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用戶直供電是指符合準入條件的用電企業與發電企業,按照自愿參與、自主協商的原則,直接進行的購售電交易,電網企業按規定提供輸電服務。
自2013年起,山西作為全國大用戶直供電試點省份之一,開始試點。一年多來,這種新的電力交易模式給發電、用電、輸電三方帶來了怎樣的變化?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去年每度電少4分錢,用電企業降低了成本
這兩天,太鋼能源動力總廠的工作人員范世文異常忙碌,研究入圍發電企業資料、比對價格;并進行了兩次篩選,初步確定了交易對象和范圍,預計過兩天就要組織交易了。
今年,太鋼已經是第三次入圍山西大用戶直供電試點的用電企業,一直負責這方面工作的范世文對各種程序、方式早已輕車熟路,但仍不敢掉以輕心。“價格給高了,影響自身利潤;價格給低了,交易不成,浪費了機會。”范世文說:“所以要研究煤炭價格、發電成本等各種因素,摸清底牌,充分、準確用好這一新交易模式,用合理的價格買到足量的電力,給公司創造更多的利潤。”
這種交易模式給太鋼帶來了多少利潤?范世文翻出了自己的小賬本:去年太鋼通過大用戶直供電交易電量14億度左右,每度電比網上交易價格便宜近5分錢,全年下來能節約7000萬左右的成本。在鋼鐵行業形勢嚴峻的當下,確實是筆不小的利潤。
山西省經信委提供的材料顯示:2014年山西共組織開展電力直接交易三批次,完成交易電量180億千瓦時,占全省全社會年用電量的10%。平均直接交易價格0.3430元/千瓦時,較網上交易電價每度電下降了4分錢左右,電力用戶用電成本降幅超7億元。
開拓“市場電”,發電企業增加了利潤
范世文給出明確的解釋,這個4分多的價差不是來源于輸電企業,而是來源于發電企業。這意味著發電企業將電以低于上網電價的價格賣給用電大戶,那不是賠大發了?
一位在漳澤電廠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員給出了解釋,相較以往,參加大用戶直供電的發電企業輸出的電力包括兩部分:由電力公司根據電網情況、電力需求情況給發電企業下達的產量指標,價格也是統一規定的,不能討價還價,姑且稱其為“計劃電”;而電網公司下達的發電指標都低于發電企業的實際產能,這樣發電企業與用電企業之間就有了直接交易的產能空間,交易成功的部分稱其為“市場電”。
近年來,煤炭價格不斷下跌,發電成本大幅降低,發電企業想發更多的電,實現更多利潤。而“計劃電”的數量相對固定,不容易增加;入圍直供電的發電企業積極開拓“市場電”這部分,用直接市場交易方式開拓剩余產能。而直接交易的價格就是以發電成本為基準,適度讓利于用電企業,自己獲得相應的利潤。說白了,發電企業通過讓利于用電企業拓展了市場,提高了設備負荷率,增加了邊際利潤。統計資料顯示,參加交易的發電企業機組利用小時平均每年可增加700小時。
當然,不是所有的發電企業和用電企業都可以進行直接交易,山西對入圍大用戶直供電的發電企業和用電企業有“硬杠杠”,發電企業要符合單機容量30萬千瓦、污染物達標排放等條件。
用電企業需具備以下四個條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列入國家行業準入公告名單;環保排放達標并經環保機關驗收后取得相關資質;同類產品電力單耗在省內保持先進水平或低于全省工業企業平均水平;上年度用電量在1億度以上,用電電壓等級在110千伏及以上。對符合國家規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用電電壓等級可適當放寬。
這樣能有效避免相關電力流到國家明令限制的“兩高一資”、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去。
工作強度加大,輸電企業利益未受損
“大用戶直供電輸電方的收益是靠輸配電價,輸配電價計算方式、構成情況比較復雜,但卻是經過有關部門核準的。”范世文說:“有關部門測算過,‘計劃電’的每度平均收益,與輸電方在直供電收的輸配電價相差無幾,對電網的盈利沒什么影響。”
山西省電力公司交易中心主任王其兵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從目前看,對公司盈利方面影響不大。”王其兵說:“但我們的工作強度增上來了,一句話更忙了。”
王其兵介紹,發電企業和用電企業協商確定的年度交易電量,要進行安全和調峰能力校核后納入全省電力平衡;搭建平臺組織交易,讓發電、用電雙方直接議價;三方簽訂的年度交易合同電量逐月分解,科學調度。這些都要電力公司的交易中心具體執行,否則達成的供電交易無法實現。“一年到頭,盯著電網運行情況,就是為了實現安全、穩定地履行發電、用電企業之間的購銷合同。”王其兵說。
是否能再擴大直供電的比例和規模,王其兵認為,從電網運行安全和建設現狀看,目前直供電的規模和比例能承受,但不宜盲目求大、求快,否則將會面臨電網運行安全、執行合同困難等問題。
山西省經信委提供的材料指出,山西北部電廠有動力煤優勢,讓利空間大,參加直接交易優勢明顯,但用電大戶集中在中南部地區,北電南送存在瓶頸,北部電廠無法大量對南部用戶進行直供;部分電力用戶把電力直接交易片面理解成電價優惠政策,不能理性預測產品市場和電量需求,造成部分合同違約。
采訪中,一些發電企業坦言,大用戶直供電交易模式讓有成本優勢、管理優勢的電廠獲取更多利潤,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優勝劣汰。不過,目前大用戶直供電的交易模式還是以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電力購銷體制,未形成市場主導、市場主體充分參與的價格形成機制,實現電力購銷機制的真正市場化還任重而道遠。
