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期我國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能否成功轉型升級
文/國家發改委產業所所長黃漢權
“十三五”規劃期我國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能否成功轉型升級。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隨著“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加快推進,我國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將迎來重大利好,有利于推動傳統行業盡快探底企穩,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形成規模。
產業發展趨勢判斷
展望2016年,我國3次產業仍將延續“十二五”時期發展態勢,預計2016年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速將分別達到4.0%、5.8%、8.1%,占GDP的比重分別為8.8%、40%、51.2%。縱觀整個“十三五”時期,我國產業發展將呈現以下變化趨勢。
(一)服務業將繼續領跑3次產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十三五”我國將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重要特征就是第三產業增長速度明顯超過第二產業和GDP增速。從需求看,隨著國民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和享受型”消費轉變,城鄉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娛樂休閑、旅游、醫療保健以及住房、出行等提高生活方便程度和生活質量、以非實物消費為主的服務消費支出所占比重越來越高,服務消費將取代食品成為最大消費支出項目。從供給看,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引用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以及國家密集出臺的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各類改革和政策措施的推動,服務業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國內社會資本和外資大規模進入的領域,服務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二)產業融合發展態勢將更加明顯
一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趨勢加快,服務在制造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企業利潤越來越多地來源加工制造之外的其他環節。據德勤公司研究報告《基于全球服務業和零件管理調研》表明,在其調查的80家著名制造企業中,服務收入占銷售收入的平均值超過25%,有19%的制造業公司的服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二是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不斷加深,越來越多企業應用信息化技術,發展“互聯網+制造業”,制造業技術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從以機器化、標準化、規模化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制造時代向以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為主要特征的先進制造時代邁進。三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程度將顯著提升,種養結合型、鏈條延伸型、農業功能拓展型、技術滲透型等多種融合模式將呈現競相發展格局。
(三)“去產能”將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圍和深度開展
經過上世紀前10年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的產能快速擴張,我國工業很多領域積累了大量過剩產能。由于過剩產能數量巨大,與20世紀90年代末過程相比,本輪去產能任務更加艱巨,需要時間可能更長。有分析認為,本輪化解產能過剩至少需要3~5年時間。這意味著“去產能”將貫穿整個“十三五”時期,成為未來一段時期產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與以往相比,本輪“去產能”將強調抓住“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通過嚴格環保、能耗、技術標準等手段和并購重組的方式,倒逼過剩產能退出。這樣,以往依靠地方政府支持保護賴以生存的落后企業,將市場機制作用下被淘汰出局。
(四)綠色低碳化發展將成為產業追求的方向
面對日益尖銳的資源環境矛盾,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能源資源約束強化逼迫我國產業更加注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一是能源利用將向高效、綠色、安全模式轉型,傳統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斷提升。二是節能環保產業將實現高速增長,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三是循環發展模式將得到更廣泛普及,綠色、智慧技術加速擴散和應用,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等產業快速發展,綠色服務業加快興起。
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一)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
在用好財政、貨幣等總量政策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提高資源有效配置的市場化改革,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016年,要重點聚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5大重點任務,統籌運用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5大政策支柱”,綜合發力,確保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
(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為目標,按照“改革先行、企業主體、重點突破、人才為基”的原則,做好創新驅動的頂層制度設計,加快構建激發創新活力、增強創新動力的體制機制。堅持企業主體,大力推進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堅持重點突破,著力推進新興產業和重點地區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堅持人才為基,加強領軍人才、復合人才和專業人才培養,夯實增強創新動力的科技人才基礎。積極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作用,爭取用5年左右的時間,在知識產權保護、壟斷行業改革等方面取得明顯突破,扶持一批創新能力強的骨干企業,使創新驅動成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基本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三)著力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重塑實體經濟競爭力
根據生產企業不同成本變化情況,找準政策著力點,多措并舉切實降低實體經濟成本。一是加快普惠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努力降低企業稅費成本;二是通過降低銀行服務收費、完善中小企業融資市場、推進金融體系改革和結構調整等途徑,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三是適當降低中小企業社保繳費比例,減少企業社保負擔;四是進一步降低運輸企業的稅收負擔,創新交通設施建設投融資機制,有效降低不合理的物流成本;五是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支持企業走出去,擴大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
我國具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性價比高的優勢裝備制造產能。要發揮好我國對外開放的優勢,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逐步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勢。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加強與周邊國家及新興市場國家產業合作,推動高鐵、電力、通信、工程機械等裝備制造走向世界,拓展國際發展新空間。深化與德國、法國、瑞士、韓國等制造業先進國家的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
原標題:我國產業發展趨勢判斷與對策建議
