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四大能源公司也是德國最大的零售商,2012年占到終端用戶售電45%,其余主要是有城市售電公司以及獨立的售電公司提供。自從1998年德國在售電端引入競爭,初期個人用戶并沒有舍棄一直依賴多年的傳統售電公司。而近幾年,隨著售電側競爭愈加激烈,2012年,大約20%的家庭用戶和更有競爭力的售電商簽訂了購電協議。
憑借體制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力量,身陷虧損的德國四大傳統電力巨頭正在創造一個新的能源時代。
一年前,德國最大的能源集團E.ON(意昂)集團總裁約翰內斯-泰森(Johnannes Teyssen)在柏林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談到集團連年虧損的核心業務時,語調意外的平靜:“說真的,我不知道,靠傳統能源還能賺多久的錢。”
作為德國最大的能源集團,意昂正在經歷成立以來,歷史上最大一次的虧損陣痛,而這一次讓泰森難堪的,是這個電力巨無霸最為引以為傲的傳統能源業務板塊,也是數年來意昂公司最為核心的業務板塊。
無獨有偶,德國另一家電力巨頭RWE(萊茵集團)正在遭遇同樣的境地。據2014年財富500強排行榜,萊茵集團在虧損最嚴重的50家企業中排名第九。財報顯示,2014年萊茵集團利潤增長率降低了309.89%,虧損35.22億美元,資產總額也下跌3.87%。
作為德國最大的兩家能源集團,意昂和萊茵在傳統電源板塊的虧損讓他們不得不調整公司的經營戰略。
2014年年底,意昂宣布了公司有史以來最激進的一項舉措:未來兩年內公司將“一分為二”,一個是傳統能源業務,另一個是新能源業務,兩家獨立上市公司“各自為政”。傳統能源業務包括其遍布歐洲特別是俄羅斯的核電站、火電廠、石油、天然氣勘探生產項目以及能源交易業務。這些業務將從意昂剝離出來,作為新公司Uniper的業務打包上市。留在未來意昂的將是以風能和光伏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業務、配電網和配氣網、電力和天然氣銷售,以及客戶方案等業務。預計未來意昂的員工數為4萬左右,而Uniper的員工數為2萬左右。
也就是意昂宣布拆分的一年后,去年底,RWE也和自己的競爭對手意昂集團一樣,宣布將其可再生能源、電網以及零售業務打包進一家新公司,而傳統能源業務包括核電業務也都將保留在原公司。
在德國綠色轉型和電力市場化進程中,傳統電力公司深刻體會到了轉型的陣痛,都試圖通過將傳統能源業務剝離來進行自我救贖。而和加速綠色轉型進程一樣緊迫的是,在德國一個更為成熟和適應綠色能源結構的電力市場正在悄然建立,傳統電力公司如何在其中找到更多的利潤點。
▼綠色轉型的壓力
近些年,德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成就受到全世界的矚目。遍布全國各地的分布式太陽能系統、正在大力發展的電動汽車以及那些矗立在田野邊的大風機,已經在德國電力結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德國可再生能源比例已經超過25%,煤炭在電力生產中的比例達到44%,核電占到16%。根據德國政府的能源轉型計劃,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將達到40%-45%,2035年達到55%-60%。與此同時,除了綠色低碳化發展,受到日本福島事故的影響,德國也將在2022年實現全面棄核。
逐漸在電力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光伏和風電,很大程度擠壓了傳統煤電的市場份額。在德國的電力市場中,規則是優先調度可再生能源,隨著光伏和風電規模不斷增大,傳統電源也逐漸由從“主角”轉向“配角”,造成傳統火電利用小時數越來越低,啟停次數越來越頻繁,盈利能力也越來越弱,甚至在現貨市場中出現了負價,嚴重虧損導致像意昂這樣的業主們不得不關閉一些本該正常運行的項目。
而對于意昂和萊茵集團這樣的公司而言,更嚴重的是,因為德國政府棄核的規劃,需要為旗下的核電站拆除以及核廢料的處理準備一大筆資金。
