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在完成對阿爾斯通的收購的同時也對自身版圖進行了調整,將可再生能源板塊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業務集團。新可再生能源集團業務覆蓋陸上、海上風電,水電,集中式太陽能發電等方面。
近期,記者采訪了GE可再生能源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裴柯斯(Jerome Pecresse)。裴柯斯簡要介紹了新整合的可再生能源集團的最新布局,他表示去年以來,可再生能源業務研發投入已經翻番,而中國市場則是新建立GE可再生能源集團的工作重點,其中海上風電以及南部和西南區域的水電市場將成為重點發力領域。
可再生能源業務研發投入已經翻倍
記者:完成對阿爾斯通的收購以后,GE在業務板塊上做出了那些調整?有什么新的戰略布局或規劃嗎?
裴柯斯:大家都知道去年11月2號GE完成了對阿爾斯通的并購案。當天還發生的另一件大事,GE的可再生能源業務從發電業務集團板塊中剝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業務板塊,直接向執行總裁Jeff Immelt匯報。
做出這一決定主要基于兩點考慮,首先,我們非常看好可再生能源整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可再生能源會是未來整個發電形式中的主流發電形式,基本上近幾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全世界每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中有一半都是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尤其在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是不可忽視的。其次,完成了對阿爾斯通的并購之后,通過將優勢的可再生能源的業務整合在一起,GE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所有可再生能源能源供應商中覆蓋業務范圍最全、最廣泛的一個。可再生能源業務的板塊每年的營業收入大約有100億美金。
具體的說,從去年到今年的過渡來看,公司在整個可再生能源業務研發方面的投入已經是過去的兩倍。
記者:GE和阿爾斯通原來的業務有互補,但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GE將如何整合兩家企業中重疊的部分呢?
裴柯斯: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GE和阿爾斯通兩個公司的互補性遠遠大于競爭性。傳統能源方面,GE的業務主要集中在油氣、天然氣、石油上面,而阿爾斯通在火電和煤電上有很多的部署。可再生能源的板塊,GE主要做陸上風電,阿爾斯通更多的是在水電和海上風電領域。在電力輸配電行業,阿爾斯通主要業務是大型電網的輸配,而GE更多的是在能源轉化、變頻器等業務。所以我覺得更多的沖突點可能是在管理架構和行政業務板塊上,而面對市場的業務中,更多的是互補性。另外一點,GE是以產品為主要銷售內容,而阿爾斯通的長項在于項目管理、執行和工程總包方面,在這個上面,兩方的合并也是互補的。
同時,收購完成后,“GE商店 ”的作用也可以得到更大的發揮,可以把GE前沿的科技包括軟件工程,融資業務帶入到給客戶提供的整個產品和服務中。
GE 商店是一個讓所有業務共享技術、市場、結構與智力的平臺。這個平臺可以加強GE內部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技術分享,達到1+1大于2的效應。
重點投入中國南部和西南區域的水電市場
記者:中國市場對于GE可再生能源來說處于什么位置?
裴柯斯:中國是可再生能源在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市場,但是對于GE來講,中國不能算是我們可再生能源業務板塊中最大的市場,但至少位居前五,美國和巴西的市場更大一些。
記者:GE目前在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業務都有哪些布局?
裴柯斯:風電業務方面,GE進入中國陸上風電市場已經超過10年了。位于沈陽的風電組裝基地不僅服務中國的風機制造和組裝,也面向海外市場。在陸上風電的領域,GE也在積極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同時也在不斷擴大整個商務運營和銷售前端團隊在中國的覆蓋。
而水電業務方面,位于天津的工廠和測試中心是目前GE在全世界最大也是最先進、最現代化的水電機組加工基地。GE在完成對阿爾斯通的收購之后也會持續水電上的投入。去年也剛剛和三峽集團簽訂了包含6臺850兆瓦的水輪機組的烏東德項目。同時,也會合作開發并且實踐一些抽水蓄能技術。
記者:作為全球最大的水電市場,很多人認為中國水電的規模化擴張已經接近尾聲,GE如何進一步擴大中國水電業務?
裴柯斯:從全球水電發展史來看,差不多1/3的水電項目核準以后能夠建成并得到利用,而2/3的項目由于各種原因最終沒有成型,未能得到利用,中國也是如此。但GE依然看好中國水電市場,南部和西南區域的水電市場將成為GE的主戰場。
當然,除了和中國直接的水電客戶的合作之外,我們也順應中國“一帶一路”的思路,和工程總包商合作,把項目帶到非洲、亞洲和其他海外地區。GE將持續在水電業務上的投入。
中國風電市場正在變得更加理性
記者:研究機構調查顯示,未來風電新的增長將主要來源于中東、北非和部分非洲國家,亞太地區,對此您怎么看?您前面也提到了“一帶一路”,那GE在可再生能源走向“一帶一路”國家方面有什么規劃嗎?
