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生態文明建設新階段和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新時期。推動電力消費、供給、技術和體制革命,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能源效率,積極有序推進能源綠色化轉型、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優化非化石能源發電結構,穩步促進化石能源發電清潔高效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用得起的安全綠色電能,是未來電力發展改革的重大課題。
社會用電進入中速增長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5月首次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并于11月9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明確了新常態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電力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全國用電需求增速也相應進入“換擋期”,即從過去高速甚至兩位數增長進入4%~6%的中速增長期,未來還會進入中低速乃至低速增長期。新世紀前10年,全社會用電年均增長12%左右。“十二五”前3年,用電年均增長8.4%左右,2014年用電預計增長3.5%~4.0%,2015年有望增長4.5%~5.5%。“十三五”用電增長有望5%~6%甚至略低些。東部地區仍將是全國用電負荷中心,但用電增速和占全國的比重將逐步下降。西部地區經過西部大開發的5年培育期,2005年后用電增速開始發力,將成為未來用電增長的領頭羊和火車頭。
未來:綠色化和智能化
百多年來工業文明在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如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等等,客觀上需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和能源體制革命,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能源效率,積極有序推進能源綠色化轉型、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優化非化石能源結構,穩步促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能源安全經濟綠色發展。
非化石能源主要通過發電轉換來實現開發利用,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更有利于提效、節能和減排,能源發展以電力為中心日益突顯。電力行業發展相應進入了以安全、經濟、綠色、和諧為價值特征、以綠色化和智能化為技術特征的2.0時代,并具有鮮明的特點。
首先是電力結構綠色轉型加快。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占比接近三分之一,2020年有望達到40%左右,未來電源結構將實現從煤電為主向非化石能源發電為主的轉換。
其次是電力空間布局調整加快。常規水電轉移到西南、西北水電基地,燃煤電廠加快向西部、北部煤炭基地轉移,核電將從沿海向內陸輻射,西電東送等跨區跨省送電通道能力加快提升。西部地區發電裝機比重從2000年的24.5%提升到2013年的33.5%、提高了9個百分點,而用電比重從2000年的21.1%提升到25.5%、僅提高了4.4個百分點。
再次是電力發展形態調整加快。一方面,傳統能源發電繼續延續大型化、基地化、跨區輸送的路徑發展,呈現出“大”的即是好的屬性。另一方面,也相繼出現了分散化、小型化、分布式發展的新形態,除小水電、接入配電網的新能源發電、綜合資源利用發電和小型煤層氣發電外,將大量出現分布式光伏發電、基于天然氣的分布式能源系統、智能微網、智能家庭能源系統、電動汽車以及小微型儲能裝置等新形態,這些新形態盡管價格相對較高、需要國家財政補貼,但與自身大型化發展相比具有比較優勢,表現出“小”的是美的屬性。
最后,電力系統與用戶、社會互動加深,新型商業模式加快出現。用戶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需求逐漸明顯。從電力系統到用戶的傳統單向流動加快轉變為雙向乃至多向流動,新型商業模式創新加快。
要實現電力行業安全、經濟、綠色、和諧發展,客觀上需要加快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電網,通俗理解,就是把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新型先進技術和新材料技術,與現有電力系統全面深度融合,進行智能化升級換代,從而實現電力系統更安全、更經濟、更綠色和更和諧發展。
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
總體判斷,我國已經進入電力價格上漲長周期。未來電力發展,要繼續立足國內,建立多元化供應體系,正確處理好安全、綠色轉型與經濟社會可承受、可持續發展關系,以相對較低的電力成本安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電力有效需求。因此,在未來規劃上要重點處理好非化石能源發電與化石能源發電之間的關系、非化石能源發電內部結構品種優化配置的關系、以及化石能源發電結構品種優化配置的關系。