因而,業務拆分成為了當下他們不得已選擇的路徑。而作為電力市場中一股傳統的力量,在國家綠色轉型戰略背景下,是否快速調整公司戰略、適應當下,考驗著能源巨頭們的管理者。
在未來,拆分而成的新公司們將在可再生能源、下游能源銷售這些競爭異常激烈的領域挖掘更多的贏利點。對這些巨無霸而言,了解和理解未來的電力市場顯得異常重要。
而對于意昂(E.ON)、巴登-符騰堡州能源公司(EnBW)、萊茵能源公司(RWE)、大瀑布公司(Vattenfall)四大德國傳統電力商而言,在承受轉型陣痛同時,要在變化的電力市場中站穩腳跟并非易事。
1996年,歐盟發布了關于開放電力市場的第一個指令,以加強競爭和降低電價為主要目標,強調部分開放、適度監管和廠網分開。1998年,德國通過《電力市場開放規定》,開啟了電力市場化的改革之路。改革前的德國電力市場,擁有一個高度壟斷的電力市場。彼時,意昂、巴登-符騰堡州能源公司、萊茵能源公司、大瀑布公司擁有了德國超過80%的電力裝機,并且業務幾乎涉及電力的全產業鏈。
伴隨著電力改革的進程,高度壟斷的四大能源巨頭逐步被拆分。2007年9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第3個有關電力和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指令草案。主要任務是將發電和供電從電網經營活動中特別是產權上實現有效分離,同時強化各國監管機構的權力和獨立性,建立各國監管機構合作機制,設立能源監管合作機構,加強零售市場的透明度。
在歐盟發布第3個有關電力和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指令草案一年后,2008年德國也進行更為徹底的電力改革。從1998年至今,歷經近20年的改革,作為傳統的電力巨頭們,意昂、巴登-符騰堡州能源公司、萊茵能源公司、大瀑布公司至今仍然主導德國能源市場,在輸電資產完全剝離后,他們依然涉獵發電、配電和零售等環節。
在當今的德國,發電行業和中國一樣非常集中,上述四大能源集團擁有了56%的裝機容量以及發電量占到德國總發電量的大約59%。由于受到棄核政策影響,近幾年來發電量比例一直處于下降狀態,2010年這一比例還高達84%。雖然四大能源公司投資了德國本土大部分的煤電、核電、天然氣機組,而所擁有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卻少的可憐,僅占所有可再生能源裝機的5%。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的增加,發電裝機的產權結構也在發生轉變。在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產權主要為私有。
在配電環節,產權比較分散,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意昂、巴登-符騰堡州能源公司、萊茵能源公司、大瀑布公司在配電環節占據很高的比例。在德國,大約有900家配電公司,除了上述四大能源公司,還有700家城市配電公司以及一些區域配電公司。大部分配電公司規模非常之小,其中37%的配電公司服務客戶規模在1千到1萬區間。
此外,四大能源公司也是德國最大的零售商,2012年占到終端用戶售電45%,其余主要是有城市售電公司以及獨立的售電公司提供。自從1998年德國在售電端引入競爭,初期個人用戶并沒有舍棄一直依賴多年的傳統售電公司。而近幾年,隨著售電側競爭愈加激烈,2012年,大約20%的家庭用戶和更有競爭力的售電商簽訂了購電協議。
毫無疑問,在德國,競爭激烈的售配環節給傳統電力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這意味著傳統電力公司角色亦在發生改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再次提高,德國政府對于未來電力市場的變動進行了遠景展望,并提出了電力市場2.0的規劃,以適應德國深度的綠色轉型。
▼電力市場2.0
在去年的德國能源圈,最熱的關鍵詞莫過于電力市場2.0。德國政府正在繪制一幅未來電力市場的藍圖,而他們描繪的電力市場正是和能源轉型中的德國相匹配。
