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的絕唱
擁有百億財富的張士平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不是以富豪而是以“電改斗士”的形象在全國“聲名遠播”。
2012年,時值階梯電價調整遭遇“只漲不跌”的質疑,一則“魏橋自建電網的電價比國家電網便宜1/3”的消息引爆輿論,批評與贊譽瞬間包圍了這家原本低調的企業(yè)。
各方論調基本分為兩類。支持方認為,魏橋自建電網自供電力,并將余電低價賣給周邊用戶,這代表了電力體制改革市場化的方向,由此魏橋被稱為“電力小崗村”。反對者則認為,魏橋的行為不合法、環(huán)保不達標、安全性差,且沒有承擔社會責任,簡稱“四宗罪”。
雙方觀點相悖,但也形成共識: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的強力支持和企業(yè)自身體量及影響做基礎,魏橋發(fā)電模式將成絕唱,難以復制。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電力權威人士對記者不客氣地指出:魏橋用的什么設備?全世界都搞公用電廠,這些成本都公開擺著呢。他自己在發(fā)明嗎?怎么會比人家還低1/3,除非你煤耗比別人都低,但憑什么呢?我們這些人都是吃干飯的嗎?
“鄒平一天之內就涌進來全國各地的幾十家媒體”,張士平坦言,這確實給企業(yè)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干擾和壓力,“當然,網絡上幾百萬的帖子,我的骨干隊伍根本不關注、也不在乎。”
爭議初期,張士平打算保持沉默熬下去,希望事情慢慢平息。但是,當國家發(fā)改委、環(huán)保部、國家電網陸續(xù)表態(tài),一些權威專家也站出來說話后,張士平“實在是坐不住了”。他開始給省委省政府寫信,希望邀請各界到魏橋參觀調查,“看看我們的實際情況,特別是我們整個企業(yè)為承擔社會責任多年來所做的努力。”
張士平告訴記者,當年自架電網給自己公司供電,“確實是無奈之舉”。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電力資源緊缺,電力供應不穩(wěn),且常出現隨意的拉閘限電現象,嚴重影響紡織企業(yè)生產秩序并大量增加成本。而推進熱電聯產是張士平投資自備電廠的另一重要原因。電廠投產前,魏橋系一直以燒鍋爐的形式生產紡織所需的蒸汽,經濟性差,也不環(huán)保。而熱電廠在生產電力的同時還能夠產生紡織工藝中所必須用的蒸汽。
1999年9月28日,魏橋第一熱電廠建成投產,額定裝機容量7.8萬瓦。但第三天上午,魏橋方面就接到淄博電網通知,要求其必須從大電網中解列。考慮到孤網運行的風險,魏橋一時也不敢答應解列。但淄博電網還同時對鄒平縣政府提出了警告。
張士平回憶,“縣長親自找到我,說淄博電網警告了,如果魏橋的自備電廠不解列,將對整個鄒平縣的用電安全產生威脅。”
縣長登門,突然讓張士平強硬的性格因此在內心發(fā)生巨變,他告訴縣長,一定會爭口氣,要變壓力為動力,同意解列,“我當時想,淄博電網叫我下網,他以后就管不著我了,我的發(fā)電量肯定還要擴大,以后他求我上網,我也不上了。”
其后的故事已為業(yè)界所熟知。13年來,走上孤網運行之路的魏橋所有的項目再也沒有用過國家電網的電,“我不是吹牛,我們從來沒有出過停電事故”。其通過不斷擴張的自備電廠獲得了穩(wěn)定可靠的電力供應,這一模式也成為魏橋降低紡織和鋁業(yè)兩大核心業(yè)務成本,增加利潤和加速擴張的一臺發(fā)動機。
目前,魏橋集團的總裝機容量達到395萬千瓦,下一步的目標是擴張到448萬千瓦。
雖然張士平在與記者的對話中表示,不管是紡織還是鋁業(yè),成本的控制是個非常龐雜的工程,不止限于某個因素和環(huán)節(jié)。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低成本的電力自供在其成本控制方面居功至偉,無可替代。
據招股說明書披露,2009年,中國宏橋鋁產品每噸的平均成本僅為10627元,而據安泰科的數據,當年的行業(yè)平均水平為11375元;2010年前三季,其鋁產品的平均成本更是“匪夷所思”地下降至每噸8256元。
美銀美林最近發(fā)布的一項報告指出,中國宏橋自發(fā)電成本低于行業(yè)平均電力成本約0.209元/度。宏橋的每噸成本較同業(yè)低3800元人民幣,其中來自電費方面的2800元、氧化鋁運輸包裝的200元、銷售熔化而非錠塊氧化鋁的300元,以及高周轉率帶來的500元。(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