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實施“兩個替代”(能源開發實施清潔替代,能源消費實施電能替代),要求我們必須從長遠考慮能源電力發展問題,對影響電網規劃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為“十三五”及下一步電網發展指明方向。
電力需求仍將快速增長
為保障國民經濟發展需求,能源和電力需求仍將剛性增長,考慮產業轉移、結構調整和綠色低碳發展,預計到202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8萬億千瓦時。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國經濟今后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從發展階段看,我國電力彈性系數保持在1左右是合理的。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發展階段一般超過1,甚至超過2。2000年至2014年,我國電力彈性系數是1.1;“十二五”前三年,電力彈性系數為1.02,2014年、2015年用電量增速出現短時突降,“十二五”電力彈性系數下拉至0.78。“十三五”期間,隨著經濟增速觸底回升,用電量增速和電力彈性系數必然隨之反彈。
提高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關鍵舉措。電力在終端領域創造經濟價值的效率為石油的3倍、煤炭的17倍。我國目前尚有燃煤鍋爐、窯爐45萬臺左右,絕大部分可以實施電能替代。汽車保有量超過1.5億輛,加快發展電動汽車,交通領域以電代油潛力很大。經測算,目前我國各領域電能替代潛力高達2.4萬億千瓦時。
美國等國家在經濟增速換擋期,人均用電量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2014年我國人均用電量達到4078千瓦時/人,相當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2020年我國人均用電量為5691千瓦時/人,相當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2010年平均水平的64%。
我國東中部作為電力負荷中心的地位將長期保持不變。目前,東中部用電量基本保持在63%左右。綜合考慮產業轉移、節能減排、結構調整、人口聚集、電能替代等因素,東中部12省(市)用電量占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用電量的比重將有所下降,預計“十三五”期間,東中部12省(市)用電量占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比重將下降1~2個百分點,仍是我國主要的負荷中心。
電力預測要適度超前。為保證國民經濟健康發展,電力發展應適度超前。以往對于電力需求預測往往趨于保守,例如2004年規劃預測全國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分別達到2.75、3.43和4.3萬億千瓦時,而實際全國2010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4.2萬億千瓦時,相當于用電量需求提前十年實現。目前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低,要避免對電力需求預測過于悲觀。
能源開發重心進一步西移北移
能源開發實施清潔替代是必然趨勢。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國發電總裝機容量14.1億千瓦,其中風電裝機1.13億千瓦,光伏裝機3327萬千瓦。
我國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承諾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要達到這一目標,清潔能源的發展勢不可擋。
目前,德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占比達到42%,我國風電、太陽能裝機占比為10%;美歐等主要發達國家煤電占比大多低于30%,但油氣發電比重較高,我國煤電占裝機的比重仍然很高,達到62.6%。
從我國資源稟賦和發展趨勢看,風電、太陽能發電將成為清潔發展的主力,隨著技術進步和開發成本的逐步降低,已具備加快發展的條件。2014年我國風電發電成本已降至0.37~0.45元/千瓦時,光伏發電成本降至0.68~0.8元/千瓦時,預計2020年左右競爭力將超過化石能源。
環境治理要求必須嚴控東中部常規煤電建設。東中部地區集中了全國75%的煤電,大氣污染排放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全國104個重酸雨城市全部在東中部。
目前,我國煤電發展面臨失控的局面,全國核準在建煤電項目2.4億千瓦,還有取得“路條”項目1.8億千瓦,如果全部建設,2020年煤電裝機將達到13億千瓦。特別是東中部12省市核準煤電項目已達8000萬千瓦,如果全部建設,能源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的目標將難以實現,環境問題將更加嚴重。