2014年10月,德國聯邦與經濟能源部公布電力市場綠皮書,公開征詢電力市場各方意見,討論未來電力市場設計。2015年7月,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再次發布《適應能源轉型的電力市場》白皮書,作為指導德國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文件。白皮書提出,德國將構建能夠適應未來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電力市場2.0。2015年10月,德國聯邦與經濟能源部向德國聯邦政府內閣提交新的《德國電力市場法》草案,預計2016年春可完成立法程序。
對于正在不斷調整和完善的電力市場而言,2.0的提出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電力市場2.0的核心之處,是確定未來電力市場將堅持市場化的原則,即電能的定價將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確保德國電能供應的可靠和優質價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同時,德國確立了對于電力容量市場的擯棄,也就是政府不對容量電廠進行直接補貼。
電力市場2.0的建立主要功能是為電力供需實現同步。電能不能儲存在電網之中,而靈活的電力市場可以確保在任何時候電力輸入和輸出都是同步的,也就是說電力市場具有兩種功能——電力儲備和電力調度。
電力市場有一個足夠強的儲備能力:確保供應和需求總是可以平衡。所以,電力市場中必須有發電商、靈活的消費者、電網等參與者。價格信號確保市場參閱這在對的時間進行投資。期貨市場就是其中一種工具。
未來的德國電力供應,最大的危機莫過于可在生能源波動給電力供給帶來的不確定性,因而電力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更富有彈性,而隨著電力技術的發展,類似電動車、儲能設備、燃氣發電都將被納入彈性選項,而這些未來可能作為儲備電源的選項將會以進行基于市場的競爭。
在德國,未來的電力市場被認為應該具備以下三種要素:一是更強的市場機制。首先,市場參與者對于競價形成有更強的信心,電力交易價格給市場參與者提供重要信息。其次,參與者對于電力平衡的承諾有待加強,將采取符合市場機制的后補貼的間接手段,保證電力生產企業儲備一定的后備發電能力,以適應可再生能源在電能消費中比例不斷增大引起的電網負荷波動加大的情況,在供應短缺時通過儲備的發電能力及時進行補充,確保供應。
二是靈活和有效的電力供應。德國正在和歐盟的伙伴們促進歐洲統一電力市場的建立,通過此種互聯,降低本國的電力儲備,這就意味著能用較低的成本獲的電能。未來的電力市場將越來越多的從歐洲市場出發,國與國之間承擔相互調峰功能。同時,電力銷售商必須為平衡電力供需負責,他們通過長期供電合約來保證消費者的使用,同時為了規避在電力供不應求時的高額費用支出。
三是更加安全,這就意味著要為電力市場提供一種保障機制。德國政府由于對于可再生能源補貼吃緊等原因,希望建立一種儲備容量,這種容量不同于電力市場中的容量市場,僅包括那些不參與電力市場且不會影響市場競爭和價格形成的電廠。這些儲備電廠只有在電力交易充分進行,而電力供應仍有不足的情況下才會被啟用。在全國輸電網擴建完成之前,德國南部啟用儲備容量來解決電網堵塞的問題。
毫無疑問,德國未來的電力市場正在為大規模新能源到來做好了準備和服務。也就意味著一個更為市場化和開放的電力市場待建立,而這也給德國各類電力公司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傳統電力商的機會
對于萊茵這樣的傳統電力公司而言,雖然早早占據了配售環節的優勢,而對于能源轉型中新的電力市場的適應也是其一大挑戰,同時他們對于各個行業的了解、理解以及人才的積累,也讓這些傳統電力商們可以在新的市場變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德國魯爾區的埃森市,萊茵集團總部坐落于此,《能源》雜志記者參觀了萊茵集團能源交易中心。偌大的交易大廳里,四周是透明的玻璃幕墻,將近300個工作人員在這里工作,在大廳的中心,其中若干排的每個工位前擺放著四到五臺電腦,這里是交易員的工作場地,據介紹,大約有50名交易員每天在這里進行交易,他們的四周則是不同行業的分析員的工位。
