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國家能源局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棄水、棄風、棄光局面有所好轉,可再生能源電力整體消納水平逐步提高。其中,棄風率同比下降6.7個百分點,棄光率同比下降4個百分點。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一直備受棄水、棄風、棄光等問題的困擾,如何有效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關乎能源轉型,更關乎人們賴以生存的碧水藍天。本報記者多方采訪獲得前三季度“三棄”狀況緩解所取得的各方經驗,試圖為新能源消納帶來有益的啟示,并為探索電能清潔發展之路提供寶貴經驗。
現狀
前三季度“三棄”狀況得到有效緩解
我國清潔能源發展呈現集中開發為主、分散式開發為輔、就地消納和跨區輸送并重的特點。我國目前電源結構性矛盾突出,系統調峰能力不足;新能源資源與用電負荷逆向分布;市場化機制尚不健全,省間壁壘難以根本消除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新能源的消納與發展。前三季度全國范圍內的“三棄”狀況有所好轉,但清潔能源消納難題仍然存在。
冬季的內蒙古通遼市晴空萬里,寒風凜冽。在王愷眼中,這風是大自然的饋贈。正是有了源源不斷的風,遠處高大的白色風機才能轉個不停,王愷的心里也能多一份安穩。
“風機轉著,發電指標才能完成。”作為華能新能源蒙東分公司生產部的員工,王愷最擔心的就是風機停擺。參加工作幾年來,“棄風”這個詞一直是王愷難以擺脫的困擾,“就風力發電而言,內蒙古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全區風能技術可開發量占據全國50%以上。但風電場建了起來,風電卻不知道如何消納。區內消納能力有限,電力外送通道緊缺,這些不利因素成了阻礙風電發展的主要原因。”
但在今年,王愷對內蒙古棄風狀況的緩解充滿信心。這一方面來源于國網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在赤峰、通遼等地開展的風電供暖試點工作,7家風電企業為92.9萬平方米建筑供暖,整個供暖季可消納風電5000萬度。“另一方面,今年6月投產的500千伏升壓站切切實實解決了開魯地區風電基地的消納問題,再加上扎魯特—青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具備了送電條件,解決東北‘窩電’問題指日可待!”
王愷的感受,也在相關統計數據上得到體現:在國家能源局綜合司11月14日發布的《關于2017年前三季度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中,內蒙古風電的棄風率同比減少了7個百分點。
內蒙古棄風狀況的改善并非個例。仔細翻閱《通報》,不難發現,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棄水、棄風、棄光的局面總體呈現出好轉趨勢。其中,棄水電量同比減少35億度,棄風電量同比減少103億度,棄光、棄風率分別同比下降6.7個百分點與4個百分點。
對此,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所長李瓊慧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三棄”問題在前三季度的緩解,有賴于新能源新增裝機容量的明顯放緩、電力需求增長超出預期,以及新能源跨省跨區交易的大幅度增加,“今年前三季度,電網的市場平臺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完成新能源省間交易電量375億度,同比增長43.5%。”她說。
然而,可再生能源消納狀況有所好轉,并不意味著我國能源轉型的道路暢通無阻。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為例: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風電、光伏發電并網容量分別達到1.57億千瓦、1.2億千瓦;今年前三季度風電、光伏的發電量也分別達到2128億度、857億度。然而在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長期存在的棄風、棄光問題不容忽視: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棄風、棄光電量分別為295.5億度、51億度。
綜合來看,我國清潔能源發展呈現集中開發為主、分散式開發為輔、就地消納和跨區輸送并重的特點。在李瓊慧看來,我國目前電源結構性矛盾突出,系統調峰能力不足;新能源資源與用電負荷逆向分布;市場化機制尚不健全,省間壁壘難以根本消除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新能源的消納與發展。
今年3月,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抓緊解決機制和技術問題,優先保障清潔能源發電上網,有效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雖然前三季度全國范圍內的“三棄”狀況有所好轉,但清潔能源消納難題仍然存在。
就目前而言,冬季是風電、光伏發電消納利用難度最大的時期。面對局部地區棄風、棄光反彈的壓力及西南水電的消納困難,國家能源局要求各級能源管理部門和電網企業全力以赴,采取有效措施,2017年各地區均要努力實現可再生能源棄電量和棄電率的“雙降”。