我國東中部地區的霧霾主要由排放引起,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措施是去煤化。按照《國務院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和環保部、發展改革委等6部委《關于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的通知》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除熱電聯產外,禁止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遠期來看,環境治理要求一大批煤電退出市場運行,留下部分大容量煤電電源作為調峰調頻電源支撐電網。替之以本地氣電、核電和外來電,解決負荷中心用電需要。
能源開發重心進一步西移北移。我國西南地區水電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加快四川、西藏水電開發,能夠顯著改善東中部地區環境質量,還將有力促進藏區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我國陸上風能資源集中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太陽能資源集中分布在西藏、西北、內蒙古地區。未來我國能源開發重心將進一步西移北移。
一方面大力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建設大型光伏、風電基地,實現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送出;另一方面,依托西部、北部地區煤炭資源,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實現煤炭就地轉化,并可與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打捆外送,滿足東中部用電需要。
按照以上發展思路,規劃2020年全國電源裝機總量20.7億千瓦,相比2014年新增7億千瓦,年均增加1.2億千瓦。其中,煤電裝機11.2億千瓦,風電2.4億千瓦(“三北”1.8億千瓦,東中部6300萬千瓦),太陽能1.5億千瓦(西部8000萬千瓦,東中部分布式光伏7000萬千瓦),水電3.47億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由2014年的31.6%提高到2020年的39.3%,煤電裝機占比由2014年的62.6%下降為2020年的54.3%。
電網格局科學發展的思考
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特征決定了未來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格局不會改變,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到2020年,東中部12省(市)受入電力流規模達到3.1億千瓦,是目前1.1億千瓦的3倍。為滿足新能源的消納和電力跨區大規模優化配置的需要,亟需科學規劃電網布局,加強跨區跨省互聯電網建設,提升電網的資源優化能力和安全承載能力,確保能源安全可靠供應。
解決清潔能源規模開發和消納難題,關鍵是擴大同步電網規模。我國風電、光伏資源集中的西部北部地區,受本地負荷水平低、系統規模小、跨區輸電通道不足等因素制約,難以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就地消納,導致大量棄水、棄風、棄光。2014年,西南地區棄水近300億千瓦時,“三北”地區棄風100億千瓦時,西北地區棄光近25億千瓦時。實踐證明,我國目前基于行政管理區劃和電力就地平衡逐步形成的,華北-華中、華東、東北、西北、南方、西藏6個交流同步電網的格局,已經不能適應清潔能源發展的需要。
由于新能源出力隨機性、間歇性的固有特性,大規模新能源的開發外送消納,對電網的匯集傳輸能力、調峰調頻能力和轉移支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電網發展思路和發展格局都必須隨之加以調整。總體來看,就是要圍繞清潔能源開發布局,擴大同步電網規模,在現有同步電網格局基礎上,通過將不同資源類型的送端電網(如西北、川渝藏)進行互聯實現資源互補外送,將主要受端地區電網進行互聯形成系統容量更大的堅強受端,最終形成送、受端結構清晰,交流和直流協調發展的格局。通過優化同步電網格局,一方面能夠實現清潔能源跨區域跨流域多能互補,改善風電、太陽能出力隨機性和間歇性,降低系統調峰需求,提高外送通道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受端電網系統規模,加強系統調峰能力和頻率特性,從而提升接納大規模清潔能源饋入的能力。
根據規劃研究,通過構建西部、東部兩個同步電網,到2020年,新能源跨區輸送規模將可超過1.5億千瓦,從而實現更大范圍水火互濟、風光互補、大規模輸送和優化配置,棄風、棄光可以控制在5%的合理范圍內,將從根本上解決西部地區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和消納難題,保障清潔能源高效利用。