在大廳的上面每個區域都懸掛著若干塊電視屏幕,交易員可以從這里獲取經濟、氣象等各方面的信息,以判斷未來市場價格的走向。
這里面不光進行的是電力交易,天然氣、能源相關的基礎材料也在其中。對于電力市場而言,這里主要進行的是電力批發市場的交易。在德國,電力批發市場由三個要素組成:期貨市場、前日市場(基于前一天交易量和價格)和盤中市場。電力供應交付的期貨市場是可以協商的提前7年,但通常流動性的原因只看三年,事實上大多數期貨交易集中提前一年。
據萊茵集團交易公司工作人員向《能源》雜志記者介紹,2014年,電力交易量達到15010億千瓦時,2014年,交易15010億千萬時電,3930億立方氣、15.98億桶石油。
交易平臺的建立可以讓他們快速捕捉到長期市場影響價格的因素,除了基礎燃料、供需、天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而在意昂集團負責對沖避險策略和商務委員會運作李鋒博士看來,對于交易公司而言,最關鍵的人才和IT技術,同時還有融資能力和信用。
對于萊茵集團而言,因為上游對于電力資產的投資,以及下游零售市場的涉獵,對于機組技術參數、成本、發電計劃等參數的了解讓他們可以更為靈敏的把握市場的變動。反之,也可以對商業資產進行組合優化。
除了電力批發市場,對于萊茵集團來說,零售市場也是他們最為重視的一個業務板塊。根據萊茵集團提供的數據,2015年,超過70%的利潤由下游配電網和零售業務貢獻。在歐洲的五個國家擁有55萬公里的配電網,從2015年到2017年電網投資將超過30億歐元。
在零售市場,萊茵集團在歐洲的客戶達到1600萬,他們試圖通過不同售電模型尋找在售電市場找到更多的增長點。
在德國,配售電都是充分競爭的市場,德國擁有超過900家售電公司,絕大部分是當地供電公司,有幾十家在全國范圍內售電。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大型電力公司,比如像RWE、EON、Vattenfall、EnBw;第二類是地區供電公司;第三類新興創業公司看中清潔能源、互聯網和附加服務,銷售商規模很小,但公司也能盈利,客戶為他們的服務埋單,甚至有的公司出售的只有綠色電力。
各地電力供應商數量很多。數據表明,大部分地區的供應商在50-120之間,一部分地區的電力供應商為120-200之間,個別地區的電力供應商在200以上。電力用戶可自主選擇供應商。
這也就意味著,德國售電市場不存在具主導地位的售電公司。四家最大售電公司銷售電量約占全部售電量34%,市場集中度比較低。例如,激烈的競爭甚至使得大的能源公司比如大瀑布公司的用電戶轉向選擇其他電力公司買電,這一比例高達30%-40%。
而在零售市場上,消費者分為兩大類:工商業和居民用戶。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德國有工商業用電戶383萬戶,居民用電戶4610萬戶。
零售業務中有不同的市場模型。對于售電上而言,大工業用戶量大、利薄而居民用戶,毛利雖高、但經營成本較高。
因而對于萊茵、意昂這樣產業鏈條較長的綜合能源公司來說,可以通過組合管理來優化多方銷售渠道。對于無發電資產的純售電公司而言,會嚴格控制風險,限制倉位大小,并且根據不同用戶群采取謹慎購電策略。
而在李鋒看來,從壟斷轉向市場化的初期,可能會出現電力公司并沒有做好準備充分。“他們沒有系統化的報價策略、對客戶需求不了解、商務流程混亂、無電力市場的知識和經驗、無系統化的銷售戰略和銷售控制、為避免客戶流失,不顧一切打價格戰等,在德國售電領域開放初期出現了價格低于發電成本的情況。
而伴隨著市場的成熟,競爭日趨白熱化,特別是一些層出不窮的新型公司,結合互聯網等特點,創造了許多新穎的商業模式。而在這些方面,傳統的電力公司必須絞盡腦汁,拓展更多的售電渠道。
據介紹,RWE目前就在德國各地架設2千多座的“智慧充電站”,因為電動汽車在德國興起,提前布局電動車領域不可或缺。使用RWE的智慧充電站,駕駛員只需要憑手機就可自主選擇可再生能源電力為車輛充電并且完成結賬。
這意味著傳統電力公司的管理者們在經營壓力下,也必須設計出更多的新模式吸引用戶。“電力公司的角色正在發生質變,從前的電力公司是半官方機構、發電、調度、賣電以及架設電網都要做,有設備和燃料就能賺錢。現在再這樣下去已經不行了。”泰森說。“在以綠色電力為主體的新的能源結構中,像是用手機APP控制電器、和安保系統相連的智慧家庭產品,所有與電力和互聯網相關的產品和服務都是商機,我們要比過去更開放,到世界各地尋找創新公司,合作開發新產品。”