今年1月至10月,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消納風電、太陽能發電分別同比增長26.2%和77.8%,棄風、棄光電量同比下降18.1%,棄風、棄光率下降6.2個百分點。未來,國家電網公司將著力構建特高壓直流“西電東送”大通道和特高壓交流“三華”受端同步電網,依托大電網構建大市場,推動西南水電、西部北部新能源集約規模開發,到2020年使國家電網接入清潔能源裝機能力達到5.5億千瓦,跨省跨區輸電規模達到2.5億千瓦。
根據國家發改委去年年底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將達到6.8億千瓦,發電量1.9億度,占全部發電量的27%。面對可再生能源持續不斷的增長趨勢,進一步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電網企業、發電企業的一項重點工作。
對此,國家電網公司在今年年初,圍繞電力市場交易、外送通道建設、調峰能力建設、市場機制研究等工作,提出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消納的20項具體措施。如今,這些措施已經初見成效。
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青海省,光伏發電的累計并網容量已經達到785萬千瓦,今年前三季度,青海電網光伏發電量達82億度,與新疆并居全國第二。面對新能源的消納壓力,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首先采取的措施,便是在省內尋找渠道,促進新能源發電的省內消納。
11月24日,當記者在青海省鹽湖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鹽湖化工”)見到該公司電熱廠廠長王峰林時,他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1至11月,鹽湖化工一期5萬千瓦自備發電機組一直處于停運狀態,通過省內直接電力交易,公司共計購電5.15億度,節省電費7033萬元,相當于每度電節省電費近0.14元。
“今年以來,我們通過自備電廠關停置換的方式促進新能源在青海省內的消納,同時分三個批次組織了雙邊交易、集中競價交易,涉及全省電解鋁、鐵合金等九個行業的重點用電企業,共有213家發電企業、54家電力用戶參與交易,成交電量232億度,占用戶全年用電量的近40%。”青海省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交易處副處長溫振江告訴記者。
這樣的嘗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清潔能源在青海省內的消納渠道,有效緩解了青海電網的新能源消納壓力。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青海全省棄光電量4.8億度,棄光率為5.5%,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
但是,從全國范圍內看,西北、西南等清潔能源富裕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中東部地區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這也意味著清潔能源生產地的電力消費能力十分有限。因此,要實現清潔能源的充分利用,仍然需要利用大電網、構建大市場,在更大范圍內優化清潔能源資源配置。
就在今年6月,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成功投運。這條連接甘肅、湖南兩省,長達2383公里的輸電線路,不光標志著湖南走進了特高壓時代,也為酒泉地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提供了一條穩定的消納渠道。據了解,酒泉—湖南特高壓工程每年可向湖南輸送電能400億度,相當于6個長沙電廠的年發電量,可滿足湖南電網全年四分之一的用電需求。
如今,在國家電網公司經營范圍內,共運行著“八交八直”16條特高壓線路。這些線路如同清潔能源的搬運工,源源不斷地將西北、西南、東北地區的清潔電能運往中東部負荷中心,為清潔能源跨省跨區外送提供了強有力的網架支持。
據了解,今年1月至10月,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消納風電、太陽能發電分別同比增長26.2%和77.8%,棄風、棄光電量同比下降18.1%,棄風、棄光率下降6.2個百分點。未來,國家電網公司將著力構建特高壓直流“西電東送”大通道和特高壓交流“三華”受端同步電網,依托大電網構建大市場,推動西南水電、西部北部新能源集約規模開發,到2020年使國家電網接入清潔能源裝機能力達到5.5億千瓦,跨省跨區輸電規模達到2.5億千瓦。
未來,國家將根據相關發展目標,結合各省實際情況,按年度確定各省級區域全社會用電量中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最低比重指標,并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證書及交易機制,形成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和消費的新發展模式。