同步電網規模逐步擴大、數量逐步減少,是世界主要國家電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國外電網發展歷程看,各國電網發展基本都遵循了同步電網不斷聯網融合這一規律。縱觀北美、歐洲、俄羅斯、巴西、印度等世界主要國家/地區電網發展歷程,電網結構與其能源資源分布、電力平衡方式、政治體制等息息相關,但無一例外都選擇了大電網互聯發展的道路。隨著輸電電壓等級不斷提升、電力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突破,各國電網由孤立網到跨區互聯、由初期弱聯系到不斷加強,同步電網的規模和覆蓋范圍都不斷擴大。
較為典型的例子是北美電網和歐洲大陸電網。20世紀初,北美各地根據負荷和電源條件形成了眾多孤立交流電網,到20世紀60年代,通過跨州跨國互聯形成8個區域同步互聯電網。目前,美國本土48個州和加拿大南部6個省所有的電網都聯網運行,形成了北美東部、西部、魁北克和德州4大同步電網。未來美國還將進一步將德州電網納入西部同步電網,同步電網數量進一步減少。歐洲大陸同步電網的發展更加具有代表性。為了獲取聯網效益,加強電力互濟,消納清潔能源,歐洲大陸在各國國內電網的基礎上,在20世紀60年代,形成西歐聯合電網、西葡聯合電網、中歐聯合電網、東歐電網、南斯拉夫電網共6個同步電網,到90年代末,同步電網互聯規模進一步擴大,目前已形成覆蓋24個國家的統一歐洲大陸同步電網。
總體而言,各國發展同步互聯電網的主要動因是提高電網的資源配置能力、安全可靠性和規模經濟性。交流聯網是世界各地電網發展的共同趨勢,構建大規模同步電網是滿足大容量遠距離輸電的有效方法,面對故障沖擊,更多的電源和負荷會同時做出反應,降低系統波動,整個電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隨之提高,符合電網發展的客觀規律。
確保電力安全可靠供應,需要建設堅強的同步電網結構。隨著特高壓直流的快速建設,特高壓交流建設相對緩慢,造成電網“強直弱交”問題突出,嚴重威脅運行安全。目前,四川水電向華東送電的三大特高壓直流滿功率送電達2160萬千瓦,現有西部送端和東部受端的500千伏電網嚴重不適應,已多次出現直流同時換相失敗,造成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大量缺額,極易引發頻率和電壓穩定問題。如今年9月,錦蘇直流發生雙極閉鎖,造成華東電網頻率跌落至49.563赫茲、越限運行207秒,對電網安全穩定造成嚴重影響。華東地區通過多回直流接受區外來電,大容量直流同送端、同通道、同受端并列運行,發生多回直流同時故障的風險較大,如果不盡快加強交流網架,擴大互聯規模,將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未來西部能源基地向東中部負荷中心的直流輸電規模還會不斷擴大,“強直弱交”問題帶來的安全隱患將更加突出,特高壓直流輸送能力也將受到嚴重制約。近年來隨著用電負荷、裝機容量的大幅提高,現有500千伏電網越來越密集,短路電流超標問題嚴重,電網被迫采取拉停線路、線路出串等控制措施,電網運行方式過于復雜、安排困難,且電網結構完整性遭到破壞,安全隱患難以克服。
按照“強交強直”原則,構建交直流協調發展、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的特高壓電網,實現電網全面升級,能夠根本解決電網“強直弱交”問題。同步電網潮流轉移能力強,電壓穩定性好,可以有效抵御嚴重故障、自然災害、外力破壞、網絡攻擊等,能夠保障電網安全運行。
加快現代配電網建設
為貫徹落實中央“穩增長、防風險”有關部署,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了《關于加快配電網建設改造的指導意見》和《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提出2015~2020年配電網建設改造投資不低于2萬億元,全面加快現代配電網建設,支撐經濟發展和服務社會民生。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提升配電網發展質量。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對配電網可靠供電和優質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保障民生和電力普遍服務的剛性需求大。一是在北京、上海等17個城市核心區建設高可靠性示范區,用戶年均停電時間不超過5分鐘,以點帶面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配電網,確保供電能力充足,網架結構合理,設備標準化配置,具備故障自動檢測、隔離和網絡重構的自愈恢復能力。二是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區域,適度超前建設配電網,緊密跟蹤市區、縣城、中心城鎮和產業園區等經濟增長熱點,推進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三是加大農網改造升級力度,增加農村變電站和配電變壓器布點,提高農網供電能力,加快解決“卡脖子”、“低電壓”等突出問題,2020年前逐步解決全部35個縣域電網聯系薄弱問題,滿足農村地區居民生活、農業生產用電需要,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適應新能源及多元化負荷快速發展,加快配電網轉型升級。新能源、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儲能裝置快速發展,終端用電負荷呈現增長快、變化大、多樣化的新趨勢,配電網由“無源”變為“有源”,潮流由“單向”變為“多向”,加快配電網轉型升級的任務非常緊迫。
