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所指光伏租賃市場的商業模式是:“第三方所有太陽能或太陽能服務,具體指將太陽能電池組件安裝在住戶的屋頂上,而住戶卻無需購買和維修這個設備,他們可以花很少的錢使用到清潔能源。”這已經不是簡單地金融服務產業模式,而是金融與產業共同創新發展模式,是更高層面的金融與產業的關系模式。
“光伏屬能源,能源是‘準金融’,金融之于光伏的意義重大”已經是老生常談,如果此時還在這個層次吶喊實在貽笑大方。此篇報道吸引筆者的雖然還是光伏與金融,但筆者此時看到的金融已經不是傳統產業發展模式下的金融意義,而是一種新經濟發展模式下的金融意義。
傳統產業發展模式下的金融意義體現在:流動資金、技術提高、企業兼并需求時的融資支持;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的金融意義體現在:金融與產業共同開發市場,用促進需求帶動產業發展。雖然都是金融、產業合作,但二者從本質到形式都有著根本的不同:傳統的金融服務是被動的,形式是不變的;新的金融服務是主動的,是與產業共同發展的,形式自然是多種多樣的。
在這一合作形式下的光伏產業發展無疑是快速而健康的:“這種創新方式帶動很多美國太陽能安裝商如SolarCity、SunRun和Sungevity公司從凌亂的增長方式發展到占據一定市場份額,甚至度過了經濟大蕭條的時期。”事實上可以感受到美國的光伏產業已經早于中國完成了產業整合期。
只要有如標準、資質等產業環境完善,風險要素控制良好,筆者想不出開發商、金融機構、消費者三方對這一模式會有任何反對的理由,它的市場結果也是:“2008年,在CSI(加州太陽能計劃)跟蹤的市場上租賃住宅光伏系統約占安裝總數的6%。截止到2012年4月,該數字達到了約60%,并且還在不斷增長。”
在傳統產業環境中,我們總是強調技術進步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新的經濟環境中,我們一定要懂得金融可能是企業更加重要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在光伏產業核心技術——轉換率提高緩慢的前提下。“當前太陽能市場最重要的兩件事是技術創新和削減成本,其實近年來太陽能行業最大的創新不是技術,而是融資。”
令人遺憾的是,介紹《美國太陽能光伏租賃市場競爭激烈》一文,筆者也只能是介紹一種思考,企業家也只能是了解一種現象,但都只能是望洋興嘆,因為中國沒有這樣的產業、金融環境。這已經是筆者第二次在評論文章中專門寫光伏融資創新問題了,上一次的題目是《完善光伏產業環境還有太多的路要走》,也是從美國的金融服務光伏產業現象說起,這次我更要說中國還有太多的路要走。
我們或許會想到: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只是光伏產業最成熟的地區,可能不代表未來;中國只是最大的光伏生產國和安裝國,可能也不代表未來;而美國的光伏產業只要有了最成熟的金融支持模式,一定代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