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建設特高壓輸電和常規輸電技術的“西電東送”輸電通道,新增規模1.3億千瓦,達到2.7億千瓦左右,相比現有規模幾乎翻倍。這是國家能源局剛公布的《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透露的信息。
不僅是“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包括電網優化、配電網升級改造和智能電網等的建設也被列入規劃。電網建設是規劃發布會上成為關注熱點之一,規劃全文中關于重點任務的介紹有23頁,涉及電網建設的有8頁。
作為電力系統的基石,電網建設成果將直接影響整體規劃目標的達成。而用電量增長預期,新能源迅速發展,能源結構的轉變等,都對電網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同時電網建設還需要解決現有問題。機遇和挑戰同時帶來了投資機會。
重點建設輸電通道、區域主網架和配電網
規劃將輸電通道、區域主網架和配電網建設作為重點。由于規劃原文內容較多,在此進行簡化整理。
1、輸電通道建設
規劃將輸電通道建設作為重點之一。規劃要求,在實施水電配套外送輸電通道的基礎上,重點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12條輸電通道及酒泉至湖南、準東至安徽、金中至廣西輸電通道。建成東北(扎魯特)送電華北(山東)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解決東北電力冗余問題,適時推進陜西(神府、延安)電力外送通道建設。結合受端市場情況,積極推進新疆、呼盟、蒙西(包頭、阿拉善、烏蘭察布)、隴(東)彬(長)、青海等地區電力外送通道論證。
“十三五”期間,新增“西電東送”輸電能力1.3億千瓦,2020年達到2.7億千瓦。
2、優化區域主網架
論證全國同步電網格局,調整完善區域電網主網架,提升各電壓等級電網的協調性,探索大電網之間的柔性互聯,加強區域內省間電網互濟能力,提高電網運行效率。
東北地區,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格局隨著外送通道建設改變。同時對幾大外送輸電工程建設、省內與周邊省份電網建設,到2020年東北地區初步形成1700萬千瓦外送能力。
華北地區,西電東送格局基本不變,京津冀魯接受外來電力超過8000萬千瓦。計劃建設多條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張北至北京柔性直流工程,研究實施區域內電網互聯,加強500千伏電網建設優化和配電網升級改造。
西北地區,重點是加大電力外送和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推進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建設。完善750千伏主網架,增加區域內電力互濟能力。
華東地區,長三角地區新增外來電力3800萬千瓦。建設區域內特高壓電網、輸變電工程和區域內聯網工程,優化區域內電網結構。
華中地區,實現電力外送到電力受入轉變,湖南、湖北、江西新增接受外電達到1600萬千瓦。實現區域內電網互聯和省間電網加強,優化水電外送方案。
南方地區,推進西電東送,建設輸電通道,送電規模達到4850萬千瓦,加強優化主網結構,此外各省根據實際情況解決當前電網存在問題。
3、配電網建設農網改造智能電網
加強城鎮配電網建設。推行模塊化設計,規范化選型,標準化建設。中心城市建設高標準配電網,北上廣深等超大型城市建成世界一流配電網,城鎮地區適度超前建設配電網。同時充分考慮新能源、分布式電源等需求。
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加快新型小鄉鎮,中心村電網和農業生產供電設施改造升級,結合“光伏扶貧”等新需求,建設配網示范工程。開展偏遠、貧困地區電網建設攻堅和改造升級。
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提高電網優化和配置多種能源的能力。加強廠站級智能化建設,全面建設智能變電站。推廣應用在線監測、狀態診斷、智能巡檢系統,建立自然災害預警體系。推進配電網自動化建設和柔性控制能力,示范應用配電側儲能系統和柔性直流輸電工程。
構建“互聯網+”電力運營模式,推廣雙向互動智能計量技術應用,加強電能服務管理平臺建設。開展智能電網支撐智慧城市創新示范區。
配電網成投資熱點,新增投資2萬億
大規模的電網建設和改造計劃,也帶來了投資機會,尤其是配電網投資方面。
配電網肩負著送電到戶“最后一公里”的重任,而目前配電網投資嚴重不足。根據去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2015~2020年配電網建設改造投資不低于2萬億元。