從溫振江口中,記者還了解到青海電網促進清潔能源消納的另外一項亮點舉措:“我們在促進清潔能源本地消納的基礎上,努力尋找省外市場,推動清潔能源跨省跨區交易。今年3月,國網青海電力促請青海省政府分別與江蘇、湖北省政府簽訂了5億度外送電量框架協議。”
“通過電力交易平臺,青海電網借助靈紹和靈寶兩條直流通道,將富余光伏等新能源電量外送至江蘇和湖北。”溫振江告訴記者,電力外送的時間集中在每天上午9點至下午5點,是青海光伏發電時段,送出的主要是調峰受阻電量。
這樣的電力交易一方面提升了青海電網光伏發電的利用小時數,有效控制了棄光率,另一方面也有效緩解了江蘇、湖北兩省在高峰時段的用電壓力。截至11月底,青海累計外送江蘇和湖北電量分別為6.56億度和3.35億度。“這也就意味著從3月到11月,平均每月有超過1億度清潔能源電量外送至江蘇、湖北兩省。”溫振江解釋道。
青海電網在電力交易方面的嘗試也與國家解決“三棄”問題的思路不謀而合。就在《通報》發布的前一天,11月13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便提到了推進可再生能源電力參與市場化交易、加快電力市場建設步伐等具體舉措。
目前,我國電力市場化交易機制尚不健全,新能源跨省跨區消納過程中存在的省間壁壘難以消除。
“在我國,電力長期以來按省域平衡,風電等新能源以就地消納為主,缺乏跨省跨區消納政策和電價機制。特別是面對電力供大于求,常規電源電力跨省跨區消納尚存壁壘,新能源由于沒有配套的國家計劃,加之出力具有隨機性等問題,跨省跨區消納的壁壘更加突出。”李瓊慧認為,打破省間壁壘,讓新能源消納回歸市場,建立電力交易市場化機制,是解決當前“三棄”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這一方面,《方案》提出要充分挖掘跨省跨區輸電通道的輸送能力,將送端地區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與受端地區壓減燃煤消費相銜接,擴大跨區跨省消納可持續能源電力現貨交易。下一步,還將圍繞日內分時電價形成機制,啟動南方(以廣東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東、福建、四川、甘肅等第一批電力現貨市場試點,逐步構建中長期交易與現貨市場相結合的電力市場體系。
此外,在電力市場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方案》中“實行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的舉措也得到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被看成是此次《方案》的一大亮點。
在李瓊慧看來,配額制的實行,是除固定上網電價外,國家在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方面采取的又一項激勵政策,“這意味著國家在可再生能源消納激勵政策方面發生了重大轉變。”她說。
未來,國家將根據相關發展目標,結合各省實際情況,按年度確定各省級區域全社會用電量中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最低比重指標,并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證書及交易機制,形成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和消費的新發展模式。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一直備受棄水、棄風、棄光等問題的困擾,如何有效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關乎能源轉型,更關乎人們賴以生存的碧水藍天。本報記者多方采訪獲得前三季度“三棄”狀況緩解所取得的各方經驗,試圖為新能源消納帶來有益的啟示,并為探索電能清潔發展之路提供寶貴經驗。
現狀
前三季度“三棄”狀況得到有效緩解
我國清潔能源發展呈現集中開發為主、分散式開發為輔、就地消納和跨區輸送并重的特點。我國目前電源結構性矛盾突出,系統調峰能力不足;新能源資源與用電負荷逆向分布;市場化機制尚不健全,省間壁壘難以根本消除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新能源的消納與發展。前三季度全國范圍內的“三棄”狀況有所好轉,但清潔能源消納難題仍然存在。
冬季的內蒙古通遼市晴空萬里,寒風凜冽。在王愷眼中,這風是大自然的饋贈。正是有了源源不斷的風,遠處高大的白色風機才能轉個不停,王愷的心里也能多一份安穩。
“風機轉著,發電指標才能完成。”作為華能新能源蒙東分公司生產部的員工,王愷最擔心的就是風機停擺。參加工作幾年來,“棄風”這個詞一直是王愷難以擺脫的困擾,“就風力發電而言,內蒙古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全區風能技術可開發量占據全國50%以上。但風電場建了起來,風電卻不知道如何消納。區內消納能力有限,電力外送通道緊缺,這些不利因素成了阻礙風電發展的主要原因。”
但在今年,王愷對內蒙古棄風狀況的緩解充滿信心。這一方面來源于國網內蒙古東部電力有限公司在赤峰、通遼等地開展的風電供暖試點工作,7家風電企業為92.9萬平方米建筑供暖,整個供暖季可消納風電5000萬度。“另一方面,今年6月投產的500千伏升壓站切切實實解決了開魯地區風電基地的消納問題,再加上扎魯特—青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具備了送電條件,解決東北‘窩電’問題指日可待!”
