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煤價格大幅下跌,電廠發電成本隨之下降,但電價仍紋絲不動。《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一些西部的工業企業與電廠“隔墻相望”,但是卻不能享受直供電帶來的便捷和優惠,煤炭價格下降無法轉化為工業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積極因素。一些企業呼吁,應積極探索建立工業園區局域電網,從根本上打破壟斷,降低工業企業用電成本,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在寧夏中寧縣石空工業園區,《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同在一個園區內的電廠和用電企業直線距離不過幾公里甚至一墻之隔,但“買賣”雙方卻被“電網”隔開。由于只能從電網買電,企業電價成本居高不下;而電廠由于受電網配額限制,眼看著身邊企業缺電自己卻不能滿負荷運轉。
“我們和中寧電廠的直線距離不過兩三公里,卻只能接受電廠上網電價,電廠上網電價和我們的用電價格之間每度有高達0.15元的差價。”中寧縣錦寧鋁鎂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學軍說,電解鋁行業電價占總成本的37%,電價每提高一分錢,每噸電解鋁的生產成本要提高140多元。對于這個每年耗電量近40億度的企業來說,電費可不是小數目,而企業能否在行業內有競爭力,電價的變化非常關鍵。
寧夏天元錳業有限公司60萬噸的電解金屬錳項目,與中寧電廠幾乎隔墻相望,但也無法“近水樓臺先得月”。據了解,目前,中寧縣石空工業園區年耗電量在80億度左右,中寧電廠的上網電價只有0.286元/度,盡管大客戶能從電網拿到0.43元/度的優惠價,但其中差價對企業而言仍是筆不小的支出。
盡管中寧石空工業園區內企業通過完善產業鏈、深入推進技改等措施降低單位產品用電量,但與錦寧鋁鎂公司面臨相同困境的企業不在少數,普遍認為現在店里改革滯后,沒有建立合理共贏的發電、供電、用電三方利益的平衡點。受訪的政府和企業負責人認為,直供電的優勢在于中途損耗少,價格能協商,有利于節能減排和資源合理配置以實現雙贏;電網也可以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實現三贏。直供電遲遲不啟動,已影響了寧夏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的競爭力。
中寧縣委書記陳建華告訴記者:“錦寧巨科二期項目遲遲不開工,就是因為寧夏電價目前比有水電的青海、甘肅高。中寧縣自身有電廠,縣里一直希望本地能消納一部分外送電力,降低當地工業生產用電成本,但由于不能直供電,成本難降。”
“目前我們已經投資48億元,建二期如果要降低成本,只能建2×35萬千瓦的自備電廠,還需要投資20多億元,又會對企業流動資金產生影響,實在是有些兩難。”張學軍說。
用電企業有怨氣,那么電廠怎么樣呢?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中寧電廠不能為工業園區內的用電大戶直接供電,除了導致用電企業成本較高之外,發電企業也無法滿負荷運轉,發電時間打折扣,經濟效益無法最大化。
“如果直供園區的話,線路損耗可以忽略不計,我們的產能也能最大程度釋放。”寧夏中寧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馬曉忠說,刨除一年40多天的檢修,中寧電廠的理論發電時長可達7800小時左右,而去年由電網分配的發電時間只有6000小時。其間相差的1800小時可以多發13億度電,電廠可增加1.3億元的利潤,而去年全年電廠的利潤只有3000萬元。
“輸變電中線路損耗在1%,變壓器損耗也在1%左右,一度電經過線路損耗,到用戶端可能只剩下0.8度,浪費很大。”馬曉忠說。
另據了解,由于輸變電設施需要納入規劃批準后,供電部門才建設。為了盡快用上電,園區內一些企業只好投入大量資金自建變電設施,這些設施幾年后還要變為電網的固定資產,企業意見非常大。
“出現上述種種問題,根源在電網獨家經營,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大客戶直供電可以打開一個缺口,改變現在發電、用電的現狀。”馬曉忠說,大用戶直供是政策問題,而非技術問題。
這種用電矛盾中的“中寧現象”是孤例嗎?事實并非如此,一份資料顯示:全區高耗能企業占工業增加值6成左右,切實降低用電成本是應對當前困境、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當前,寧夏一些部門強烈建議,應加快推進電力市場改革,盡快建立合理的電力直供多邊銷售機制,把煤炭價格下降的負面影響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