憑借體制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力量,身陷虧損的德國四大傳統電力巨頭正在創造一個新的能源時代。
一年前,德國最大的能源集團E.ON(意昂)集團總裁約翰內斯-泰森(Johnannes Teyssen)在柏林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談到集團連年虧損的核心業務時,語調意外的平靜:“說真的,我不知道,靠傳統能源還能賺多久的錢。”
作為德國最大的能源集團,意昂正在經歷成立以來,歷史上最大一次的虧損陣痛,而這一次讓泰森難堪的,是這個電力巨無霸最為引以為傲的傳統能源業務板塊,也是數年來意昂公司最為核心的業務板塊。
無獨有偶,德國另一家電力巨頭RWE(萊茵集團)正在遭遇同樣的境地。據2014年財富500強排行榜,萊茵集團在虧損最嚴重的50家企業中排名第九。財報顯示,2014年萊茵集團利潤增長率降低了309.89%,虧損35.22億美元,資產總額也下跌3.87%。
作為德國最大的兩家能源集團,意昂和萊茵在傳統電源板塊的虧損讓他們不得不調整公司的經營戰略。
2014年年底,意昂宣布了公司有史以來最激進的一項舉措:未來兩年內公司將“一分為二”,一個是傳統能源業務,另一個是新能源業務,兩家獨立上市公司“各自為政”。傳統能源業務包括其遍布歐洲特別是俄羅斯的核電站、火電廠、石油、天然氣勘探生產項目以及能源交易業務。這些業務將從意昂剝離出來,作為新公司Uniper的業務打包上市。留在未來意昂的將是以風能和光伏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業務、配電網和配氣網、電力和天然氣銷售,以及客戶方案等業務。預計未來意昂的員工數為4萬左右,而Uniper的員工數為2萬左右。
也就是意昂宣布拆分的一年后,去年底,RWE也和自己的競爭對手意昂集團一樣,宣布將其可再生能源、電網以及零售業務打包進一家新公司,而傳統能源業務包括核電業務也都將保留在原公司。
在德國綠色轉型和電力市場化進程中,傳統電力公司深刻體會到了轉型的陣痛,都試圖通過將傳統能源業務剝離來進行自我救贖。而和加速綠色轉型進程一樣緊迫的是,在德國一個更為成熟和適應綠色能源結構的電力市場正在悄然建立,傳統電力公司如何在其中找到更多的利潤點。
▼綠色轉型的壓力
近些年,德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成就受到全世界的矚目。遍布全國各地的分布式太陽能系統、正在大力發展的電動汽車以及那些矗立在田野邊的大風機,已經在德國電力結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德國可再生能源比例已經超過25%,煤炭在電力生產中的比例達到44%,核電占到16%。根據德國政府的能源轉型計劃,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將達到40%-45%,2035年達到55%-60%。與此同時,除了綠色低碳化發展,受到日本福島事故的影響,德國也將在2022年實現全面棄核。
逐漸在電力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光伏和風電,很大程度擠壓了傳統煤電的市場份額。在德國的電力市場中,規則是優先調度可再生能源,隨著光伏和風電規模不斷增大,傳統電源也逐漸由從“主角”轉向“配角”,造成傳統火電利用小時數越來越低,啟停次數越來越頻繁,盈利能力也越來越弱,甚至在現貨市場中出現了負價,嚴重虧損導致像意昂這樣的業主們不得不關閉一些本該正常運行的項目。
而對于意昂和萊茵集團這樣的公司而言,更嚴重的是,因為德國政府棄核的規劃,需要為旗下的核電站拆除以及核廢料的處理準備一大筆資金。
因而,業務拆分成為了當下他們不得已選擇的路徑。而作為電力市場中一股傳統的力量,在國家綠色轉型戰略背景下,是否快速調整公司戰略、適應當下,考驗著能源巨頭們的管理者。
在未來,拆分而成的新公司們將在可再生能源、下游能源銷售這些競爭異常激烈的領域挖掘更多的贏利點。對這些巨無霸而言,了解和理解未來的電力市場顯得異常重要。