王愷的感受,也在相關統計數據上得到體現:在國家能源局綜合司11月14日發布的《關于2017年前三季度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中,內蒙古風電的棄風率同比減少了7個百分點。
內蒙古棄風狀況的改善并非個例。仔細翻閱《通報》,不難發現,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棄水、棄風、棄光的局面總體呈現出好轉趨勢。其中,棄水電量同比減少35億度,棄風電量同比減少103億度,棄光、棄風率分別同比下降6.7個百分點與4個百分點。
對此,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與統計研究所所長李瓊慧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三棄”問題在前三季度的緩解,有賴于新能源新增裝機容量的明顯放緩、電力需求增長超出預期,以及新能源跨省跨區交易的大幅度增加,“今年前三季度,電網的市場平臺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完成新能源省間交易電量375億度,同比增長43.5%。”她說。
然而,可再生能源消納狀況有所好轉,并不意味著我國能源轉型的道路暢通無阻。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為例: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風電、光伏發電并網容量分別達到1.57億千瓦、1.2億千瓦;今年前三季度風電、光伏的發電量也分別達到2128億度、857億度。然而在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長期存在的棄風、棄光問題不容忽視: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棄風、棄光電量分別為295.5億度、51億度。
綜合來看,我國清潔能源發展呈現集中開發為主、分散式開發為輔、就地消納和跨區輸送并重的特點。在李瓊慧看來,我國目前電源結構性矛盾突出,系統調峰能力不足;新能源資源與用電負荷逆向分布;市場化機制尚不健全,省間壁壘難以根本消除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新能源的消納與發展。
今年3月,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抓緊解決機制和技術問題,優先保障清潔能源發電上網,有效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雖然前三季度全國范圍內的“三棄”狀況有所好轉,但清潔能源消納難題仍然存在。
就目前而言,冬季是風電、光伏發電消納利用難度最大的時期。面對局部地區棄風、棄光反彈的壓力及西南水電的消納困難,國家能源局要求各級能源管理部門和電網企業全力以赴,采取有效措施,2017年各地區均要努力實現可再生能源棄電量和棄電率的“雙降”。
今年1月至10月,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消納風電、太陽能發電分別同比增長26.2%和77.8%,棄風、棄光電量同比下降18.1%,棄風、棄光率下降6.2個百分點。未來,國家電網公司將著力構建特高壓直流“西電東送”大通道和特高壓交流“三華”受端同步電網,依托大電網構建大市場,推動西南水電、西部北部新能源集約規模開發,到2020年使國家電網接入清潔能源裝機能力達到5.5億千瓦,跨省跨區輸電規模達到2.5億千瓦。
根據國家發改委去年年底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將達到6.8億千瓦,發電量1.9億度,占全部發電量的27%。面對可再生能源持續不斷的增長趨勢,進一步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電網企業、發電企業的一項重點工作。
對此,國家電網公司在今年年初,圍繞電力市場交易、外送通道建設、調峰能力建設、市場機制研究等工作,提出進一步促進新能源消納的20項具體措施。如今,這些措施已經初見成效。
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青海省,光伏發電的累計并網容量已經達到785萬千瓦,今年前三季度,青海電網光伏發電量達82億度,與新疆并居全國第二。面對新能源的消納壓力,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首先采取的措施,便是在省內尋找渠道,促進新能源發電的省內消納。
11月24日,當記者在青海省鹽湖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鹽湖化工”)見到該公司電熱廠廠長王峰林時,他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1至11月,鹽湖化工一期5萬千瓦自備發電機組一直處于停運狀態,通過省內直接電力交易,公司共計購電5.15億度,節省電費7033萬元,相當于每度電節省電費近0.14元。
“今年以來,我們通過自備電廠關停置換的方式促進新能源在青海省內的消納,同時分三個批次組織了雙邊交易、集中競價交易,涉及全省電解鋁、鐵合金等九個行業的重點用電企業,共有213家發電企業、54家電力用戶參與交易,成交電量232億度,占用戶全年用電量的近40%。”青海省電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交易處副處長溫振江告訴記者。
這樣的嘗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清潔能源在青海省內的消納渠道,有效緩解了青海電網的新能源消納壓力。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青海全省棄光電量4.8億度,棄光率為5.5%,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