首先,要正確處理好非化石能源發電與化石能源發電關系,穩步穩妥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是大勢所趨。國家已經提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的能源結構目標,電力行業也要相應做出重大貢獻。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無論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還是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都應該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補貼的可承受能力,規劃中應該做好電價測算和可承受能力評估,在可承受范圍內穩步提高,從而促進新常態下的經濟轉型調整和社會進步。今年11月中美共同發表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我國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提高至20%左右(10年提高5個百分點),就較好地考慮到了經濟社會和財政補貼的承受能力。
其次,要正確處理好非化石能源發電內部結構品種優化配置關系,優先開發水電和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有序發展新能源發電。在經濟社會同等可承受能力下,重點規劃發展好水電和核電,能夠進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
當前和“十三五”期間,要重點規劃發展水電和核電。在科學處理好移民安置和生態環境保護前提下,著力提高水電開發程度,確保2020年常規水電裝機達到3.6億千瓦左右,2030年達到4.5~5億千瓦,除西藏外水電資源基本開發完畢。要著力提高核電比重,盡快核準開工東部沿海核電,穩步推進中部地區核電,加大開工投產規模,2020年努力超額完成國家規劃目標、爭取達到7000萬千瓦,2030年達到2.0億千瓦左右,實行大型化和小型化并舉。
積極有序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堅持分散和集中開發相結合,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在國家財政能支撐、社會電價能承受、電力系統能消納、發電成本能下降和裝備技術能自主的條件下,合理確定開發總量,穩步提高開發利用程度。當前和“十三五”期間,優先在中東部分散布局,能夠有效減少國家財政補貼額,能夠就近消納不棄風、不棄光,能夠有效減少電網投資。
最后,要正確處理好化石能源發電結構品種優化配置關系,優化清潔發展煤電,高效發展天燃氣發電。煤電仍將是我國的基礎電源。著力提高電煤占煤炭消費的比重,加快散燒直燃煤轉化為發電,在當前電煤占煤炭消費比例在50%左右的情況下,到2020年提高到60%,最終達到75%左右。提高煤電大基地大通道建設程度,結合14個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重點規劃好9個大型煤電基地,實現輸煤輸電并舉。提高煤電能效和排放準入標準,近中期重點放在分散直接燃燒煤炭整治上,未來環保技術成熟后,推行近零排放。
堅強電網是提供用得起的安全綠色電能的重要平臺。要按照結構合理、標準統一、安全經濟、綠色智能的原則建設堅強電網,重點規劃好跨區域輸電通道和配電網,擴大能源資源優化配置范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作者系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兼行業規劃統計部主任)
原標題:電力“十三五”提供用得起的安全綠電
社會用電進入中速增長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5月首次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并于11月9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明確了新常態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電力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全國用電需求增速也相應進入“換擋期”,即從過去高速甚至兩位數增長進入4%~6%的中速增長期,未來還會進入中低速乃至低速增長期。新世紀前10年,全社會用電年均增長12%左右。“十二五”前3年,用電年均增長8.4%左右,2014年用電預計增長3.5%~4.0%,2015年有望增長4.5%~5.5%。“十三五”用電增長有望5%~6%甚至略低些。東部地區仍將是全國用電負荷中心,但用電增速和占全國的比重將逐步下降。西部地區經過西部大開發的5年培育期,2005年后用電增速開始發力,將成為未來用電增長的領頭羊和火車頭。
未來:綠色化和智能化
百多年來工業文明在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如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等等,客觀上需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和能源體制革命,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能源效率,積極有序推進能源綠色化轉型、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優化非化石能源結構,穩步促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能源安全經濟綠色發展。
非化石能源主要通過發電轉換來實現開發利用,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更有利于提效、節能和減排,能源發展以電力為中心日益突顯。電力行業發展相應進入了以安全、經濟、綠色、和諧為價值特征、以綠色化和智能化為技術特征的2.0時代,并具有鮮明的特點。
首先是電力結構綠色轉型加快。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占比接近三分之一,2020年有望達到40%左右,未來電源結構將實現從煤電為主向非化石能源發電為主的轉換。
