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才華等價格司官員落馬后,電力體制改革加快了步伐。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則以2015年3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為標志,總體思路是“放開兩頭,管住中間”,推進市場化。
與此同時,能源局窩案的爆發也加速了電力項目審批的下放。資料顯示,從去年4月份,行政審批權下放之后,煤電企業上馬新項目的速度就明顯加快,電力過剩問題又出現了。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讓電力改革再次面臨考驗。“在地方利益的驅動下,各地不斷上馬電力項目。”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表示,結果,過剩的電力都以低價的方式進入了那些高耗能的大型企業。
三個月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電視會議上說,預計今年新增裝機規模將超5000萬千瓦。如果按這樣的發展態勢,未來幾年,我國煤電行業將會變成現在的鋼鐵和煤炭行業。
7月14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再次對外表示,全面實施電力體制改革,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發用電計劃、競爭性環節電價、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
電改在試點
基于加快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轉變政府對能源的監管方式,時隔13年之后,中國再次啟動新一輪電改。
電價廣義上可以分為:上網電價、輸配電價、銷售電價。上網電價是發電企業售電給電網企業的價格,銷售電價則是電網企業售電給用電企業和個人的價格,此二者即“兩頭”。輸配電價相當于電的運費,即中間渠道。
“在新電改以前,政府對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實施管制,但對中間環節的輸配電價則并不進行單獨核定,輸配電價只能用‘銷售電價減去上網電價’來籠統估算。于是,電網企業在中間吃‘購銷差’,而外界對真實的輸配電成本則云里霧里。”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曾公開介紹。
2002年國務院制定發布《電力體制改革方案》被視為中國新電改的第一次嘗試,5號文要求實行“廠網分開、競價上網、輸配分開、競爭供電”,建立一個更有效率、更為公正的以競爭、開放的區域電力市場為主,全國統一、開放、多主體、多區域、多層次、規范化的有序競爭的社會主義電力市場體系。
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則是電價,輸配電價又是電價形成機制的重點內容。但長期以來,我國電網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低買高賣吃差價,有媒體稱其暴利壟斷甚至高于“三桶油”。
據統計,電價改革在深圳、蒙西、寧夏、湖北、云南、貴州、安徽進行先行試點,今年3月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新增北京、天津等12個省級電網和華北區域電網以及國家綜合電改試點省份,按計劃將在2017年推至全國。
價格改革是核心,而價格主管部門的改革則是核心中的核心,國家發改委系列窩案即為證明。若從絕對數據上看,價格司能直接決定的商品價格只有全社會的不到5%。歷經30多年價格改革之后,中國實現了95%以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由市場主導,但這5%的存在,能決定絕大部分人的生活成本和水平。
根據新的電改方案,政府定價的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和網絡自然壟斷環節。自去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將電價調整的權限下放到各地區,因考慮到各地區煤價變化的具體情況不同,未來火電標桿電價降幅也不盡相同,決定權將在各地物價局。
項目大躍進
電改啟動的同時,國家發改委在電力項目上的審批權也開始下放。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版)》,明確提出火電站由省級政府核準,其中燃煤火電項目應在國家依據總量控制制定的建設規劃內核準。
行政審批權下放之后,煤電企業上馬新項目的速度就明顯加快,電力過剩問題又出現了。近日,由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的《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16)》近日對外發布。報告認為,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連續3年大幅增長,而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逐年下降,電力投資過熱導致的電力過剩局面進一步凸顯。
報告指出,在2012年以前,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總體高于經濟增速,電力消費的彈性系數大于1。2012年起,總體上看,用電量增速已顯著低于經濟增速,電力消費的彈性系數已明顯低于1。2014年起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已大幅回落。與此同時,2015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969小時,同比減少349小時。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全國的火電裝機容量為9.47億千瓦。但在建的火電裝機容量還有1億千瓦左右。
如果以2013年的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基準,火電裝機容量就有大約14.3%的過剩,換算成過剩的火電裝機容量,即過剩大約1.35億千瓦。火電的過剩發電容量與在建容量加起來超過了2億千瓦。水電在建裝機容量還有約4000萬千瓦。
