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惠州的電力發展史又將翻開新的篇章:
2016年4月15日,惠州市重點電網建設工作推進會召開。在陳奕威、麥教猛等惠州市主要領導與廣東電網公司董事長劉啟宏、副總經理鐘連宏等的共同見證下,雙方簽署了《加快惠州電網建設推動惠州快速發展“十三五”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百億級的電網建設投入,緊跟城市跨越發展步伐,筑夢惠州。
新的五年,新的“惠州夢”,時間永遠是標注前進步伐的刻度。
一百年前的1916年,對于惠州而言,同樣有著值得銘記的時間刻度:創辦惠東電燈公司,正式掀開了惠州市電力工業的歷史。
從1916年到2016年,惠州電力走過了100年的歷程,百年來,從嶺南名郡到商貿名城,從農業大市到位列全國的重要工業經濟體,電力改變著惠民之州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今日惠電,也已不再是簡單的服務萬家燈火,更重要的是為企業發展、地方振興、社會進步提供強大動力。
可以預見,未來的十年、百年,惠州電力將繼續努力爭當“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官”,繼續為惠州實現跨越發展、早日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供電保障。文/圖:張昕 何文浩
傳承
從第一盞燈到點亮萬家燈火
一百年,對于人類歷史來說,不過一瞬;但對惠州供電人而言,卻有著沉甸甸的分量。
自1916年創辦惠東電燈公司,開創惠州市電力工業的歷史,點亮第一盞電燈后,惠州市區、博羅縣、惠陽縣也相繼在上世紀30、40年代開辦一些小型火力發電廠作為電源,供個別商店、茶樓照明用電,但用電水平很低,后均因戰亂等原因,不能穩定長期生產。
新中國成立后,惠州電力工業的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950年建成投產惠州電力廠,開始向惠州市區的政府機關、商店、茶樓和一些廠礦動力、居民照明供電。1961年廣東省珠江電業局為了支農,在石龍投資建設了一座35千伏變電站,并成立石灣供電所,架設了博羅西片石灣、園洲、龍溪等糧產區線路。
1964年省電網延伸到惠州市,從此惠州開始有了安全可靠的省電網電源,開始建設35千伏輸變電工程,構筑惠州電網,直至70年代末,35千伏電網覆蓋惠陽地區。
改革開放以后,惠州電網發展加快,尤其是最近30年來,以每5年新增一個“惠州電網”的速度高速發展,惠州電網建設也逐步得到完善,安全供電可靠性逐年提高。
1995年,投資達4.2億元、被譽為“粵東第一站”的500千伏惠州變電站竣工投產,20年來,該站通過不斷發展建設、擴大設備規模,為粵東、惠州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障,使地區電網更加安全可靠。
2011年,惠州電網35千伏及以上主變容量突破2000千伏安,同年供電量突破200億千瓦時,成為省內繼廣、深、佛、莞四大城市后,又一個供售電量突破200億千瓦時的城市。
讓不少人難以想象的是,早在1988年,惠州電網還只有1座220千伏變電站和11座110千伏變電站,而截至2015年底,惠州電網共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34座(全省第6)、變壓器容量2695萬千伏安(全省第5)、110千伏及以上線路5474千米(全省第2),其中,500千伏變電站4座、220千伏變電站24座、110千伏變電站106座。
展望“十三五”,惠州規劃電網建設及改造投資達103億元,計劃新建500千伏變電站2座,220千伏變電站9座,110千伏變電站21座,新增110千伏及以上變電容量1200萬千伏安,新建110千伏及以上線路2300千米。
看得見的是,當好“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官”,惠州供電人一直在行動。
聚力
跨越式發展迎來大電網時代
從1916年到2016年的惠州電力往事,很難描述過程中的每個細節是如何力透紙背的。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惠州市各地發電廠都是各自向用戶送電,只有小區域配電網,沒有形成全市供電網絡,與“萬家燈火”的概念相距甚遠。
從1946年至1975年的“建網”30年,到1976年至2005年的改革“提速”30年,再到2006年至2016年的“跨越”10年,惠州電網才在真正意義上邁入了大電網時代。
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十二五”期間,惠州供電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先行官”,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縱橫八方的堅強電網為當地的蓬勃發展注入了強大電能。
2010年至2014年,惠州供電量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呈高增長態勢,從191.8億千瓦時增至272億千瓦時,增加約80億千瓦時;在相同時間里,GDP從1729.9億元增至3000.7億元,增加約1270億元。
“十二五”期間,惠州全社會用電最高負荷由2010年的385.5萬千瓦增長至2015年的520萬千瓦,全社會用電量由200億千瓦時增長至280多億千瓦時,5年分別同比增長約6.2%、7.2%。
用電負荷和電量作為經濟“晴雨表”,也從側面折射出電網的發展成果。