在專項資金與中央資本金的帶動下,投資任務主要由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蒙西電網和地方電力企業承擔,同時結合電力體制改革與創新投融資方式,吸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配電網投資。
國家能源局童光毅副司長曾表示:“配電網的特點是點多面廣,遍布全國各地,工程量較大,投資也很大。但這也便于各地迅速行動、盡快開展工程建設,拉動經濟增長。”
電網改造投資用于購買電力線路、變壓器等電力設備的比重較大,且電力設備制造產業鏈條長,可以拉動相關零部件、原材料、電氣設備等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據業內專家測算,配電網建設將帶動電源、電工裝備、原材料等上下游相關產業投資約1.6萬億元,每年可拉動GDP增長約0.6個百分點。
在11月7日進行的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韓水表示,“十三五”期間將立足大氣污染防治,以電能替代散燒煤、燃油為抓手,不斷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加快充電設施建設,推進集中供熱,逐步替代燃煤小鍋爐,積極發展分布式發電,鼓勵能源就近高效利用。實現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率達到60%以上。
同時,隨著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迅速發展和“電網扶貧”政策的逐漸落實,規劃提出,電網建設需要對新能源發電進行接納,旨在從硬件和技術層面緩解當前廣被詬病的“棄風棄光”問題。
但針對規劃中特高壓電網項目的大規模建設,業內還存在一些爭議。特高壓交流輸電具有輸電容量大、距離遠、損耗低、占地少等突出優勢。但其技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以及其經濟性和必要性,引發了部分人士擔憂。原電力部生產司高級工程師蒙定中就曾公開表示,交流特高壓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從安全層面都毫無必要,甚至還有可能使我國電網發生重大停電事故。
目前來看,特高壓交流輸電項目已經被提上日程。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東部地區面臨較大的霧霾和節能減排的壓力,特高壓的建設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能源浪費來講很有必要。
原標題:【解讀】“十三五”輸電通道規模倍增 2020年將達2.7億千瓦
不僅是“西電東送”輸電通道,包括電網優化、配電網升級改造和智能電網等的建設也被列入規劃。電網建設是規劃發布會上成為關注熱點之一,規劃全文中關于重點任務的介紹有23頁,涉及電網建設的有8頁。
作為電力系統的基石,電網建設成果將直接影響整體規劃目標的達成。而用電量增長預期,新能源迅速發展,能源結構的轉變等,都對電網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同時電網建設還需要解決現有問題。機遇和挑戰同時帶來了投資機會。
重點建設輸電通道、區域主網架和配電網
規劃將輸電通道、區域主網架和配電網建設作為重點。由于規劃原文內容較多,在此進行簡化整理。
1、輸電通道建設
規劃將輸電通道建設作為重點之一。規劃要求,在實施水電配套外送輸電通道的基礎上,重點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12條輸電通道及酒泉至湖南、準東至安徽、金中至廣西輸電通道。建成東北(扎魯特)送電華北(山東)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解決東北電力冗余問題,適時推進陜西(神府、延安)電力外送通道建設。結合受端市場情況,積極推進新疆、呼盟、蒙西(包頭、阿拉善、烏蘭察布)、隴(東)彬(長)、青海等地區電力外送通道論證。
“十三五”期間,新增“西電東送”輸電能力1.3億千瓦,2020年達到2.7億千瓦。
2、優化區域主網架
論證全國同步電網格局,調整完善區域電網主網架,提升各電壓等級電網的協調性,探索大電網之間的柔性互聯,加強區域內省間電網互濟能力,提高電網運行效率。
東北地區,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格局隨著外送通道建設改變。同時對幾大外送輸電工程建設、省內與周邊省份電網建設,到2020年東北地區初步形成1700萬千瓦外送能力。
華北地區,西電東送格局基本不變,京津冀魯接受外來電力超過8000萬千瓦。計劃建設多條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張北至北京柔性直流工程,研究實施區域內電網互聯,加強500千伏電網建設優化和配電網升級改造。