2015年,新增的風電裝機容量預計為3000萬千瓦左右,新增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預計為1800萬千瓦左右。中國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還處于發展的增長期,今后每年的新增裝機容量預計還會穩步增加。這也就意味著,2015年550億千瓦時左右新增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量,將會超過2015年中國全社會約450億千瓦時的新增用電量,這將是在中國電力發展史上劃時代的第一次。
中國的核電建設則正在開始大躍進,截止到2015年9月底,中國核電站的運行裝機容量達到2414萬千瓦,在建規模2769萬千瓦。而規劃和擬議中的核電站,至少是5000萬千瓦左右,大約相當于運行和在建的核電站規模的總和。
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4月21日的電視會議上說,預計今年新增裝機規模將超5000萬千瓦。如果按這樣的發展態勢,未來幾年,我國煤電行業將會變成現在的鋼鐵和煤炭行業。
抓放兩難間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在法庭上稱,在紀委立案審查的時候,他寫了如何反腐的建議,主要是結合其親身體會,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審批權應當大量下放到市場,從源頭上解決政府不該管的一些事,防止以權謀私。
然而,在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過程中,國家下放了除核電和大型水電外的所有發電項目審批權,地方政府投資發電帶動經濟發展的熱情也被調動起來。
公開資料顯示,在火電方面,各省份核準火電的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據悉,已經獲得核準的火電規模,超過1億千瓦,等待審批的還有1億千瓦。
2013年6月,能源局下發《關于同意委托山西省核準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的函》,算是正式給了山西“十二五”期間1920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的建設指標,并可以自主審批。
今年1月到8月,山西自主核準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共計22個,總裝機容量達1830萬千瓦,占國家能源局下放指標的95%,總投資達825.03億元。而山西本來就作為資源省市電力富裕,如今卻又再密集上馬低熱值煤發電項目。
中國火電發電量已嚴重過剩,然而2015年中國煤電投資卻在中央政府“簡政放權”的背景下得以逆勢投資大幅增長。
根據中電聯的統計數據,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0.5%,增速同比回落3.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下降1.4%,為40年來首次負增長。
一方面電力消費大幅放緩,而電力供應卻達到了歷史新高。中電聯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凈增發電裝機容量1.4億千瓦,創年度投產規模歷史新高,年底發電裝機達到15.1億千瓦,同比增長10.5%。
電改方案在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即強調電改要促進公平競爭和堅持安全可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市、區)至少成立了559家售電公司,各個公司專注于降價讓利,電價進入了惡性競爭。
據林伯強介紹,目前電力市場交易熱鬧起來了,價格也降下去了,但與百姓無關。“發電企業本著能賣多少賣多少的想法,過剩的電力都以低價的方式進入了那些高耗能的大型企業。”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接受記者采訪表示,電力體制改革開始了,惡性競爭的問題也出現了。“從長遠看,惡性競爭關系到用輸電安全問題,監管部門要重視起來。”
4月25日,發改委和能源局發布了《關于促進我國煤電有序發展的通知》,要求“十三五”嚴控煤電規模。四天前,兩部委更是連發三份文件,不僅要求淘汰落后的煤電產能,對于煤電新項目的規劃、核準建設都要放緩。
相關報道:電力體制改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016年7月14日,發改委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將全面實施電力體制改革,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發用電計劃、競爭性環節電價、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輸配電價改革覆蓋全國18個省級電網和華北區域電網,北京、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組建成立,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顯著擴大并在優化電力資源配置、降低用電成本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始于20世紀80~90年代,朝著政企分開、政監分開、廠網分離、主輔分離的方向逐步深化,新電改正努力進一步促進電力市場化改革,促進相關企業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引導電網合理投資,引導用戶合理使用電力資源。深圳獨立的輸配電價體系將于2015年1月1日起運行,輸配電價實行事前監管,按成本加收益的管制方式確定,監管周期為三年。
配售電業務的放開成為備受關注的亮點,包括高新產業區、發電企業、公共服務行業公司、分布式電源用戶、社會資本成立的獨立售電企業等五類主體有望獲得售電牌照,分羹萬億級別的市場。
而按照新一輪電改積極穩妥、分步有序推進的原則,作為最關鍵一環的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將擴圍,售電側改革等部分重大改革事項則先進行試點再全面推開。業內人士認為,改革后全社會平均電價或將先降后升,城鄉居民領域將是改革最大“硬骨頭”。
