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海南電網公司還發布了《海南電網2015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這是該公司連續8年發布社會責任實踐報告。報告系統發布了2015年公司在電力供應、綠色環保、經濟績效和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工作,以詳實數據和案例,展示了海南電網將社會責任融入實際工作,促進海南社會和諧、經濟發展。
過去一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報告數說了海南電網5年發展。5年來海南電網保供電、戰臺風,抗缺電,強網架,累計投入176億元加強電網建設,拓寬便民繳費方式至21種,支持和服務清潔能源占比上升至36%。2015年海南電網更是履克難關,有序應對最嚴峻的缺電局面,最大限度降低缺電影響;投運多項重點輸變電工程,打通電源安全輸送通道,促進自身和社會共同可持續發展。
2015年9月8日,海南昌江核電配套送出電網建設項目——儋州大成經瓊中抽蓄至瓊海塔洋220千伏線路投運,該工程也是海南電網最長同塔雙回輸電線路。李暉攝
2015年海南受發電能力不足、用電需求增加和罕見高溫天氣三重因素影響,電力缺口進一步加大,缺電形勢嚴峻。海南電網公司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在南方電網公司通過海底電纜加大電量支援下,科學有序應對,多措并舉將缺電影響降至最低,全省電力缺口由117萬降至73.8萬千瓦,錯峰限電天數由310天降至176天,推動全省低谷電力大幅增長17.35%。
同時,解決電源性缺電事關根本。彼時在建西南部電廠和昌江核電均需海南電網做好前期配套送電工程建設,為電廠發電提供對外輸送通道。海南電網工程建設者全力投入,先于7月順利投產西南部電廠配套送出工程,提升南部片區輸電能力,西南電廠并網送電后增加35萬千瓦供電能力,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缺電形勢;11月昌江核電配套送出工程投產,打通了核電由西往東南北送三條通道,海南發電輸電能力大幅提升。核電并網送電后,海南供電能力供需平衡有余,結束連續兩年嚴重缺電局面。
海南電網連續14年出色完成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保供電任務,實現保電設備“零跳閘”和“零事故”,保電管理“零失誤”和“零差錯”,保電客戶“零停電”和“零投訴”。圖為:瓊海供電局保電人員在年會前夕做好保電工作。盧傳隆攝
在經濟新常態下,海南省加快海島建設,大批重大合作項目陸續落地開工。海南電網作為基礎能源供應商,經濟發展無疑對電網建設提出更高要求。2015年是海南電網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年,共投資39.14億元進行電網建設,累計建成220千伏輸變電工程16個,新增主配網線路3785公里,對全省電力線路進行防風加固改造。其中,博鰲保電首次實現主網雙電源供電,海底聯網二回項目如期開工,西南部電廠和昌江核電、西環鐵路電力配套設施均順利投產,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引擎。
強基礎,保民生。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海南電網新增農村變電容量449萬千伏安,新建10千伏及以下線路14697公里,徹底解決了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實施低電壓改造3年計劃以來,電壓合格率同比提升8%,客戶停電時間減少64%。僅2015年海南電網累計投資16億元,改造農村地區薄弱電網。但是,受自然環境條件、歷史遺留問題等多因素制約,城鄉電力服務差距仍然明顯,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經濟的迅猛發展也對用電提出了新考驗。對此,海南電網將在"十三五"期間投資約90億元,進行新一輪農網改造,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扶貧搬遷等工作,積極適應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型產業發展以及農民消費升級的用電需求。其中,今明兩年間將投資8億元,率先完成全省246個小城鎮、中心村電網改造升級。
清潔能源占比由29%提高到36%
隨著海南核電1號機組投產后,海南已成為國內使用清潔電能最高的省份,清潔能源占比由29%提高到36%,成為國內清潔能源富裕省份。為助力核電清潔能源送出,海南電網公司投入近12億元配套建設電力送出工程及配套穩控系統,同時優化核電機組調試試驗安排。
此外,海南電網不斷深化節能發電調度,積極支持清潔能源上網,2015年累計節省標煤78.8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9.8萬噸。大力推進綠色電網建設,建成投運海南首個3C綠色變電站,并通過推行輸電線路高塔跨越和同塔架設,減少砍伐經濟作物及林木。
電動汽車經濟環保,但仍面臨充電難等問題,支持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也是海南電網推進客戶側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目前,海南電網公司累計投入4600萬元,建成1個中型充換電站和45個分散性充電樁,為200多量出租車提供充換電服務,積極推動海南低碳城市建設。另外,在原海口龍華充換電站電動汽車運營管理系統平臺的基礎上,海南電網公司還將大力推進“互聯網+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創建全省電動汽車與充換電基礎設施管理平臺,提高充換電服務系統的智能化水平,提升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
除此以外,去年一年海南電網在白沙縣南達村實施精準扶貧,公司各單位與貧困地區小學開展捐資助學活動。記者了解到,昌江供電局黨員自主捐資購買柴油機,幫助村民灌溉農田,支援村民救災抗旱;海南電研院與貧困小學24名學生建立一對一幫扶,幫助孩子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