而中電聯網站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6月火電的發電量同比增加9.6%。而煤炭價格還在下滑,7月26日公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每噸583元,較年初下降7.9%。
一些企業認為,面對下半年經濟要確保“穩”字當頭形勢,電價下調甚至開展直供電嘗試應盡快啟動。
在寧夏中寧縣石空工業園區,《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同在一個園區內的電廠和用電企業直線距離不過幾公里甚至一墻之隔,但“買賣”雙方卻被“電網”隔開。由于只能從電網買電,企業電價成本居高不下;而電廠由于受電網配額限制,眼看著身邊企業缺電自己卻不能滿負荷運轉。
“我們和中寧電廠的直線距離不過兩三公里,卻只能接受電廠上網電價,電廠上網電價和我們的用電價格之間每度有高達0.15元的差價。”中寧縣錦寧鋁鎂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學軍說,電解鋁行業電價占總成本的37%,電價每提高一分錢,每噸電解鋁的生產成本要提高140多元。對于這個每年耗電量近40億度的企業來說,電費可不是小數目,而企業能否在行業內有競爭力,電價的變化非常關鍵。
寧夏天元錳業有限公司60萬噸的電解金屬錳項目,與中寧電廠幾乎隔墻相望,但也無法“近水樓臺先得月”。據了解,目前,中寧縣石空工業園區年耗電量在80億度左右,中寧電廠的上網電價只有0.286元/度,盡管大客戶能從電網拿到0.43元/度的優惠價,但其中差價對企業而言仍是筆不小的支出。
盡管中寧石空工業園區內企業通過完善產業鏈、深入推進技改等措施降低單位產品用電量,但與錦寧鋁鎂公司面臨相同困境的企業不在少數,普遍認為現在店里改革滯后,沒有建立合理共贏的發電、供電、用電三方利益的平衡點。受訪的政府和企業負責人認為,直供電的優勢在于中途損耗少,價格能協商,有利于節能減排和資源合理配置以實現雙贏;電網也可以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實現三贏。直供電遲遲不啟動,已影響了寧夏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的競爭力。
中寧縣委書記陳建華告訴記者:“錦寧巨科二期項目遲遲不開工,就是因為寧夏電價目前比有水電的青海、甘肅高。中寧縣自身有電廠,縣里一直希望本地能消納一部分外送電力,降低當地工業生產用電成本,但由于不能直供電,成本難降。”
“目前我們已經投資48億元,建二期如果要降低成本,只能建2×35萬千瓦的自備電廠,還需要投資20多億元,又會對企業流動資金產生影響,實在是有些兩難。”張學軍說。
用電企業有怨氣,那么電廠怎么樣呢?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中寧電廠不能為工業園區內的用電大戶直接供電,除了導致用電企業成本較高之外,發電企業也無法滿負荷運轉,發電時間打折扣,經濟效益無法最大化。
“如果直供園區的話,線路損耗可以忽略不計,我們的產能也能最大程度釋放。”寧夏中寧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馬曉忠說,刨除一年40多天的檢修,中寧電廠的理論發電時長可達7800小時左右,而去年由電網分配的發電時間只有6000小時。其間相差的1800小時可以多發13億度電,電廠可增加1.3億元的利潤,而去年全年電廠的利潤只有3000萬元。
“輸變電中線路損耗在1%,變壓器損耗也在1%左右,一度電經過線路損耗,到用戶端可能只剩下0.8度,浪費很大。”馬曉忠說。
另據了解,由于輸變電設施需要納入規劃批準后,供電部門才建設。為了盡快用上電,園區內一些企業只好投入大量資金自建變電設施,這些設施幾年后還要變為電網的固定資產,企業意見非常大。
“出現上述種種問題,根源在電網獨家經營,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大客戶直供電可以打開一個缺口,改變現在發電、用電的現狀。”馬曉忠說,大用戶直供是政策問題,而非技術問題。
這種用電矛盾中的“中寧現象”是孤例嗎?事實并非如此,一份資料顯示:全區高耗能企業占工業增加值6成左右,切實降低用電成本是應對當前困境、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當前,寧夏一些部門強烈建議,應加快推進電力市場改革,盡快建立合理的電力直供多邊銷售機制,把煤炭價格下降的負面影響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
而中電聯網站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6月火電的發電量同比增加9.6%。而煤炭價格還在下滑,7月26日公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每噸583元,較年初下降7.9%。
一些企業認為,面對下半年經濟要確保“穩”字當頭形勢,電價下調甚至開展直供電嘗試應盡快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