組成若干個創新團隊,對原來外方設計的過程進行逐項梳理,從中提出了幾百項可能導致直流閉鎖的問題;并從控制技術開始,搭建了一系列仿真平臺,通過仿真和研究,從源頭知道了閉鎖的原因,提出了反措。超高壓公司變電管理所高壓試驗班班長馬虎濤舉例說,“我們提出了直流水冷設計上的缺陷”,一項小改進,系統安全性大提升。這樣漸漸地,“我們不需要老外了”。
再從 “接得下”到“管得好”,就是直流運行越來越穩定,指標越來越先進,效果越來越好。
高錫明表示,2005年貴廣第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開工時,“我們已經有了自主化的底氣”。在工程系統研究、成套設計、設備制造、試驗和系統調試等核心板塊,最終實現了70%的綜合自主化率,換流站首次裝上了“中國心”。從此,“外方總承包”在西電東送建設中一去不復返了。
2010年,超高壓公司又在前期弄懂、吃透的基礎上,提出建立直流管理的“知識包”,包括直流建設、運行的管理標準、技術規范及設備前端制造標準等,確保了后續新直流水平螺旋式上升。目前南網西電東送每條直流年停運次數大幅降低,年均僅停運1次,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而在這個“知識包”的背后,隱藏了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年輕人“挑戰世界第一”的青春故事:馬虎濤和興仁換流站運維一值值長林康泉、變電管理所自動控制班班長鐘昆瑀、天生橋換流站運維一值值長吳勝鵬等一班人,在工地駐扎、在實驗室試錯,不止一次“連做夢都在討論技術問題”,最終用無數個不眠夜成功編制了世界第一套特高壓系統操作規程,終于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