西北地區,重點是加大電力外送和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推進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建設。完善750千伏主網架,增加區域內電力互濟能力。
華東地區,長三角地區新增外來電力3800萬千瓦。建設區域內特高壓電網、輸變電工程和區域內聯網工程,優化區域內電網結構。
華中地區,實現電力外送到電力受入轉變,湖南、湖北、江西新增接受外電達到1600萬千瓦。實現區域內電網互聯和省間電網加強,優化水電外送方案。
南方地區,推進西電東送,建設輸電通道,送電規模達到4850萬千瓦,加強優化主網結構,此外各省根據實際情況解決當前電網存在問題。
3、配電網建設農網改造智能電網
加強城鎮配電網建設。推行模塊化設計,規范化選型,標準化建設。中心城市建設高標準配電網,北上廣深等超大型城市建成世界一流配電網,城鎮地區適度超前建設配電網。同時充分考慮新能源、分布式電源等需求。
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加快新型小鄉鎮,中心村電網和農業生產供電設施改造升級,結合“光伏扶貧”等新需求,建設配網示范工程。開展偏遠、貧困地區電網建設攻堅和改造升級。
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提高電網優化和配置多種能源的能力。加強廠站級智能化建設,全面建設智能變電站。推廣應用在線監測、狀態診斷、智能巡檢系統,建立自然災害預警體系。推進配電網自動化建設和柔性控制能力,示范應用配電側儲能系統和柔性直流輸電工程。
構建“互聯網+”電力運營模式,推廣雙向互動智能計量技術應用,加強電能服務管理平臺建設。開展智能電網支撐智慧城市創新示范區。
配電網成投資熱點,新增投資2萬億
大規模的電網建設和改造計劃,也帶來了投資機會,尤其是配電網投資方面。
配電網肩負著送電到戶“最后一公里”的重任,而目前配電網投資嚴重不足。根據去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2015~2020年配電網建設改造投資不低于2萬億元。
在專項資金與中央資本金的帶動下,投資任務主要由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蒙西電網和地方電力企業承擔,同時結合電力體制改革與創新投融資方式,吸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配電網投資。
國家能源局童光毅副司長曾表示:“配電網的特點是點多面廣,遍布全國各地,工程量較大,投資也很大。但這也便于各地迅速行動、盡快開展工程建設,拉動經濟增長。”
電網改造投資用于購買電力線路、變壓器等電力設備的比重較大,且電力設備制造產業鏈條長,可以拉動相關零部件、原材料、電氣設備等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據業內專家測算,配電網建設將帶動電源、電工裝備、原材料等上下游相關產業投資約1.6萬億元,每年可拉動GDP增長約0.6個百分點。
在11月7日進行的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韓水表示,“十三五”期間將立足大氣污染防治,以電能替代散燒煤、燃油為抓手,不斷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加快充電設施建設,推進集中供熱,逐步替代燃煤小鍋爐,積極發展分布式發電,鼓勵能源就近高效利用。實現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率達到60%以上。
同時,隨著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迅速發展和“電網扶貧”政策的逐漸落實,規劃提出,電網建設需要對新能源發電進行接納,旨在從硬件和技術層面緩解當前廣被詬病的“棄風棄光”問題。
但針對規劃中特高壓電網項目的大規模建設,業內還存在一些爭議。特高壓交流輸電具有輸電容量大、距離遠、損耗低、占地少等突出優勢。但其技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以及其經濟性和必要性,引發了部分人士擔憂。原電力部生產司高級工程師蒙定中就曾公開表示,交流特高壓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從安全層面都毫無必要,甚至還有可能使我國電網發生重大停電事故。
目前來看,特高壓交流輸電項目已經被提上日程。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東部地區面臨較大的霧霾和節能減排的壓力,特高壓的建設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能源浪費來講很有必要。
原標題:【解讀】“十三五”輸電通道規模倍增 2020年將達2.7億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