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晨報訊 記者 雍黎 昨日,市科委介紹,我市5位優秀青年專家獲得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系列項目,其中重慶大學李劍、重慶交通大學周建庭、重慶醫科大學鄭元義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400萬科研經費。
“國家‘杰青’在科技界有‘小院士’的稱呼,要獲得非常不容易。”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于1994年,是為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加快培育優秀學術帶頭人而設立,累計資助超過3000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是我國風向標式的高端科技人才資助項目,旨在支持45周歲以下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
“杰青”基金每年資助約200人,資助期限4年,從2014年開始每人資助經費從200萬元增至400萬元。
此次3名國家“杰青”分別是重慶大學李劍教授、重慶交通大學周建庭教授、重慶醫科大學鄭元義教授,他們都是我市近年培養的市級“杰青”,都獲得了我市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的支持。
國家“優青”設立于2012年,是對未滿38周歲(女性未滿40周歲)、具備5-10年的科研經歷并取得一定科研成就、創新潛力大的青年科學家進行重點支持。此次獲得資助的第三軍醫大學張慧東和周舟分別從事分子毒理學和金屬毒理學的研究。
截至目前,我市已擁有國家“杰青”36名和國家“優青”6名。
周建庭:重慶交通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973前期計劃項目等國家、省部級項目17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4項,獲重慶市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今年42歲的周建庭是重慶交通大學首位獲得國家“杰青”稱號的教師。而他不僅是國內有名的危橋整治專家,還是重慶交通大學不少學生的“偶像”。
24歲就出了研究成果
1989年,年僅17歲的周建庭考上了重慶交通大學路橋專業。本科畢業后,他以優異的成績留在重慶交通大學讀碩士研究生,并走上了探索“橋梁安全評價”之路。當時的橋梁安全評價技術在國內剛起步,為了能掌握這一技術,他的全部時間都花在了查閱資料和測試數據上。
1996年,24歲的他在國內首次提出并完成“遞推迭代實測橋梁影響線評定橋梁承載力技術”研究。針對梁式橋,開發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橋梁承載力評定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新技術具有安全、可靠、全面的特點,并較常規評定技術減少費用20%以上。我市的一號橋就運用了這一技術。
初出茅廬就讓人刮目相看,周建庭沒有止步。隨后進入重慶大學進行博士、博士后的學習,并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進行學習。完成學習后,他選擇回到重慶交通大學任教,35歲就評上了博導,成為了重慶交通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20多年為300多座大橋看病
周建庭愛這樣介紹自己:“我是一個給橋梁看病的醫生。”
“就像醫生必須要看到病人,我給橋治病肯定也要經常見到橋才行。”周建庭說,在對橋梁進行監測、測試時,對于設備的安全調試,有時工人安裝不好,他就要親自爬上去弄,高達十幾米,甚至幾十米的橋塔他都爬過。
學路橋專業的學生都說跟著周建庭前途大,不過也非常辛苦。周建庭說,他的學生都要跟著他下工地,女學生最后都被他訓練成了“女漢子”。
20多年來,他主要致力于橋梁安全狀態監測、評估與舊危橋加固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在橋梁加固研究領域,周建庭先后研發了10余種舊橋加固創新理論和技術,并在實踐中得到成功應用。全國12個省市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成功加固了339座橋梁。
目前,他正在進行特大跨拱橋的健康與監測問題的研究。周建庭表示,此次獲得國家“杰青”項目的支持,他將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更好地為橋梁看病。
鄭元義:重慶醫科大學博士、留美博士后、碩士生導師,超聲分子影像學重慶市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近5年主持的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重慶市杰出青年基金等9項,獲得重慶市杰青基金項目,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超聲不僅可以用來診斷病情,還可以用來治病,這就是39歲的重慶醫科大學鄭元義教授的研究內容。超聲分子影像與治療方面的研究,多種診療一體的多功能超聲分子探針的設計,促進了超聲分子影像向治療領域的拓展。
血管外腫瘤細胞實現超聲診斷
超聲分子影像學最早就是由鄭元義所在的重慶醫科大學超聲影像學研究所的王志剛教授提出來的。“這門學科很新,但也很有發展潛力。”鄭元義說,超聲分子影像研究能夠為我們研究疾病提供一種深入細胞的更具體的顯像工具,讓我們可以無創、安全、實時、清楚地看到患病部位細胞內部的情況,更清楚地了解疾病。同時,通過超聲分子探針,還能靶向治療癌癥等疾病。
讓超聲診斷更清楚、讓超聲治療成為可能,這就是鄭元義做的研究。鄭元義說,他及團隊在王志剛教授的領導下,著重進行超聲造影劑及分子探針的設計、合成、調控及相關科研儀器的研發。
“現在我們已經能夠實現用超聲診斷血管外腫瘤細胞。”鄭元義說,他針對當前超聲分子探針不能穿過血管內皮間隙的瓶頸問題,研發了相變型超聲分子探針,實現了血管外腫瘤細胞超聲分子顯像,大大提高了癌細胞診斷的準確性,提高了疾病早期診治能力。
超聲讓殺癌藥物精確釋放
“癌癥運用靶向治療效果好,對正常組織影響小,但是有些載體卻并不夠安全。”鄭元義說,他們研究出了超聲介導的微泡藥物遞送系統,具有非病毒載體、聲控釋藥、聲控效應、開放血管屏障等優點。
也就是說,治療癌癥的藥物只需要裝入他們研發的微泡中,輸入到癌癥細胞聚集處,在超聲下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藥物的進入情況。通過超聲控制,能促發微泡破裂,釋放藥物,并且超聲能夠在細胞上打孔,打開血管屏障,方便藥物進入細胞,精準地殺死癌癥細胞。
“目前我們已經研發出了多功能超聲分子探針、超聲影像監控下的藥物控釋儀器,并且已經申請并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鄭元義說,目前中科院等研究機構已經開始使用他們的儀器從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