自2013年起,山西作為全國大用戶直供電試點省份之一,開始試點。一年多來,這種新的電力交易模式給發電、用電、輸電三方帶來了怎樣的變化?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去年每度電少4分錢,用電企業降低了成本
這兩天,太鋼能源動力總廠的工作人員范世文異常忙碌,研究入圍發電企業資料、比對價格;并進行了兩次篩選,初步確定了交易對象和范圍,預計過兩天就要組織交易了。
今年,太鋼已經是第三次入圍山西大用戶直供電試點的用電企業,一直負責這方面工作的范世文對各種程序、方式早已輕車熟路,但仍不敢掉以輕心。“價格給高了,影響自身利潤;價格給低了,交易不成,浪費了機會。”范世文說:“所以要研究煤炭價格、發電成本等各種因素,摸清底牌,充分、準確用好這一新交易模式,用合理的價格買到足量的電力,給公司創造更多的利潤。”
這種交易模式給太鋼帶來了多少利潤?范世文翻出了自己的小賬本:去年太鋼通過大用戶直供電交易電量14億度左右,每度電比網上交易價格便宜近5分錢,全年下來能節約7000萬左右的成本。在鋼鐵行業形勢嚴峻的當下,確實是筆不小的利潤。
山西省經信委提供的材料顯示:2014年山西共組織開展電力直接交易三批次,完成交易電量180億千瓦時,占全省全社會年用電量的10%。平均直接交易價格0.3430元/千瓦時,較網上交易電價每度電下降了4分錢左右,電力用戶用電成本降幅超7億元。
開拓“市場電”,發電企業增加了利潤
范世文給出明確的解釋,這個4分多的價差不是來源于輸電企業,而是來源于發電企業。這意味著發電企業將電以低于上網電價的價格賣給用電大戶,那不是賠大發了?
一位在漳澤電廠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員給出了解釋,相較以往,參加大用戶直供電的發電企業輸出的電力包括兩部分:由電力公司根據電網情況、電力需求情況給發電企業下達的產量指標,價格也是統一規定的,不能討價還價,姑且稱其為“計劃電”;而電網公司下達的發電指標都低于發電企業的實際產能,這樣發電企業與用電企業之間就有了直接交易的產能空間,交易成功的部分稱其為“市場電”。
近年來,煤炭價格不斷下跌,發電成本大幅降低,發電企業想發更多的電,實現更多利潤。而“計劃電”的數量相對固定,不容易增加;入圍直供電的發電企業積極開拓“市場電”這部分,用直接市場交易方式開拓剩余產能。而直接交易的價格就是以發電成本為基準,適度讓利于用電企業,自己獲得相應的利潤。說白了,發電企業通過讓利于用電企業拓展了市場,提高了設備負荷率,增加了邊際利潤。統計資料顯示,參加交易的發電企業機組利用小時平均每年可增加700小時。
當然,不是所有的發電企業和用電企業都可以進行直接交易,山西對入圍大用戶直供電的發電企業和用電企業有“硬杠杠”,發電企業要符合單機容量30萬千瓦、污染物達標排放等條件。
用電企業需具備以下四個條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列入國家行業準入公告名單;環保排放達標并經環保機關驗收后取得相關資質;同類產品電力單耗在省內保持先進水平或低于全省工業企業平均水平;上年度用電量在1億度以上,用電電壓等級在110千伏及以上。對符合國家規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用電電壓等級可適當放寬。
這樣能有效避免相關電力流到國家明令限制的“兩高一資”、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去。
工作強度加大,輸電企業利益未受損
“大用戶直供電輸電方的收益是靠輸配電價,輸配電價計算方式、構成情況比較復雜,但卻是經過有關部門核準的。”范世文說:“有關部門測算過,‘計劃電’的每度平均收益,與輸電方在直供電收的輸配電價相差無幾,對電網的盈利沒什么影響。”
山西省電力公司交易中心主任王其兵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從目前看,對公司盈利方面影響不大。”王其兵說:“但我們的工作強度增上來了,一句話更忙了。”
王其兵介紹,發電企業和用電企業協商確定的年度交易電量,要進行安全和調峰能力校核后納入全省電力平衡;搭建平臺組織交易,讓發電、用電雙方直接議價;三方簽訂的年度交易合同電量逐月分解,科學調度。這些都要電力公司的交易中心具體執行,否則達成的供電交易無法實現。“一年到頭,盯著電網運行情況,就是為了實現安全、穩定地履行發電、用電企業之間的購銷合同。”王其兵說。
是否能再擴大直供電的比例和規模,王其兵認為,從電網運行安全和建設現狀看,目前直供電的規模和比例能承受,但不宜盲目求大、求快,否則將會面臨電網運行安全、執行合同困難等問題。
山西省經信委提供的材料指出,山西北部電廠有動力煤優勢,讓利空間大,參加直接交易優勢明顯,但用電大戶集中在中南部地區,北電南送存在瓶頸,北部電廠無法大量對南部用戶進行直供;部分電力用戶把電力直接交易片面理解成電價優惠政策,不能理性預測產品市場和電量需求,造成部分合同違約。
采訪中,一些發電企業坦言,大用戶直供電交易模式讓有成本優勢、管理優勢的電廠獲取更多利潤,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優勝劣汰。不過,目前大用戶直供電的交易模式還是以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電力購銷體制,未形成市場主導、市場主體充分參與的價格形成機制,實現電力購銷機制的真正市場化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