而對于意昂(E.ON)、巴登-符騰堡州能源公司(EnBW)、萊茵能源公司(RWE)、大瀑布公司(Vattenfall)四大德國傳統電力商而言,在承受轉型陣痛同時,要在變化的電力市場中站穩腳跟并非易事。
1996年,歐盟發布了關于開放電力市場的第一個指令,以加強競爭和降低電價為主要目標,強調部分開放、適度監管和廠網分開。1998年,德國通過《電力市場開放規定》,開啟了電力市場化的改革之路。改革前的德國電力市場,擁有一個高度壟斷的電力市場。彼時,意昂、巴登-符騰堡州能源公司、萊茵能源公司、大瀑布公司擁有了德國超過80%的電力裝機,并且業務幾乎涉及電力的全產業鏈。
伴隨著電力改革的進程,高度壟斷的四大能源巨頭逐步被拆分。2007年9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第3個有關電力和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指令草案。主要任務是將發電和供電從電網經營活動中特別是產權上實現有效分離,同時強化各國監管機構的權力和獨立性,建立各國監管機構合作機制,設立能源監管合作機構,加強零售市場的透明度。
在歐盟發布第3個有關電力和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指令草案一年后,2008年德國也進行更為徹底的電力改革。從1998年至今,歷經近20年的改革,作為傳統的電力巨頭們,意昂、巴登-符騰堡州能源公司、萊茵能源公司、大瀑布公司至今仍然主導德國能源市場,在輸電資產完全剝離后,他們依然涉獵發電、配電和零售等環節。
在當今的德國,發電行業和中國一樣非常集中,上述四大能源集團擁有了56%的裝機容量以及發電量占到德國總發電量的大約59%。由于受到棄核政策影響,近幾年來發電量比例一直處于下降狀態,2010年這一比例還高達84%。雖然四大能源公司投資了德國本土大部分的煤電、核電、天然氣機組,而所擁有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卻少的可憐,僅占所有可再生能源裝機的5%。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的增加,發電裝機的產權結構也在發生轉變。在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產權主要為私有。
在配電環節,產權比較分散,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意昂、巴登-符騰堡州能源公司、萊茵能源公司、大瀑布公司在配電環節占據很高的比例。在德國,大約有900家配電公司,除了上述四大能源公司,還有700家城市配電公司以及一些區域配電公司。大部分配電公司規模非常之小,其中37%的配電公司服務客戶規模在1千到1萬區間。
此外,四大能源公司也是德國最大的零售商,2012年占到終端用戶售電45%,其余主要是有城市售電公司以及獨立的售電公司提供。自從1998年德國在售電端引入競爭,初期個人用戶并沒有舍棄一直依賴多年的傳統售電公司。而近幾年,隨著售電側競爭愈加激烈,2012年,大約20%的家庭用戶和更有競爭力的售電商簽訂了購電協議。
毫無疑問,在德國,競爭激烈的售配環節給傳統電力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這意味著傳統電力公司角色亦在發生改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再次提高,德國政府對于未來電力市場的變動進行了遠景展望,并提出了電力市場2.0的規劃,以適應德國深度的綠色轉型。
▼電力市場2.0
在去年的德國能源圈,最熱的關鍵詞莫過于電力市場2.0。德國政府正在繪制一幅未來電力市場的藍圖,而他們描繪的電力市場正是和能源轉型中的德國相匹配。
2014年10月,德國聯邦與經濟能源部公布電力市場綠皮書,公開征詢電力市場各方意見,討論未來電力市場設計。2015年7月,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再次發布《適應能源轉型的電力市場》白皮書,作為指導德國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文件。白皮書提出,德國將構建能夠適應未來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電力市場2.0。2015年10月,德國聯邦與經濟能源部向德國聯邦政府內閣提交新的《德國電力市場法》草案,預計2016年春可完成立法程序。
