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領域正在經歷一個重大轉型——從上游向下游轉移,從生產側向消費側轉移,從生產開發向消費領域轉移。”一份即將于8月26日發布的研究報告對中國能源業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該報告名為《中國綠色科技報告2013: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由一家名為中國綠色科技(CGTI,ChinaGreentechInitiative)組織撰寫并發布。中國綠色科技是一個聚集企業、政府、綠色科技方案和項目的商業化平臺,由普華永道等創立,成員包括80多家在市場上處于領先地位并且對環境問題感興趣的大型西方企業和機構。
中國綠色科技高級分析師林駿達在報告發布前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新一代能源價值鏈”路線圖
記者:報告列出了一個關于“新一代能源價值鏈”的路線圖,這是個新的概念,請你具體談談。
林駿達:展望中國到2020年的能源價值鏈,我們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中國能源領域正在經歷一個重大轉型——從上游向下游轉移,從生產側向消費側轉移,從生產開發向消費領域轉移。譬如南方電網的轉型。它成立了綜合能源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分布式能源,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提供節能改造。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在能源領域忽視了消費市場這一端,而更重視滿足增長方面的要求。在供應方面,由中國政府主導,加大投資、高速發展。但經過這30年來經濟兩位數的增長,產能已經過剩,達到了瓶頸。而且,由于上游事關國家能源安全,比較封閉,主要由十幾家大型國企壟斷,因此投資機會不多。
相比之下,下游較為分散,市場準入門檻較低。譬如,處于價值鏈下游的節能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商機。節能市場包括工業節能、商業節能和家庭節能三個方面。其中,工業節能是中國國內最大的節能市場。因為工業用電占中國總用電的70%。而商業節能,特別是在商業建筑方面也有很大的市場。IBM已經有意在節能市場領域拓寬業務。
再譬如,處于下游的分布式能源市場也是一個很好的商機。三年之前,中國還在討論需不需要分布式能源市場。但三年后的今天,中國已經在討論如何開發分布式能源市場了。這個轉變是巨大的。中國的下游市場將轉變得更加以消費者為中心,從而將推進創新,打破壟斷,實現節能減排。
記者:那在你看來,到2020年中國在傳統能源領域將是怎樣的前景?
林駿達:主要有兩大趨勢。首先是借鑒國外技術,提高傳統能源領域的生產效率。特別是和ICT信息通訊技術相結合,通過大數據整合,改善投資回報率。IBM的“智慧城市”項目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其次,是產業鏈整合。在中國我們很少看到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發電方式整合起來的案例。但德國的“虛擬電廠”(virtualpowerplant)就是通過ICT信息通訊技術,將不同的發電技術整合起來,一起供電。
這樣做的好處有二個:平滑過渡新能源的間歇性發電,且產生規模效應,從而能吸引到投資者和銀行。
未來煤價將進一步下跌
記者:你認為中國未來經濟下行的趨勢及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城鎮化”設想對中國能源的格局是利好還是利空?
林駿達:有利有弊。經濟下行風險增加的背后是中國經濟轉型,綠色科技將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從這方面來說,是個利好因素。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減緩,電力彈性系數小于1(注:電力彈性系數=電能消費增速/GDP增速。比值大于1,反映經濟增速期。)因此,隨著國內用電需求的下降,再加上前十幾年煤價過高導致的煤礦過度開采、供大于求,以及美國頁巖氣革命導致美國本土煤炭不敵天燃氣價格轉向出口,未來煤炭市場將是買方市場,煤價將進一步下跌,使得煤炭和新能源比起來,價格上更具有競爭力。這是個利空因素。
第三,對企業來說,受經濟下滑影響,企業盈利下降,沒有更多的錢去進行節能減排方面的改造,需求減少。但也有的企業會受驅動,積極轉型,更有效地提高能效。因此,對有的企業是利好,對有的就是利空。總體而言,這是一個博弈的過程。
至于“城鎮化”設想,它意味著采取整體的解決方案。因此,對綠色科技企業而言,是極具吸引力的。很多企業都在參與制定、開發、管理、評估低碳城市、低碳工業園區。
在推進低碳城市、低碳工業園區的基建過程中,本月北京市發改委宣布了高達550億美元的基建計劃,向外資開放,歡迎公私合營(PPP),鼓勵私有資本和境外資本共同建設。這是一個利好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