一是貫徹堅強智能電網發展戰略,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提升配電網智能化水平。二是做好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接入配套電網建設,建成電動汽車快充網絡和車聯網服務平臺,實現城市及城際間充電設施的互聯互通,積極開展電能替代,完成80%港口岸電工程建設,積極推廣電采暖,倡導能源消費新模式,帶動產業和社會節能減排。三是積極推廣智能配電網項目和微電網示范項目建設,探索建立容納高比例波動性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發輸(配)儲用一體化系統。四是以配電網為支撐平臺,逐步實現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在電網運行管理的深化應用,全面提升配電網智能化、互動化水平,實現綠色用電服務多渠道互動、分布式電源友好接入、電動汽車即插即用、智能電表多元雙向互動、用能服務高效便捷,全面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加強電網規劃與地方規劃銜接,確保規劃落地。一是科學制定遠景目標網架,實現由規劃引領,促進輸配電網、城鄉電網、一次網架設備與二次系統之間協調發展。二是積極配合政府開展電力設施布局規劃,及時將規劃成果納入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實現配電網與城鄉其它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三是統籌用戶資源和公共資源,嚴格遵守目標網架規劃和電力設施布局規劃,按照典型供電模式規范電力用戶和分布式電源接入方案設計,實現配電網協調有序發展。四是建立電網建設常態溝通協調機制,電網規劃及時納入地方總體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新型城鎮化規劃等規劃,保護變電站站址、線路走廊、地下管線等建設資源,促進電網規劃有效實施。
電力需求仍將快速增長
為保障國民經濟發展需求,能源和電力需求仍將剛性增長,考慮產業轉移、結構調整和綠色低碳發展,預計到202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8萬億千瓦時。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國經濟今后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從發展階段看,我國電力彈性系數保持在1左右是合理的。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發展階段一般超過1,甚至超過2。2000年至2014年,我國電力彈性系數是1.1;“十二五”前三年,電力彈性系數為1.02,2014年、2015年用電量增速出現短時突降,“十二五”電力彈性系數下拉至0.78。“十三五”期間,隨著經濟增速觸底回升,用電量增速和電力彈性系數必然隨之反彈。
提高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關鍵舉措。電力在終端領域創造經濟價值的效率為石油的3倍、煤炭的17倍。我國目前尚有燃煤鍋爐、窯爐45萬臺左右,絕大部分可以實施電能替代。汽車保有量超過1.5億輛,加快發展電動汽車,交通領域以電代油潛力很大。經測算,目前我國各領域電能替代潛力高達2.4萬億千瓦時。
美國等國家在經濟增速換擋期,人均用電量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2014年我國人均用電量達到4078千瓦時/人,相當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2020年我國人均用電量為5691千瓦時/人,相當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2010年平均水平的64%。
我國東中部作為電力負荷中心的地位將長期保持不變。目前,東中部用電量基本保持在63%左右。綜合考慮產業轉移、節能減排、結構調整、人口聚集、電能替代等因素,東中部12省(市)用電量占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用電量的比重將有所下降,預計“十三五”期間,東中部12省(市)用電量占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比重將下降1~2個百分點,仍是我國主要的負荷中心。
