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電網公司日前全面啟動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特高壓多端直流示范工程(簡稱“昆柳龍直流工程”)建設。中國電力工程領域的專業人士認為:這一工程將實現多項電網技術的創新,并創造多項世界第一:世界上容量最大的特高壓多端直流輸電工程、首個特高壓多端混合直流工程、首個特高壓柔性直流換流站工程、首個具備架空線路直流故障自清除能力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
昆柳龍直流工程西起云南昆北換流站,東至廣西柳北換流站、廣東龍門換流站,采用的是±800千伏三端混合直流技術,線路全長1489千米,輸送容量800萬千瓦。工程建成后直接將云南清潔水電輸送到廣東、廣西的負荷中心,以滿足“十四五”及后續南方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粵港澳大灣區煤炭消耗92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2450萬噸,可有效促進節能減排和大氣污染防治。
昆柳龍直流工程送電廣西部分預計2021年底建成投產,屆時將增加800萬千瓦的通道送電能力,年送電量超過320億千瓦時。每年有近120億千瓦時的清潔水電輸送到廣西,相當于每年可減少廣西煤炭消耗34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903萬噸。
南方電網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曹志安告訴記者,昆柳龍直流工程采用更加經濟、運行更為靈活的多端直流系統,將云南水電分送廣東、廣西,送端的云南昆北換流站采用特高壓常規直流,受端的廣西柳北換流站、廣東龍門換流站采用特高壓柔性直流。
柔性直流相比于常規直流,其技術優點在于突破了常規直流對受端電網系統影響較大的瓶頸,代表著直流輸電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就像大水庫開閘放水后,放的水越多,對下游接納能力要求越高,接納不了就‘水漫金山’了。電網也是類似道理,受端電網接納不了會影響系統安全性。”南方電網首席技術專家饒宏表示,“柔性直流的控制非常靈活,能夠快速響應電網的狀態變化,支撐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工程集特高壓多端直流、特高壓大容量柔直、特高壓混合直流、特高壓柔直應用于長距離架空線路等最復雜最前沿的電網技術于一體,需要在新設備、控制保護策略等方面實現多項技術突破,這些給產品研發和工程建設帶來了巨大挑戰。我們將全力以赴攻克各種困難,有信心、有能力確保工程按時高質量投運。”南方電網超高壓公司副總經理蔡希鵬表示。
昆柳龍直流工程采用多端直流技術,對于大規模電源送出實現受端多點分散接入、節約通道走廊、優化電網結構、提高受端電網的安全穩定水平具有重大示范作用。
創造多項世界第一的昆柳龍直流工程,其建設將有利于我國占領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制高點,提升遠距離、大容量、大電源狀況下電網運行的安全穩定和經濟性,從長遠看,將為未來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開發與并網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昆柳龍直流工程西起云南昆北換流站,東至廣西柳北換流站、廣東龍門換流站,采用的是±800千伏三端混合直流技術,線路全長1489千米,輸送容量800萬千瓦。工程建成后直接將云南清潔水電輸送到廣東、廣西的負荷中心,以滿足“十四五”及后續南方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粵港澳大灣區煤炭消耗92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2450萬噸,可有效促進節能減排和大氣污染防治。
昆柳龍直流工程送電廣西部分預計2021年底建成投產,屆時將增加800萬千瓦的通道送電能力,年送電量超過320億千瓦時。每年有近120億千瓦時的清潔水電輸送到廣西,相當于每年可減少廣西煤炭消耗34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903萬噸。
南方電網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曹志安告訴記者,昆柳龍直流工程采用更加經濟、運行更為靈活的多端直流系統,將云南水電分送廣東、廣西,送端的云南昆北換流站采用特高壓常規直流,受端的廣西柳北換流站、廣東龍門換流站采用特高壓柔性直流。
柔性直流相比于常規直流,其技術優點在于突破了常規直流對受端電網系統影響較大的瓶頸,代表著直流輸電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就像大水庫開閘放水后,放的水越多,對下游接納能力要求越高,接納不了就‘水漫金山’了。電網也是類似道理,受端電網接納不了會影響系統安全性。”南方電網首席技術專家饒宏表示,“柔性直流的控制非常靈活,能夠快速響應電網的狀態變化,支撐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工程集特高壓多端直流、特高壓大容量柔直、特高壓混合直流、特高壓柔直應用于長距離架空線路等最復雜最前沿的電網技術于一體,需要在新設備、控制保護策略等方面實現多項技術突破,這些給產品研發和工程建設帶來了巨大挑戰。我們將全力以赴攻克各種困難,有信心、有能力確保工程按時高質量投運。”南方電網超高壓公司副總經理蔡希鵬表示。
昆柳龍直流工程采用多端直流技術,對于大規模電源送出實現受端多點分散接入、節約通道走廊、優化電網結構、提高受端電網的安全穩定水平具有重大示范作用。
創造多項世界第一的昆柳龍直流工程,其建設將有利于我國占領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制高點,提升遠距離、大容量、大電源狀況下電網運行的安全穩定和經濟性,從長遠看,將為未來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開發與并網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