對于正在不斷調整和完善的電力市場而言,2.0的提出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電力市場2.0的核心之處,是確定未來電力市場將堅持市場化的原則,即電能的定價將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確保德國電能供應的可靠和優質價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同時,德國確立了對于電力容量市場的擯棄,也就是政府不對容量電廠進行直接補貼。
電力市場2.0的建立主要功能是為電力供需實現同步。電能不能儲存在電網之中,而靈活的電力市場可以確保在任何時候電力輸入和輸出都是同步的,也就是說電力市場具有兩種功能——電力儲備和電力調度。
電力市場有一個足夠強的儲備能力:確保供應和需求總是可以平衡。所以,電力市場中必須有發電商、靈活的消費者、電網等參與者。價格信號確保市場參閱這在對的時間進行投資。期貨市場就是其中一種工具。
未來的德國電力供應,最大的危機莫過于可在生能源波動給電力供給帶來的不確定性,因而電力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更富有彈性,而隨著電力技術的發展,類似電動車、儲能設備、燃氣發電都將被納入彈性選項,而這些未來可能作為儲備電源的選項將會以進行基于市場的競爭。
在德國,未來的電力市場被認為應該具備以下三種要素:一是更強的市場機制。首先,市場參與者對于競價形成有更強的信心,電力交易價格給市場參與者提供重要信息。其次,參與者對于電力平衡的承諾有待加強,將采取符合市場機制的后補貼的間接手段,保證電力生產企業儲備一定的后備發電能力,以適應可再生能源在電能消費中比例不斷增大引起的電網負荷波動加大的情況,在供應短缺時通過儲備的發電能力及時進行補充,確保供應。
二是靈活和有效的電力供應。德國正在和歐盟的伙伴們促進歐洲統一電力市場的建立,通過此種互聯,降低本國的電力儲備,這就意味著能用較低的成本獲的電能。未來的電力市場將越來越多的從歐洲市場出發,國與國之間承擔相互調峰功能。同時,電力銷售商必須為平衡電力供需負責,他們通過長期供電合約來保證消費者的使用,同時為了規避在電力供不應求時的高額費用支出。
三是更加安全,這就意味著要為電力市場提供一種保障機制。德國政府由于對于可再生能源補貼吃緊等原因,希望建立一種儲備容量,這種容量不同于電力市場中的容量市場,僅包括那些不參與電力市場且不會影響市場競爭和價格形成的電廠。這些儲備電廠只有在電力交易充分進行,而電力供應仍有不足的情況下才會被啟用。在全國輸電網擴建完成之前,德國南部啟用儲備容量來解決電網堵塞的問題。
毫無疑問,德國未來的電力市場正在為大規模新能源到來做好了準備和服務。也就意味著一個更為市場化和開放的電力市場待建立,而這也給德國各類電力公司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傳統電力商的機會
對于萊茵這樣的傳統電力公司而言,雖然早早占據了配售環節的優勢,而對于能源轉型中新的電力市場的適應也是其一大挑戰,同時他們對于各個行業的了解、理解以及人才的積累,也讓這些傳統電力商們可以在新的市場變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德國魯爾區的埃森市,萊茵集團總部坐落于此,《能源》雜志記者參觀了萊茵集團能源交易中心。偌大的交易大廳里,四周是透明的玻璃幕墻,將近300個工作人員在這里工作,在大廳的中心,其中若干排的每個工位前擺放著四到五臺電腦,這里是交易員的工作場地,據介紹,大約有50名交易員每天在這里進行交易,他們的四周則是不同行業的分析員的工位。
在大廳的上面每個區域都懸掛著若干塊電視屏幕,交易員可以從這里獲取經濟、氣象等各方面的信息,以判斷未來市場價格的走向。