電力預測要適度超前。為保證國民經濟健康發展,電力發展應適度超前。以往對于電力需求預測往往趨于保守,例如2004年規劃預測全國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分別達到2.75、3.43和4.3萬億千瓦時,而實際全國2010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4.2萬億千瓦時,相當于用電量需求提前十年實現。目前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低,要避免對電力需求預測過于悲觀。
能源開發重心進一步西移北移
能源開發實施清潔替代是必然趨勢。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國發電總裝機容量14.1億千瓦,其中風電裝機1.13億千瓦,光伏裝機3327萬千瓦。
我國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承諾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要達到這一目標,清潔能源的發展勢不可擋。
目前,德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占比達到42%,我國風電、太陽能裝機占比為10%;美歐等主要發達國家煤電占比大多低于30%,但油氣發電比重較高,我國煤電占裝機的比重仍然很高,達到62.6%。
從我國資源稟賦和發展趨勢看,風電、太陽能發電將成為清潔發展的主力,隨著技術進步和開發成本的逐步降低,已具備加快發展的條件。2014年我國風電發電成本已降至0.37~0.45元/千瓦時,光伏發電成本降至0.68~0.8元/千瓦時,預計2020年左右競爭力將超過化石能源。
環境治理要求必須嚴控東中部常規煤電建設。東中部地區集中了全國75%的煤電,大氣污染排放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全國104個重酸雨城市全部在東中部。
目前,我國煤電發展面臨失控的局面,全國核準在建煤電項目2.4億千瓦,還有取得“路條”項目1.8億千瓦,如果全部建設,2020年煤電裝機將達到13億千瓦。特別是東中部12省市核準煤電項目已達8000萬千瓦,如果全部建設,能源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的目標將難以實現,環境問題將更加嚴重。
我國東中部地區的霧霾主要由排放引起,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措施是去煤化。按照《國務院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和環保部、發展改革委等6部委《關于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的通知》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除熱電聯產外,禁止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遠期來看,環境治理要求一大批煤電退出市場運行,留下部分大容量煤電電源作為調峰調頻電源支撐電網。替之以本地氣電、核電和外來電,解決負荷中心用電需要。
能源開發重心進一步西移北移。我國西南地區水電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加快四川、西藏水電開發,能夠顯著改善東中部地區環境質量,還將有力促進藏區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我國陸上風能資源集中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太陽能資源集中分布在西藏、西北、內蒙古地區。未來我國能源開發重心將進一步西移北移。
一方面大力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建設大型光伏、風電基地,實現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送出;另一方面,依托西部、北部地區煤炭資源,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實現煤炭就地轉化,并可與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打捆外送,滿足東中部用電需要。
按照以上發展思路,規劃2020年全國電源裝機總量20.7億千瓦,相比2014年新增7億千瓦,年均增加1.2億千瓦。其中,煤電裝機11.2億千瓦,風電2.4億千瓦(“三北”1.8億千瓦,東中部6300萬千瓦),太陽能1.5億千瓦(西部8000萬千瓦,東中部分布式光伏7000萬千瓦),水電3.47億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由2014年的31.6%提高到2020年的39.3%,煤電裝機占比由2014年的62.6%下降為2020年的54.3%。
電網格局科學發展的思考