裴柯斯:根據GE內部的預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風電市場,美國僅隨其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我們看重的新興市場,包括印度、東南亞地區,中東、北非。其中,中東、北非需要更長的時間讓市場成熟起來。在這些區域中,我們的可再生能源業務都將在項目和投資上持續投入。
其實除了和中國客戶進行直接合作之外,GE也順應中國“一帶一路”的思路,和很多工程總包商進行合作,把項目帶到非洲、亞洲和其他海外地區。在這些項目上,我們希望提供給他們中國生產的GE質量的風機機組以及基于GE項目執行經驗的針對當地項目的協助。去年GE和中國的EPC客戶合作的在巴基斯坦的項目,就一個很好的印證。
記者:面對中國可再生能源企業的快速發展,GE將如何應對中國可再生能源市場上的激烈競爭?GE的核心優勢有哪些?
裴柯斯:有一點不可以否認的,在中國的市場競爭是相當激烈的。我們能夠持續在中國生存主要依靠兩點,一個是技術上不斷的創新,一個是通過GE全球供應鏈,為給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體驗。還要提一點就是項目執行,我們在每個項目執行上都秉承兩點,一個是及時交付,一個是有質量的完成。
對此問題,GE可再生能源陸上風電大中華區總裁李楓也進行了補充。李楓表示GE應該會在中國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也同時表示要理性地看待中國的風電市場。“我覺得十多年來的成長過程,其實中國的風電現在慢慢的運營商、開發商會更理性,會更看重整個生命周期的價值,而不是僅僅追求初期投資的成本,這對我們來講會更利好。”
基于Predix平臺的項目真正成熟還需要更多時間
記者:GE曾宣布建設基于predix平臺的智能風場,可以介紹一下最近建設進展嗎?
對于這個問題,裴柯斯邀請了更熟悉風電業務的GE可再生能源陸上風電大中華區總裁李楓作答。
李楓:GE在全球都在講我們的工業互聯網的概念。一個月前,我們發布了公開整個Predix平臺給所有的研發者來做應用的消息。不少客戶都很有興趣和我們談這方面的合作,因為這個是跨平臺的,不僅僅是基于風能來做的,從飛機發動機到重型燃氣輪機,包括風電和水電都有統一的平臺。但是因為數字化的項目一般的周期是18到24個月才能看到初步的情況,所以,從平臺開發、開放到馬上想看到結果需要一點時間。
近期,記者采訪了GE可再生能源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裴柯斯(Jerome Pecresse)。裴柯斯簡要介紹了新整合的可再生能源集團的最新布局,他表示去年以來,可再生能源業務研發投入已經翻番,而中國市場則是新建立GE可再生能源集團的工作重點,其中海上風電以及南部和西南區域的水電市場將成為重點發力領域。
可再生能源業務研發投入已經翻倍
記者:完成對阿爾斯通的收購以后,GE在業務板塊上做出了那些調整?有什么新的戰略布局或規劃嗎?
裴柯斯:大家都知道去年11月2號GE完成了對阿爾斯通的并購案。當天還發生的另一件大事,GE的可再生能源業務從發電業務集團板塊中剝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業務板塊,直接向執行總裁Jeff Immelt匯報。
做出這一決定主要基于兩點考慮,首先,我們非常看好可再生能源整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可再生能源會是未來整個發電形式中的主流發電形式,基本上近幾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全世界每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中有一半都是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尤其在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是不可忽視的。其次,完成了對阿爾斯通的并購之后,通過將優勢的可再生能源的業務整合在一起,GE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所有可再生能源能源供應商中覆蓋業務范圍最全、最廣泛的一個。可再生能源業務的板塊每年的營業收入大約有100億美金。
具體的說,從去年到今年的過渡來看,公司在整個可再生能源業務研發方面的投入已經是過去的兩倍。
記者:GE和阿爾斯通原來的業務有互補,但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GE將如何整合兩家企業中重疊的部分呢?
裴柯斯: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GE和阿爾斯通兩個公司的互補性遠遠大于競爭性。傳統能源方面,GE的業務主要集中在油氣、天然氣、石油上面,而阿爾斯通在火電和煤電上有很多的部署。可再生能源的板塊,GE主要做陸上風電,阿爾斯通更多的是在水電和海上風電領域。在電力輸配電行業,阿爾斯通主要業務是大型電網的輸配,而GE更多的是在能源轉化、變頻器等業務。所以我覺得更多的沖突點可能是在管理架構和行政業務板塊上,而面對市場的業務中,更多的是互補性。另外一點,GE是以產品為主要銷售內容,而阿爾斯通的長項在于項目管理、執行和工程總包方面,在這個上面,兩方的合并也是互補的。
同時,收購完成后,“GE商店 ”的作用也可以得到更大的發揮,可以把GE前沿的科技包括軟件工程,融資業務帶入到給客戶提供的整個產品和服務中。
GE 商店是一個讓所有業務共享技術、市場、結構與智力的平臺。這個平臺可以加強GE內部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技術分享,達到1+1大于2的效應。
重點投入中國南部和西南區域的水電市場
記者:中國市場對于GE可再生能源來說處于什么位置?