原標題:審批權下放 電力體制改革再遇“大躍進”
與此同時,能源局窩案的爆發也加速了電力項目審批的下放。資料顯示,從去年4月份,行政審批權下放之后,煤電企業上馬新項目的速度就明顯加快,電力過剩問題又出現了。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讓電力改革再次面臨考驗。“在地方利益的驅動下,各地不斷上馬電力項目。”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表示,結果,過剩的電力都以低價的方式進入了那些高耗能的大型企業。
三個月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電視會議上說,預計今年新增裝機規模將超5000萬千瓦。如果按這樣的發展態勢,未來幾年,我國煤電行業將會變成現在的鋼鐵和煤炭行業。
7月14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再次對外表示,全面實施電力體制改革,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發用電計劃、競爭性環節電價、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
電改在試點
基于加快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轉變政府對能源的監管方式,時隔13年之后,中國再次啟動新一輪電改。
電價廣義上可以分為:上網電價、輸配電價、銷售電價。上網電價是發電企業售電給電網企業的價格,銷售電價則是電網企業售電給用電企業和個人的價格,此二者即“兩頭”。輸配電價相當于電的運費,即中間渠道。
“在新電改以前,政府對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實施管制,但對中間環節的輸配電價則并不進行單獨核定,輸配電價只能用‘銷售電價減去上網電價’來籠統估算。于是,電網企業在中間吃‘購銷差’,而外界對真實的輸配電成本則云里霧里。”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曾公開介紹。
2002年國務院制定發布《電力體制改革方案》被視為中國新電改的第一次嘗試,5號文要求實行“廠網分開、競價上網、輸配分開、競爭供電”,建立一個更有效率、更為公正的以競爭、開放的區域電力市場為主,全國統一、開放、多主體、多區域、多層次、規范化的有序競爭的社會主義電力市場體系。
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則是電價,輸配電價又是電價形成機制的重點內容。但長期以來,我國電網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低買高賣吃差價,有媒體稱其暴利壟斷甚至高于“三桶油”。
據統計,電價改革在深圳、蒙西、寧夏、湖北、云南、貴州、安徽進行先行試點,今年3月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新增北京、天津等12個省級電網和華北區域電網以及國家綜合電改試點省份,按計劃將在2017年推至全國。
價格改革是核心,而價格主管部門的改革則是核心中的核心,國家發改委系列窩案即為證明。若從絕對數據上看,價格司能直接決定的商品價格只有全社會的不到5%。歷經30多年價格改革之后,中國實現了95%以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由市場主導,但這5%的存在,能決定絕大部分人的生活成本和水平。
根據新的電改方案,政府定價的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和網絡自然壟斷環節。自去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將電價調整的權限下放到各地區,因考慮到各地區煤價變化的具體情況不同,未來火電標桿電價降幅也不盡相同,決定權將在各地物價局。
項目大躍進
電改啟動的同時,國家發改委在電力項目上的審批權也開始下放。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版)》,明確提出火電站由省級政府核準,其中燃煤火電項目應在國家依據總量控制制定的建設規劃內核準。
行政審批權下放之后,煤電企業上馬新項目的速度就明顯加快,電力過剩問題又出現了。近日,由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的《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16)》近日對外發布。報告認為,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連續3年大幅增長,而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逐年下降,電力投資過熱導致的電力過剩局面進一步凸顯。
報告指出,在2012年以前,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總體高于經濟增速,電力消費的彈性系數大于1。2012年起,總體上看,用電量增速已顯著低于經濟增速,電力消費的彈性系數已明顯低于1。2014年起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已大幅回落。與此同時,2015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969小時,同比減少349小時。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9月底,全國的火電裝機容量為9.47億千瓦。但在建的火電裝機容量還有1億千瓦左右。
如果以2013年的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基準,火電裝機容量就有大約14.3%的過剩,換算成過剩的火電裝機容量,即過剩大約1.35億千瓦。火電的過剩發電容量與在建容量加起來超過了2億千瓦。水電在建裝機容量還有約4000萬千瓦。