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特征決定了未來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格局不會改變,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到2020年,東中部12省(市)受入電力流規模達到3.1億千瓦,是目前1.1億千瓦的3倍。為滿足新能源的消納和電力跨區大規模優化配置的需要,亟需科學規劃電網布局,加強跨區跨省互聯電網建設,提升電網的資源優化能力和安全承載能力,確保能源安全可靠供應。
解決清潔能源規模開發和消納難題,關鍵是擴大同步電網規模。我國風電、光伏資源集中的西部北部地區,受本地負荷水平低、系統規模小、跨區輸電通道不足等因素制約,難以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就地消納,導致大量棄水、棄風、棄光。2014年,西南地區棄水近300億千瓦時,“三北”地區棄風100億千瓦時,西北地區棄光近25億千瓦時。實踐證明,我國目前基于行政管理區劃和電力就地平衡逐步形成的,華北-華中、華東、東北、西北、南方、西藏6個交流同步電網的格局,已經不能適應清潔能源發展的需要。
由于新能源出力隨機性、間歇性的固有特性,大規模新能源的開發外送消納,對電網的匯集傳輸能力、調峰調頻能力和轉移支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電網發展思路和發展格局都必須隨之加以調整。總體來看,就是要圍繞清潔能源開發布局,擴大同步電網規模,在現有同步電網格局基礎上,通過將不同資源類型的送端電網(如西北、川渝藏)進行互聯實現資源互補外送,將主要受端地區電網進行互聯形成系統容量更大的堅強受端,最終形成送、受端結構清晰,交流和直流協調發展的格局。通過優化同步電網格局,一方面能夠實現清潔能源跨區域跨流域多能互補,改善風電、太陽能出力隨機性和間歇性,降低系統調峰需求,提高外送通道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受端電網系統規模,加強系統調峰能力和頻率特性,從而提升接納大規模清潔能源饋入的能力。
根據規劃研究,通過構建西部、東部兩個同步電網,到2020年,新能源跨區輸送規模將可超過1.5億千瓦,從而實現更大范圍水火互濟、風光互補、大規模輸送和優化配置,棄風、棄光可以控制在5%的合理范圍內,將從根本上解決西部地區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和消納難題,保障清潔能源高效利用。
同步電網規模逐步擴大、數量逐步減少,是世界主要國家電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國外電網發展歷程看,各國電網發展基本都遵循了同步電網不斷聯網融合這一規律。縱觀北美、歐洲、俄羅斯、巴西、印度等世界主要國家/地區電網發展歷程,電網結構與其能源資源分布、電力平衡方式、政治體制等息息相關,但無一例外都選擇了大電網互聯發展的道路。隨著輸電電壓等級不斷提升、電力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突破,各國電網由孤立網到跨區互聯、由初期弱聯系到不斷加強,同步電網的規模和覆蓋范圍都不斷擴大。
較為典型的例子是北美電網和歐洲大陸電網。20世紀初,北美各地根據負荷和電源條件形成了眾多孤立交流電網,到20世紀60年代,通過跨州跨國互聯形成8個區域同步互聯電網。目前,美國本土48個州和加拿大南部6個省所有的電網都聯網運行,形成了北美東部、西部、魁北克和德州4大同步電網。未來美國還將進一步將德州電網納入西部同步電網,同步電網數量進一步減少。歐洲大陸同步電網的發展更加具有代表性。為了獲取聯網效益,加強電力互濟,消納清潔能源,歐洲大陸在各國國內電網的基礎上,在20世紀60年代,形成西歐聯合電網、西葡聯合電網、中歐聯合電網、東歐電網、南斯拉夫電網共6個同步電網,到90年代末,同步電網互聯規模進一步擴大,目前已形成覆蓋24個國家的統一歐洲大陸同步電網。
總體而言,各國發展同步互聯電網的主要動因是提高電網的資源配置能力、安全可靠性和規模經濟性。交流聯網是世界各地電網發展的共同趨勢,構建大規模同步電網是滿足大容量遠距離輸電的有效方法,面對故障沖擊,更多的電源和負荷會同時做出反應,降低系統波動,整個電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隨之提高,符合電網發展的客觀規律。
確保電力安全可靠供應,需要建設堅強的同步電網結構。隨著特高壓直流的快速建設,特高壓交流建設相對緩慢,造成電網“強直弱交”問題突出,嚴重威脅運行安全。目前,四川水電向華東送電的三大特高壓直流滿功率送電達2160萬千瓦,現有西部送端和東部受端的500千伏電網嚴重不適應,已多次出現直流同時換相失敗,造成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大量缺額,極易引發頻率和電壓穩定問題。如今年9月,錦蘇直流發生雙極閉鎖,造成華東電網頻率跌落至49.563赫茲、越限運行207秒,對電網安全穩定造成嚴重影響。華東地區通過多回直流接受區外來電,大容量直流同送端、同通道、同受端并列運行,發生多回直流同時故障的風險較大,如果不盡快加強交流網架,擴大互聯規模,將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未來西部能源基地向東中部負荷中心的直流輸電規模還會不斷擴大,“強直弱交”問題帶來的安全隱患將更加突出,特高壓直流輸送能力也將受到嚴重制約。近年來隨著用電負荷、裝機容量的大幅提高,現有500千伏電網越來越密集,短路電流超標問題嚴重,電網被迫采取拉停線路、線路出串等控制措施,電網運行方式過于復雜、安排困難,且電網結構完整性遭到破壞,安全隱患難以克服。