裴柯斯:中國是可再生能源在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市場,但是對于GE來講,中國不能算是我們可再生能源業務板塊中最大的市場,但至少位居前五,美國和巴西的市場更大一些。
記者:GE目前在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業務都有哪些布局?
裴柯斯:風電業務方面,GE進入中國陸上風電市場已經超過10年了。位于沈陽的風電組裝基地不僅服務中國的風機制造和組裝,也面向海外市場。在陸上風電的領域,GE也在積極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同時也在不斷擴大整個商務運營和銷售前端團隊在中國的覆蓋。
而水電業務方面,位于天津的工廠和測試中心是目前GE在全世界最大也是最先進、最現代化的水電機組加工基地。GE在完成對阿爾斯通的收購之后也會持續水電上的投入。去年也剛剛和三峽集團簽訂了包含6臺850兆瓦的水輪機組的烏東德項目。同時,也會合作開發并且實踐一些抽水蓄能技術。
記者:作為全球最大的水電市場,很多人認為中國水電的規模化擴張已經接近尾聲,GE如何進一步擴大中國水電業務?
裴柯斯:從全球水電發展史來看,差不多1/3的水電項目核準以后能夠建成并得到利用,而2/3的項目由于各種原因最終沒有成型,未能得到利用,中國也是如此。但GE依然看好中國水電市場,南部和西南區域的水電市場將成為GE的主戰場。
當然,除了和中國直接的水電客戶的合作之外,我們也順應中國“一帶一路”的思路,和工程總包商合作,把項目帶到非洲、亞洲和其他海外地區。GE將持續在水電業務上的投入。
中國風電市場正在變得更加理性
記者:研究機構調查顯示,未來風電新的增長將主要來源于中東、北非和部分非洲國家,亞太地區,對此您怎么看?您前面也提到了“一帶一路”,那GE在可再生能源走向“一帶一路”國家方面有什么規劃嗎?
裴柯斯:根據GE內部的預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風電市場,美國僅隨其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我們看重的新興市場,包括印度、東南亞地區,中東、北非。其中,中東、北非需要更長的時間讓市場成熟起來。在這些區域中,我們的可再生能源業務都將在項目和投資上持續投入。
其實除了和中國客戶進行直接合作之外,GE也順應中國“一帶一路”的思路,和很多工程總包商進行合作,把項目帶到非洲、亞洲和其他海外地區。在這些項目上,我們希望提供給他們中國生產的GE質量的風機機組以及基于GE項目執行經驗的針對當地項目的協助。去年GE和中國的EPC客戶合作的在巴基斯坦的項目,就一個很好的印證。
記者:面對中國可再生能源企業的快速發展,GE將如何應對中國可再生能源市場上的激烈競爭?GE的核心優勢有哪些?
裴柯斯:有一點不可以否認的,在中國的市場競爭是相當激烈的。我們能夠持續在中國生存主要依靠兩點,一個是技術上不斷的創新,一個是通過GE全球供應鏈,為給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體驗。還要提一點就是項目執行,我們在每個項目執行上都秉承兩點,一個是及時交付,一個是有質量的完成。
對此問題,GE可再生能源陸上風電大中華區總裁李楓也進行了補充。李楓表示GE應該會在中國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也同時表示要理性地看待中國的風電市場。“我覺得十多年來的成長過程,其實中國的風電現在慢慢的運營商、開發商會更理性,會更看重整個生命周期的價值,而不是僅僅追求初期投資的成本,這對我們來講會更利好。”
基于Predix平臺的項目真正成熟還需要更多時間
記者:GE曾宣布建設基于predix平臺的智能風場,可以介紹一下最近建設進展嗎?
對于這個問題,裴柯斯邀請了更熟悉風電業務的GE可再生能源陸上風電大中華區總裁李楓作答。
李楓:GE在全球都在講我們的工業互聯網的概念。一個月前,我們發布了公開整個Predix平臺給所有的研發者來做應用的消息。不少客戶都很有興趣和我們談這方面的合作,因為這個是跨平臺的,不僅僅是基于風能來做的,從飛機發動機到重型燃氣輪機,包括風電和水電都有統一的平臺。但是因為數字化的項目一般的周期是18到24個月才能看到初步的情況,所以,從平臺開發、開放到馬上想看到結果需要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