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到2012年,美國以安裝價格計算的智能電網銷售額以復合年增長率35%的速度上升,在2012年達到了365億美元。考慮到這三年間全球經濟形勢低迷,這些數據已足夠引人注目。365億的銷售額還包括翻新業務(已經持續10年之久)以及各項加強電力網絡控制性和可靠性的舉措。
拋開這些數字,智能電網的普及程度卻遠不能讓人滿意。目前,美國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高級量測體系(AMI)、自動配電響應、用戶端接口等智能電網系統與分布式能源、智能建筑相整合的智能電網。這將大大提高能源效率,并實現智能電網的主要目標——使電網中的可再生能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同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智能電網的發展離不開智能電表,因此需要大力推廣智能電表的普及。幸運的是,智能電表的技術已十分成熟,或者可以說,智能電網的供應側已做好充分準備。
2012年,美國用于智能電網供應業務收購和兼并的資金約為195億美元,較2011年翻了一番。風投資本達到7.79億美元。盡管智能電網的投資在2011年下降了,但其下降幅度低于清潔技術行業總體的下降幅度。
智能電網的投資結構正在發生明顯改變,發揮主導作用的逐漸從那些國際著名企業轉變為中型乃至較小型的專業公司,后者正在逐步提高智能電網占其業務中的比重。
此外,智能電網領域也出現了大量新的市場參與者,加劇了該領域的競爭。但智能電網產業依舊太過分散,充滿了數以百計的低于最低經濟規模的公司。因此,在未來幾年間,兼并依舊會按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
隨著傳統的輸配電供應商與來自IT、通信與控制器行業的新參與者互相競爭或建立聯盟,電力供應的結構正呈現出新的趨勢。在智能電網各個細分領域的競爭中,傳統的市場參與者占有優勢地位——但并不是統治地位,他們擁有承擔合同的資金實力。可以說,智能電網的供應一側總體情況良好,不會阻礙智能電網發揮其巨大的潛力。
目前的技術水平已經足夠應對智能電網面對的挑戰。通信和“大數據”等新技術已在其他一些行業得到規模化應用,但還未被證明能夠應用于智能電網環境。
亞洲目前還未開始智能電網的大規模部署,這樣的情況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在于,這為建設一個相對統一的智能電網系統創造了機會,不會面臨混合發展的問題;而弊端則在于,這需要更大規模的投資。
總體說來,較之歐洲和北美,亞洲迅速實現智能電網大規模部署的潛力較大。因為在亞洲的很多國家,智能電網都是主要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計劃通過智能電網提供能源、運輸和通信服務。它雖然擁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但在亞洲地區,農村和城市電信網絡的容量和能力都存在大量差異,智能電網的部署進度也是參差不齊。
在智能電網部署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的亞洲國家有:日本、泰國、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同屬亞太區的澳大利亞智能電網的部署進展也很大。這些國家安裝的大部分是本國制造的設備,但通過聯盟和合作協議,西方技術也漸漸進入了各國市場。
中國的國家電網公司將展開最大規模的智能電網部署行動,預計到2020年將安裝3.5億個智能電表。2012年,中國在智能電網方面的投資首次超過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
直到2011年,北美的智能電網系統投資一直是各地區中最多的,但在2012年被中國趕超。2009年的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提出了一項激勵措施,為智能電網試點項目提供了40億美元的專款。這項舉動為智能電網供給領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為許多新公司的成立創造了機遇。
美國可能將出現智能電網“大數據”領域的最大供應商,奪得世界其他地區的大量業務。然而,美國的需求側建設面臨更大的挑戰,如果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在智能電網方面的進展可能將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
歐洲擁有世界上推動智能電網部署的最有利的政策環境。歐盟已實施提高能效的政策,安裝更多可再生能源,并計劃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20%以上。
然而,目前歐洲地區面臨經濟調整的問題、債務危機亟待解決,這可能將延后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和智能電網的部署進度。
歐洲的輸電和配電行業由公共部門和私營公司組成,規模大、經濟實力相對較強。由于歐洲制造商是智能電網技術和部署方面的佼佼者,因此供應側的實力雄厚。但較低的標準監管政策和互操作性,以及公用事業市場分散的本質,都給技術示范項目的推廣增加了障礙。
為了實現智能電網的全面部署,必須改變現有的集中式結構,向混合型分散結構轉變,從而使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獲益。微型發電和微型電網都需要整合到電力供應系統里,因為這樣才可以實現可再生能源的整合,促進當地的供需平衡,提高系統的靈活度、可靠度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