近五年來,惠州供電局共投入主網建設資金52.5億元,新建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21座,投產110千伏及以上主變容量670萬千伏安,輸電線路1867千米。
五年間,220千伏及以上主干網基本實現以500千伏變電站為中心分區供電、相互支持,主網規模與質量基本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全面滿足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各類客戶迅猛增長的用電需求保駕護航。
五年間,惠州供電局以電網規劃建設適度超前地方經濟發展為原則,加快電網建設和升級改造,并一改以往“重主網、輕配網”的規劃模式,累計投入25.8億元用于配網建設與改造:10千伏典型接線率由2010年的85.5%提升至92.3%,可轉供率由48.5%提升至60.7%,配網“卡脖子”現象和過載線路已基本消除,實現了與主網協調、同步發展。
同時,不斷加大城鄉配電網建設改造,開展線路抗風加固改造;全力改造和完善農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助力。
創新
改革攻堅催生發展新動力
站在今天,回望過去,2000年到2002年的廣東電力改革,無疑為全國電力體制改革發揮了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而改革的最直接成果便是促成了南方電網公司的組建。
秉承“敢為人先”的改革之風,10多年來,惠州供電局在堅持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上,按照南方電網公司的戰略目標,打響了一場又一場改革攻堅的戰役。
2012年4月26日上午10:08,惠茅線送電成功,標志著南方電網公司為解決粵東電力外送“瓶頸”的大動脈——500千伏惠茅線改造工程提前65天投產。
全長108公里的惠茅線工程改造,絕非一日之功,僅惠州段經過的惠東縣就長約38公里,需新建塔基87座,沿線經過4個鎮辦,線路廣、塔基多、時間緊。惠州供電的一線工作者們紛紛放棄了休息,耐心細致地做好各項工作,與南方電網公司萬余名電力建設者們一道,經過連續奮戰,以5個半月的時間,超速完成了常規需要2至3年才能完成的建設項目。
除了站在全省格局之下的項目攻堅,惠州供電人破除萬難的決心,也落實在了日常工作的點滴之中。
早在1997年,惠州市委、市政府圍繞爭創“四塊金牌”的目標,大力開展城市建設,市區建設商業步行街,要求商業街區內架空線路全部改為電纜下地。
為配合好城市建設,當時惠州供電局就提出了實施大規模架空電力線路下地的設想。
可一些人卻提出了置疑:電纜化所需資金是保留架空線路模式的十倍之多,一個地級市要大規模實施的難度太大。
在困難面前,惠州供電人仍選擇了迎難而上。
1997年,配合步行街建設完成架空線路改造;1998年,市區橋西片架空輸變線路改為地下電纜;1999年,惠州市首條110千伏地下電纜施放完畢;2000年,完成橋東片區架空線路改造……
就這樣,從1997年到2007年,從商業步行街到仲愷大道、惠淡大道,惠州供電局用了十年時間,將市區內的主干道架空線路全部改為地下電纜,開挖電纜溝150公里,鋪設電纜700多公里,被稱為城市“蜘蛛網”的住宅小區低壓線路更換一新,市區形成了“手拉手”環網供電,供電質量和可靠率進一步提高,惠州的“電纜下地”改造在全省、全國都走在了前列。
擔當
構筑惠州“十三五” 經濟發展“快車道”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如今,在惠州供電“十二五”收官、“十三五”規劃起帆之際,惠州電力事業又開啟了新的征程,繼續構筑惠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道”。
2016年4月15日,惠州市委市政府與廣東電網公司達成的戰略合作協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當天的大會聽取了惠州市重點電網項目建設進展情況匯報,并就相關問題進行座談交流,而惠州市委書記陳奕威在講話中表露的,“‘十二五’時期惠州取得了輝煌成就,電力部門功不可沒!”更是體現出惠州供電人的一份責任擔當。
展望“十三五”,惠州發展前景廣闊,推動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民生保障等需要更多電力作保障,同時也為電力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按照廣東電網、惠州供電局的規劃布局,“十三五”期間,惠州供電部門將重點推進“2921”工程建設(新建500千伏變電站2座,220千伏變電站9座,110千伏變電站21座等),超額完成省配網建設任務,著力解決惠州用電的結構性問題。
廣東電網公司董事長劉啟宏更是在大會上發出責任擔當的“時代強音”,表示廣東電網公司將不斷優化電網結構,打造堅強可靠的電網平臺,同時,認真做好供電服務,助推助力惠州經濟轉型升級,全力推進農村電網改造,服務惠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按照惠州供電部門的規劃,“十三五”期間,規劃電網建設及改造還將投資103億元。其中2016年,惠州電網建設擬投資18.2億元,將用于建設500千伏大亞灣崇文輸變電,深圳現代至禎州線路工程,220千伏西部、吉隆、銀崗等一批為緩解片區用電負荷緊張局面的項目。
預計2016年全年將投產110千伏及以上主變332.6萬千伏安(同比增加428%),線路448.12千米(同比增加105%)。
惠州供電部門表示,力爭在2018年底前徹底解決惠州電網負荷分布不合理、網絡受限和供電能力不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