但是,從全國范圍內看,西北、西南等清潔能源富裕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中東部地區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這也意味著清潔能源生產地的電力消費能力十分有限。因此,要實現清潔能源的充分利用,仍然需要利用大電網、構建大市場,在更大范圍內優化清潔能源資源配置。
就在今年6月,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成功投運。這條連接甘肅、湖南兩省,長達2383公里的輸電線路,不光標志著湖南走進了特高壓時代,也為酒泉地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提供了一條穩定的消納渠道。據了解,酒泉—湖南特高壓工程每年可向湖南輸送電能400億度,相當于6個長沙電廠的年發電量,可滿足湖南電網全年四分之一的用電需求。
如今,在國家電網公司經營范圍內,共運行著“八交八直”16條特高壓線路。這些線路如同清潔能源的搬運工,源源不斷地將西北、西南、東北地區的清潔電能運往中東部負荷中心,為清潔能源跨省跨區外送提供了強有力的網架支持。
據了解,今年1月至10月,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消納風電、太陽能發電分別同比增長26.2%和77.8%,棄風、棄光電量同比下降18.1%,棄風、棄光率下降6.2個百分點。未來,國家電網公司將著力構建特高壓直流“西電東送”大通道和特高壓交流“三華”受端同步電網,依托大電網構建大市場,推動西南水電、西部北部新能源集約規模開發,到2020年使國家電網接入清潔能源裝機能力達到5.5億千瓦,跨省跨區輸電規模達到2.5億千瓦。
未來,國家將根據相關發展目標,結合各省實際情況,按年度確定各省級區域全社會用電量中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最低比重指標,并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證書及交易機制,形成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和消費的新發展模式。
從溫振江口中,記者還了解到青海電網促進清潔能源消納的另外一項亮點舉措:“我們在促進清潔能源本地消納的基礎上,努力尋找省外市場,推動清潔能源跨省跨區交易。今年3月,國網青海電力促請青海省政府分別與江蘇、湖北省政府簽訂了5億度外送電量框架協議。”
“通過電力交易平臺,青海電網借助靈紹和靈寶兩條直流通道,將富余光伏等新能源電量外送至江蘇和湖北。”溫振江告訴記者,電力外送的時間集中在每天上午9點至下午5點,是青海光伏發電時段,送出的主要是調峰受阻電量。
這樣的電力交易一方面提升了青海電網光伏發電的利用小時數,有效控制了棄光率,另一方面也有效緩解了江蘇、湖北兩省在高峰時段的用電壓力。截至11月底,青海累計外送江蘇和湖北電量分別為6.56億度和3.35億度。“這也就意味著從3月到11月,平均每月有超過1億度清潔能源電量外送至江蘇、湖北兩省。”溫振江解釋道。
青海電網在電力交易方面的嘗試也與國家解決“三棄”問題的思路不謀而合。就在《通報》發布的前一天,11月13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便提到了推進可再生能源電力參與市場化交易、加快電力市場建設步伐等具體舉措。
目前,我國電力市場化交易機制尚不健全,新能源跨省跨區消納過程中存在的省間壁壘難以消除。
“在我國,電力長期以來按省域平衡,風電等新能源以就地消納為主,缺乏跨省跨區消納政策和電價機制。特別是面對電力供大于求,常規電源電力跨省跨區消納尚存壁壘,新能源由于沒有配套的國家計劃,加之出力具有隨機性等問題,跨省跨區消納的壁壘更加突出。”李瓊慧認為,打破省間壁壘,讓新能源消納回歸市場,建立電力交易市場化機制,是解決當前“三棄”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這一方面,《方案》提出要充分挖掘跨省跨區輸電通道的輸送能力,將送端地區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與受端地區壓減燃煤消費相銜接,擴大跨區跨省消納可持續能源電力現貨交易。下一步,還將圍繞日內分時電價形成機制,啟動南方(以廣東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東、福建、四川、甘肅等第一批電力現貨市場試點,逐步構建中長期交易與現貨市場相結合的電力市場體系。
此外,在電力市場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方案》中“實行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的舉措也得到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被看成是此次《方案》的一大亮點。
在李瓊慧看來,配額制的實行,是除固定上網電價外,國家在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方面采取的又一項激勵政策,“這意味著國家在可再生能源消納激勵政策方面發生了重大轉變。”她說。
未來,國家將根據相關發展目標,結合各省實際情況,按年度確定各省級區域全社會用電量中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最低比重指標,并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證書及交易機制,形成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和消費的新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