按照“強交強直”原則,構建交直流協調發展、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的特高壓電網,實現電網全面升級,能夠根本解決電網“強直弱交”問題。同步電網潮流轉移能力強,電壓穩定性好,可以有效抵御嚴重故障、自然災害、外力破壞、網絡攻擊等,能夠保障電網安全運行。
加快現代配電網建設
為貫徹落實中央“穩增長、防風險”有關部署,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了《關于加快配電網建設改造的指導意見》和《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提出2015~2020年配電網建設改造投資不低于2萬億元,全面加快現代配電網建設,支撐經濟發展和服務社會民生。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提升配電網發展質量。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對配電網可靠供電和優質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保障民生和電力普遍服務的剛性需求大。一是在北京、上海等17個城市核心區建設高可靠性示范區,用戶年均停電時間不超過5分鐘,以點帶面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配電網,確保供電能力充足,網架結構合理,設備標準化配置,具備故障自動檢測、隔離和網絡重構的自愈恢復能力。二是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區域,適度超前建設配電網,緊密跟蹤市區、縣城、中心城鎮和產業園區等經濟增長熱點,推進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三是加大農網改造升級力度,增加農村變電站和配電變壓器布點,提高農網供電能力,加快解決“卡脖子”、“低電壓”等突出問題,2020年前逐步解決全部35個縣域電網聯系薄弱問題,滿足農村地區居民生活、農業生產用電需要,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適應新能源及多元化負荷快速發展,加快配電網轉型升級。新能源、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儲能裝置快速發展,終端用電負荷呈現增長快、變化大、多樣化的新趨勢,配電網由“無源”變為“有源”,潮流由“單向”變為“多向”,加快配電網轉型升級的任務非常緊迫。
一是貫徹堅強智能電網發展戰略,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提升配電網智能化水平。二是做好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接入配套電網建設,建成電動汽車快充網絡和車聯網服務平臺,實現城市及城際間充電設施的互聯互通,積極開展電能替代,完成80%港口岸電工程建設,積極推廣電采暖,倡導能源消費新模式,帶動產業和社會節能減排。三是積極推廣智能配電網項目和微電網示范項目建設,探索建立容納高比例波動性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發輸(配)儲用一體化系統。四是以配電網為支撐平臺,逐步實現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在電網運行管理的深化應用,全面提升配電網智能化、互動化水平,實現綠色用電服務多渠道互動、分布式電源友好接入、電動汽車即插即用、智能電表多元雙向互動、用能服務高效便捷,全面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加強電網規劃與地方規劃銜接,確保規劃落地。一是科學制定遠景目標網架,實現由規劃引領,促進輸配電網、城鄉電網、一次網架設備與二次系統之間協調發展。二是積極配合政府開展電力設施布局規劃,及時將規劃成果納入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實現配電網與城鄉其它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三是統籌用戶資源和公共資源,嚴格遵守目標網架規劃和電力設施布局規劃,按照典型供電模式規范電力用戶和分布式電源接入方案設計,實現配電網協調有序發展。四是建立電網建設常態溝通協調機制,電網規劃及時納入地方總體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新型城鎮化規劃等規劃,保護變電站站址、線路走廊、地下管線等建設資源,促進電網規劃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