這里面不光進行的是電力交易,天然氣、能源相關的基礎材料也在其中。對于電力市場而言,這里主要進行的是電力批發市場的交易。在德國,電力批發市場由三個要素組成:期貨市場、前日市場(基于前一天交易量和價格)和盤中市場。電力供應交付的期貨市場是可以協商的提前7年,但通常流動性的原因只看三年,事實上大多數期貨交易集中提前一年。
據萊茵集團交易公司工作人員向《能源》雜志記者介紹,2014年,電力交易量達到15010億千瓦時,2014年,交易15010億千萬時電,3930億立方氣、15.98億桶石油。
交易平臺的建立可以讓他們快速捕捉到長期市場影響價格的因素,除了基礎燃料、供需、天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而在意昂集團負責對沖避險策略和商務委員會運作李鋒博士看來,對于交易公司而言,最關鍵的人才和IT技術,同時還有融資能力和信用。
對于萊茵集團而言,因為上游對于電力資產的投資,以及下游零售市場的涉獵,對于機組技術參數、成本、發電計劃等參數的了解讓他們可以更為靈敏的把握市場的變動。反之,也可以對商業資產進行組合優化。
除了電力批發市場,對于萊茵集團來說,零售市場也是他們最為重視的一個業務板塊。根據萊茵集團提供的數據,2015年,超過70%的利潤由下游配電網和零售業務貢獻。在歐洲的五個國家擁有55萬公里的配電網,從2015年到2017年電網投資將超過30億歐元。
在零售市場,萊茵集團在歐洲的客戶達到1600萬,他們試圖通過不同售電模型尋找在售電市場找到更多的增長點。
在德國,配售電都是充分競爭的市場,德國擁有超過900家售電公司,絕大部分是當地供電公司,有幾十家在全國范圍內售電。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大型電力公司,比如像RWE、EON、Vattenfall、EnBw;第二類是地區供電公司;第三類新興創業公司看中清潔能源、互聯網和附加服務,銷售商規模很小,但公司也能盈利,客戶為他們的服務埋單,甚至有的公司出售的只有綠色電力。
各地電力供應商數量很多。數據表明,大部分地區的供應商在50-120之間,一部分地區的電力供應商為120-200之間,個別地區的電力供應商在200以上。電力用戶可自主選擇供應商。
這也就意味著,德國售電市場不存在具主導地位的售電公司。四家最大售電公司銷售電量約占全部售電量34%,市場集中度比較低。例如,激烈的競爭甚至使得大的能源公司比如大瀑布公司的用電戶轉向選擇其他電力公司買電,這一比例高達30%-40%。
而在零售市場上,消費者分為兩大類:工商業和居民用戶。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德國有工商業用電戶383萬戶,居民用電戶4610萬戶。
零售業務中有不同的市場模型。對于售電上而言,大工業用戶量大、利薄而居民用戶,毛利雖高、但經營成本較高。
因而對于萊茵、意昂這樣產業鏈條較長的綜合能源公司來說,可以通過組合管理來優化多方銷售渠道。對于無發電資產的純售電公司而言,會嚴格控制風險,限制倉位大小,并且根據不同用戶群采取謹慎購電策略。
而在李鋒看來,從壟斷轉向市場化的初期,可能會出現電力公司并沒有做好準備充分。“他們沒有系統化的報價策略、對客戶需求不了解、商務流程混亂、無電力市場的知識和經驗、無系統化的銷售戰略和銷售控制、為避免客戶流失,不顧一切打價格戰等,在德國售電領域開放初期出現了價格低于發電成本的情況。
而伴隨著市場的成熟,競爭日趨白熱化,特別是一些層出不窮的新型公司,結合互聯網等特點,創造了許多新穎的商業模式。而在這些方面,傳統的電力公司必須絞盡腦汁,拓展更多的售電渠道。
據介紹,RWE目前就在德國各地架設2千多座的“智慧充電站”,因為電動汽車在德國興起,提前布局電動車領域不可或缺。使用RWE的智慧充電站,駕駛員只需要憑手機就可自主選擇可再生能源電力為車輛充電并且完成結賬。
這意味著傳統電力公司的管理者們在經營壓力下,也必須設計出更多的新模式吸引用戶。“電力公司的角色正在發生質變,從前的電力公司是半官方機構、發電、調度、賣電以及架設電網都要做,有設備和燃料就能賺錢。現在再這樣下去已經不行了。”泰森說。“在以綠色電力為主體的新的能源結構中,像是用手機APP控制電器、和安保系統相連的智慧家庭產品,所有與電力和互聯網相關的產品和服務都是商機,我們要比過去更開放,到世界各地尋找創新公司,合作開發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