其次是電力空間布局調整加快。常規水電轉移到西南、西北水電基地,燃煤電廠加快向西部、北部煤炭基地轉移,核電將從沿海向內陸輻射,西電東送等跨區跨省送電通道能力加快提升。西部地區發電裝機比重從2000年的24.5%提升到2013年的33.5%、提高了9個百分點,而用電比重從2000年的21.1%提升到25.5%、僅提高了4.4個百分點。
再次是電力發展形態調整加快。一方面,傳統能源發電繼續延續大型化、基地化、跨區輸送的路徑發展,呈現出“大”的即是好的屬性。另一方面,也相繼出現了分散化、小型化、分布式發展的新形態,除小水電、接入配電網的新能源發電、綜合資源利用發電和小型煤層氣發電外,將大量出現分布式光伏發電、基于天然氣的分布式能源系統、智能微網、智能家庭能源系統、電動汽車以及小微型儲能裝置等新形態,這些新形態盡管價格相對較高、需要國家財政補貼,但與自身大型化發展相比具有比較優勢,表現出“小”的是美的屬性。
最后,電力系統與用戶、社會互動加深,新型商業模式加快出現。用戶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需求逐漸明顯。從電力系統到用戶的傳統單向流動加快轉變為雙向乃至多向流動,新型商業模式創新加快。
要實現電力行業安全、經濟、綠色、和諧發展,客觀上需要加快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電網,通俗理解,就是把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新型先進技術和新材料技術,與現有電力系統全面深度融合,進行智能化升級換代,從而實現電力系統更安全、更經濟、更綠色和更和諧發展。
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
總體判斷,我國已經進入電力價格上漲長周期。未來電力發展,要繼續立足國內,建立多元化供應體系,正確處理好安全、綠色轉型與經濟社會可承受、可持續發展關系,以相對較低的電力成本安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電力有效需求。因此,在未來規劃上要重點處理好非化石能源發電與化石能源發電之間的關系、非化石能源發電內部結構品種優化配置的關系、以及化石能源發電結構品種優化配置的關系。
首先,要正確處理好非化石能源發電與化石能源發電關系,穩步穩妥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是大勢所趨。國家已經提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的能源結構目標,電力行業也要相應做出重大貢獻。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無論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還是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都應該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補貼的可承受能力,規劃中應該做好電價測算和可承受能力評估,在可承受范圍內穩步提高,從而促進新常態下的經濟轉型調整和社會進步。今年11月中美共同發表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我國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提高至20%左右(10年提高5個百分點),就較好地考慮到了經濟社會和財政補貼的承受能力。
其次,要正確處理好非化石能源發電內部結構品種優化配置關系,優先開發水電和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有序發展新能源發電。在經濟社會同等可承受能力下,重點規劃發展好水電和核電,能夠進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
當前和“十三五”期間,要重點規劃發展水電和核電。在科學處理好移民安置和生態環境保護前提下,著力提高水電開發程度,確保2020年常規水電裝機達到3.6億千瓦左右,2030年達到4.5~5億千瓦,除西藏外水電資源基本開發完畢。要著力提高核電比重,盡快核準開工東部沿海核電,穩步推進中部地區核電,加大開工投產規模,2020年努力超額完成國家規劃目標、爭取達到7000萬千瓦,2030年達到2.0億千瓦左右,實行大型化和小型化并舉。
積極有序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堅持分散和集中開發相結合,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在國家財政能支撐、社會電價能承受、電力系統能消納、發電成本能下降和裝備技術能自主的條件下,合理確定開發總量,穩步提高開發利用程度。當前和“十三五”期間,優先在中東部分散布局,能夠有效減少國家財政補貼額,能夠就近消納不棄風、不棄光,能夠有效減少電網投資。
最后,要正確處理好化石能源發電結構品種優化配置關系,優化清潔發展煤電,高效發展天燃氣發電。煤電仍將是我國的基礎電源。著力提高電煤占煤炭消費的比重,加快散燒直燃煤轉化為發電,在當前電煤占煤炭消費比例在50%左右的情況下,到2020年提高到60%,最終達到75%左右。提高煤電大基地大通道建設程度,結合14個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重點規劃好9個大型煤電基地,實現輸煤輸電并舉。提高煤電能效和排放準入標準,近中期重點放在分散直接燃燒煤炭整治上,未來環保技術成熟后,推行近零排放。
堅強電網是提供用得起的安全綠色電能的重要平臺。要按照結構合理、標準統一、安全經濟、綠色智能的原則建設堅強電網,重點規劃好跨區域輸電通道和配電網,擴大能源資源優化配置范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作者系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兼行業規劃統計部主任)
原標題:電力“十三五”提供用得起的安全綠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