文/國家發改委產業所所長黃漢權
“十三五”規劃期我國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順利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能否成功轉型升級。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隨著“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加快推進,我國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將迎來重大利好,有利于推動傳統行業盡快探底企穩,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形成規模。
產業發展趨勢判斷
展望2016年,我國3次產業仍將延續“十二五”時期發展態勢,預計2016年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速將分別達到4.0%、5.8%、8.1%,占GDP的比重分別為8.8%、40%、51.2%。縱觀整個“十三五”時期,我國產業發展將呈現以下變化趨勢。
(一)服務業將繼續領跑3次產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十三五”我國將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重要特征就是第三產業增長速度明顯超過第二產業和GDP增速。從需求看,隨著國民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和享受型”消費轉變,城鄉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娛樂休閑、旅游、醫療保健以及住房、出行等提高生活方便程度和生活質量、以非實物消費為主的服務消費支出所占比重越來越高,服務消費將取代食品成為最大消費支出項目。從供給看,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引用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以及國家密集出臺的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各類改革和政策措施的推動,服務業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國內社會資本和外資大規模進入的領域,服務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二)產業融合發展態勢將更加明顯
一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趨勢加快,服務在制造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企業利潤越來越多地來源加工制造之外的其他環節。據德勤公司研究報告《基于全球服務業和零件管理調研》表明,在其調查的80家著名制造企業中,服務收入占銷售收入的平均值超過25%,有19%的制造業公司的服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二是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不斷加深,越來越多企業應用信息化技術,發展“互聯網+制造業”,制造業技術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從以機器化、標準化、規模化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制造時代向以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為主要特征的先進制造時代邁進。三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程度將顯著提升,種養結合型、鏈條延伸型、農業功能拓展型、技術滲透型等多種融合模式將呈現競相發展格局。
(三)“去產能”將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圍和深度開展
經過上世紀前10年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的產能快速擴張,我國工業很多領域積累了大量過剩產能。由于過剩產能數量巨大,與20世紀90年代末過程相比,本輪去產能任務更加艱巨,需要時間可能更長。有分析認為,本輪化解產能過剩至少需要3~5年時間。這意味著“去產能”將貫穿整個“十三五”時期,成為未來一段時期產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與以往相比,本輪“去產能”將強調抓住“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通過嚴格環保、能耗、技術標準等手段和并購重組的方式,倒逼過剩產能退出。這樣,以往依靠地方政府支持保護賴以生存的落后企業,將市場機制作用下被淘汰出局。
(四)綠色低碳化發展將成為產業追求的方向
面對日益尖銳的資源環境矛盾,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能源資源約束強化逼迫我國產業更加注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一是能源利用將向高效、綠色、安全模式轉型,傳統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斷提升。二是節能環保產業將實現高速增長,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三是循環發展模式將得到更廣泛普及,綠色、智慧技術加速擴散和應用,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等產業快速發展,綠色服務業加快興起。
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一)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
在用好財政、貨幣等總量政策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提高資源有效配置的市場化改革,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016年,要重點聚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5大重點任務,統籌運用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5大政策支柱”,綜合發力,確保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
(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為目標,按照“改革先行、企業主體、重點突破、人才為基”的原則,做好創新驅動的頂層制度設計,加快構建激發創新活力、增強創新動力的體制機制。堅持企業主體,大力推進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堅持重點突破,著力推進新興產業和重點地區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堅持人才為基,加強領軍人才、復合人才和專業人才培養,夯實增強創新動力的科技人才基礎。積極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作用,爭取用5年左右的時間,在知識產權保護、壟斷行業改革等方面取得明顯突破,扶持一批創新能力強的骨干企業,使創新驅動成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基本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三)著力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重塑實體經濟競爭力
根據生產企業不同成本變化情況,找準政策著力點,多措并舉切實降低實體經濟成本。一是加快普惠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努力降低企業稅費成本;二是通過降低銀行服務收費、完善中小企業融資市場、推進金融體系改革和結構調整等途徑,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三是適當降低中小企業社保繳費比例,減少企業社保負擔;四是進一步降低運輸企業的稅收負擔,創新交通設施建設投融資機制,有效降低不合理的物流成本;五是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支持企業走出去,擴大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
我國具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性價比高的優勢裝備制造產能。要發揮好我國對外開放的優勢,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逐步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勢。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加強與周邊國家及新興市場國家產業合作,推動高鐵、電力、通信、工程機械等裝備制造走向世界,拓展國際發展新空間。深化與德國、法國、瑞士、韓國等制造業先進國家的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
原標題:我國產業發展趨勢判斷與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