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要小心了,GE動真格的啦!
2010~2012年,短短兩年多時間,GE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后與神華、華電、南車、中航工業、西電等大國企成立合資企業。有意思的是,在這眾多合資企業中,GE竟然都不占控股權。眾所周知,過去GE要么是強勢的并購,要么是合資控股。如今,GE怎么了?GE“捆綁”眾多大國企,意圖何在?另外,GE中國還“揚言”跨越反向創新、進入“開放式創新”時代,GE在中國意欲何為?
跌落神壇
這一切還要從頭說起,從韋爾奇退休后,GE發生的變化上說起。
過去十多年間,也就是伊梅爾特接替韋爾奇在任的十余年里,GE的股價從其上任伊始的每股40美元已經跌到了如今的每股23美元,幾近腰斬。在韋爾奇時代,GE股市的表現每一年都優于標準普爾500指數。而如今,根據美國《財富》網站做出的統計,自伊梅爾特2001年上任至2011年中旬的十年間,GE股票每年的走勢都明顯低于標普500。不僅如此,GE在股市上的表現還明顯差于西門子、霍尼韋爾等競爭對手。
與股票市場一同表現不佳的還有GE的信用評級。在韋爾奇時代,穆迪給GE產業以及GE金融的信用評級都是Aaa(最高級別)。要知道,全世界工業企業中,能拿到Aaa評級的實在不多。全世界金融機構中,能拿到Aaa評級的更是屈指可數,連花旗、匯豐、巴克萊、德意志等巨頭的信用評級也只不過是Aa1。而2012年4月,穆迪將GE產業的評級下調為Aa3,GE金融更是下調為A1。
股市的失意表明投資者對GE表現的不滿意,信用評級的降低更是意味著GE將比過去付出更多的資金成本。那個為投資者持續制造財富、數一數二的GE似乎正在逐步跌落神壇。
問題是,這一切是否都是伊梅爾特的責任呢?難道伊梅爾特真的和韋爾奇差之甚遠?
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伊梅爾特的運氣實在不佳。除了上任伊始就趕上911恐怖襲擊、后又遭遇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外,伊梅爾特最大的“不幸”還在于投資者對GE產融結合模式的質疑。
韋爾奇因產融結合而令GE享譽全球。理論上講,產業和金融可以有效的互為支撐和互相滲透。按照韋爾奇的說法,GE金融能夠為其產業提供融資租賃等諸多便利,產業也能夠為其金融的并購、整合以及資本的獲得給予有效的支撐。
在韋爾奇時代,GE的產融結合一直很好的“結合”著:因為GE產業的存在,GE金融才可以取得比花旗和摩根大通更低的融資成本,而GE金融又反過來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融資租賃、并購擴張等便利,因此韋爾奇20年間才能夠斥資1500億美元并購900多個項目。
更重要的是,因為金融操作的靈活性和復雜性,GE總是能夠實現精準的預期增長,而這也讓GE格外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從市盈率角度看,美國投資者對金融上市公司市盈率估值為10~15倍,對制造業的估值為20~30倍,而就在韋爾奇離任前期,GE的市盈率已經高達48倍以上,這無疑體現了當時投資者對其產融結合創造新價值的認同。
然而,產融結合總是有一個限度。在一個限度內,兩者有著很好的協同效應,超出了一定限度,兩者就關聯不大。精明能干的人或許還可以同時玩轉產業和金融,如韋爾奇。能力不是那么強的人貿然實行產融結合則可能造成產業和金融互為風險、互相拖累,最終一塊玩完,如當年德隆系的唐萬新。
在韋爾奇退休前,GE金融已經占GE總收入以及總利潤的50%以上——《財富》雜志也將GE劃為了多元化金融企業。而且,在其金融收入中,僅有2%是來自于對GE產業的服務,剩下的都是和GE產業不相干的保險、信用卡等純金融業務。這一比例,被投資者質疑為已經大大超越了產融結合所能產生協同效應的范圍。金融業務的高風險、GE不透明的報表更是加大了投資者和分析師對GE過度金融化及產融結合模式的質疑。
對于投資者來說,他們相信韋爾奇有能力將金融和產業同時做得很好,他們或許還相信伊梅爾特也有這個能力。但是,他們已經清醒的意識到了,GE的產融結合無法支撐GE40倍以上的市盈率。
因此,韋爾奇離任前,GE股票就一直在緩慢的下行。
伊梅爾特上任后還非常不幸的遇到了金融危機,GE金融的風險也因此而暴露無疑。此后,GE股價進入了加速下行通道。截至2013年5月25日,GE的市盈率更是只有16.4。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就表明,投資者更愿意將GE視為一家金融機構,估值也是按照金融機構的標準去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