2015年,新增的風電裝機容量預計為3000萬千瓦左右,新增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預計為1800萬千瓦左右。中國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還處于發展的增長期,今后每年的新增裝機容量預計還會穩步增加。這也就意味著,2015年550億千瓦時左右新增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量,將會超過2015年中國全社會約450億千瓦時的新增用電量,這將是在中國電力發展史上劃時代的第一次。
中國的核電建設則正在開始大躍進,截止到2015年9月底,中國核電站的運行裝機容量達到2414萬千瓦,在建規模2769萬千瓦。而規劃和擬議中的核電站,至少是5000萬千瓦左右,大約相當于運行和在建的核電站規模的總和。
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4月21日的電視會議上說,預計今年新增裝機規模將超5000萬千瓦。如果按這樣的發展態勢,未來幾年,我國煤電行業將會變成現在的鋼鐵和煤炭行業。
抓放兩難間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在法庭上稱,在紀委立案審查的時候,他寫了如何反腐的建議,主要是結合其親身體會,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審批權應當大量下放到市場,從源頭上解決政府不該管的一些事,防止以權謀私。
然而,在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過程中,國家下放了除核電和大型水電外的所有發電項目審批權,地方政府投資發電帶動經濟發展的熱情也被調動起來。
公開資料顯示,在火電方面,各省份核準火電的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據悉,已經獲得核準的火電規模,超過1億千瓦,等待審批的還有1億千瓦。
2013年6月,能源局下發《關于同意委托山西省核準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的函》,算是正式給了山西“十二五”期間1920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的建設指標,并可以自主審批。
今年1月到8月,山西自主核準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共計22個,總裝機容量達1830萬千瓦,占國家能源局下放指標的95%,總投資達825.03億元。而山西本來就作為資源省市電力富裕,如今卻又再密集上馬低熱值煤發電項目。
中國火電發電量已嚴重過剩,然而2015年中國煤電投資卻在中央政府“簡政放權”的背景下得以逆勢投資大幅增長。
根據中電聯的統計數據,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0.5%,增速同比回落3.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下降1.4%,為40年來首次負增長。
一方面電力消費大幅放緩,而電力供應卻達到了歷史新高。中電聯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凈增發電裝機容量1.4億千瓦,創年度投產規模歷史新高,年底發電裝機達到15.1億千瓦,同比增長10.5%。
電改方案在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即強調電改要促進公平競爭和堅持安全可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市、區)至少成立了559家售電公司,各個公司專注于降價讓利,電價進入了惡性競爭。
據林伯強介紹,目前電力市場交易熱鬧起來了,價格也降下去了,但與百姓無關。“發電企業本著能賣多少賣多少的想法,過剩的電力都以低價的方式進入了那些高耗能的大型企業。”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接受記者采訪表示,電力體制改革開始了,惡性競爭的問題也出現了。“從長遠看,惡性競爭關系到用輸電安全問題,監管部門要重視起來。”
4月25日,發改委和能源局發布了《關于促進我國煤電有序發展的通知》,要求“十三五”嚴控煤電規模。四天前,兩部委更是連發三份文件,不僅要求淘汰落后的煤電產能,對于煤電新項目的規劃、核準建設都要放緩。
相關報道:電力體制改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016年7月14日,發改委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將全面實施電力體制改革,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發用電計劃、競爭性環節電價、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輸配電價改革覆蓋全國18個省級電網和華北區域電網,北京、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組建成立,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顯著擴大并在優化電力資源配置、降低用電成本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始于20世紀80~90年代,朝著政企分開、政監分開、廠網分離、主輔分離的方向逐步深化,新電改正努力進一步促進電力市場化改革,促進相關企業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引導電網合理投資,引導用戶合理使用電力資源。深圳獨立的輸配電價體系將于2015年1月1日起運行,輸配電價實行事前監管,按成本加收益的管制方式確定,監管周期為三年。
配售電業務的放開成為備受關注的亮點,包括高新產業區、發電企業、公共服務行業公司、分布式電源用戶、社會資本成立的獨立售電企業等五類主體有望獲得售電牌照,分羹萬億級別的市場。
而按照新一輪電改積極穩妥、分步有序推進的原則,作為最關鍵一環的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將擴圍,售電側改革等部分重大改革事項則先進行試點再全面推開。業內人士認為,改革后全社會平均電價或將先降后升,城鄉居民領域將是改革最大“硬骨頭”。
原標題:審批權下放 電力體制改革再遇“大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