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正在徐徐開啟,與過去十二年相比,此番重啟,中國政府要有章法得多。改革的第一步,便是實施輸配電價改革,“定住”電網。
11月4日,發改委網站發布公告稱,為探索建立獨立輸配電價體系,促進電力市場化改革,發改委于近日下發《關于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通知》,正式啟動中國新一輪輸配電價改革試點。
通知指出,在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將現行電網企業依靠買電、賣電獲取購銷差價收入的盈利模式,改為對電網企業實行總收入監管。即政府以電網有效資產為基礎,核定準許成本和準許收益,固定電網的總收入,并公布獨立的輸配電價。同時,明確了輸配電準許成本核定辦法,建立對電網企業的成本約束和激勵機制。”
通知明確,獨立輸配電價體系建立后,要積極推進發電側和銷售側電價市場化,電網企業按政府核定的輸配電價收取過網費。
通知強調,建立獨立的輸配電價體系,是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強對電網企業成本約束和收入監管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電網企業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條件。試點單位要充分認識輸配電價改革的重大意義,認真做好試點工作,并盡快提交首個監管周期(2015年-2017年)深圳市輸配電準許收入及價格水平測算報告。新電價機制自2015年1月1日起運行,原有相關電價制度停止執行。
此前,為促進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發展改革委已核定了18個省級電網電力直接交易輸配電價,但由于電力直接交易規模不大,電網企業通過低買高賣獲得收益的模式并未得到改變。此次深圳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最大亮點,是按國際通行的核價方法監管電網企業收入,加強對電網企業成本的約束,同時引入激勵性機制促使企業提高效率,標志著中國對電網企業監管方式的轉變,也是電價改革開始提速的重要信號,將為推進更大范圍的輸配電價改革積累經驗,并為下一步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創造有利條件。
中國2002年出臺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明確“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四大改革任務,但10年來僅基本完成前兩項任務。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關于電改的呼聲再起。今年三月,澎湃新聞旗下的能見度刊發了《電改觀察:定住電網是電改基石》。
以下為電改觀察全文:
中國的電價有多高?講個故事,今年的政協經濟、農業聯組會上,有政協委員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浙江的工商業電價實在太高了,很多產業都承受不了,有些企業干脆搬到了美國去生產,發現美國電價低到足以把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給找回來。
目前,浙江的工商業用電最終實際價格普遍在1元每度以上,而當地的火電上網標桿電價在4毛左右每度。從電廠發出電,到工商業用戶最終用上電,這近6毛錢每度的價格基本都到了國網的口袋中。可做參照的是,美國的工廠在與發電企業簽訂供電合同時,電價大多在4美分每度,折合成人民幣,不到0.3元每度。簡單點說,撇開美國頁巖氣革命帶來的發電端成本降低因素,浙江這邊,電從發電廠到工商業用戶終端,這一路上的“過路費”,就是美國工業用戶終端電價的近兩倍,這實在讓人很難理解。
在電網維持價差模式的情況下,中國的工商業用電價格已經開始蠶食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現在,中國的低端制造業,比如制鞋、制衣,都逐步轉移到越南、印度、斯里蘭卡這些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去了;而高端的像蘋果、波音,中國又還沒有。那么,中端的制造業、加工業如果再因為能源成本高漲而撤離到了美國,“made in China”就要不復存在了。
中國的終端用電價格到底應該是多少才合適?其實有一個鮮活的參照,那就是山東魏橋。理論上,小電網系統的經濟性是不如大電網的,但魏橋作為一個孤島,目前其工業用電價格不到四毛每度,遠低于中國主要用電省份的工商用電價格。魏橋的小電網是110千伏的,跟山東電網是解鏈的——魏橋自己發電、自己調度、自己運行、自己供電,供的是魏橋鎮,主要產業一個是電解鋁,一個是紡織。當地有全世界最大的紡織城,當地的電解鋁產業效益也不錯。2011年,魏橋的產值就達到了1600億。雖然現在有人詬病魏橋電廠沒交可再生能源附加、三峽工程建設、城市公用事業附加、中央庫區移民后期扶持資金等,但這些費用所有的加起來,也就5分錢每度左右。即便加上這5分錢每度,魏橋的用電價格也還是要遠遠低于中國主要用電省份的工商業用電價格。
中國的工商業用電約占用全社會電總量的85%,普遍的用電價格在一元每度左右,按照魏橋4毛每度的終端電價,之間有近6毛錢每度的差距。簡單計算一下,中國去年用電5.3萬億度,工商業大概占了其中4.5萬億度,如果近6毛錢每度多收的部分不存在,中國去年在電費支出上可以少支出接近2.7萬億元。這意味著,如果電改成功了,對中國而言每年至少有2萬億元以上的改革紅利得以釋放。
既然要改革,第一步就是改變電網企業的收入模式,要從吃價差模式,趕快轉換到準許收入模式。在所有電力系統的運行和結算什么都不能動的情況下,先把電網的數挖掘出來。怎么挖?2006 年、2007年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出過一個輸配電標準,列出了從所有發電機組到所有用戶中間的錢,到底應該是多少。
這是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出的數據,國網不能說這個文件無效的啊。當然,國網可以說這么多年過去了,物價水平不一樣。這也沒問題,比如2006、2007年,山東的輸配價格是9分錢每度,即使借口說物價翻一倍了,那也可以,列出依據來,給你提,按照0.18元每度計算。這樣,山東電網的收入就按照全年電量乘以 0.18元每度來算,這不就完了么,一個禮拜就搞定了。即使按照0.18元每度計算,也比讓電網自己收個好幾毛好吧?
當年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出這個輸配電價格文件,電網就一直喊窮,說電網最窮了,一度電輸配這塊自己在山東才拿9分錢,上網電價是3、4毛一度。但是最終用戶的電費是1元多一度,剩下了那幾毛錢到哪里去了?
實行準許收入模式之后,接下來就由不得國網了,因為財務已經由政府完全控制。執行準許收入的第二年,國網喊收入不夠,不夠那國網就把成本公開嘛。國網現在有賓館、餐館、學校、金融、商貿、媒體、制造,這些東西一律不計入有效成本,那不就很簡單了嗎,剝離啊,不能拿老百姓的電費來養這些無關的產業。電網是專營的,那它憑什么去搞證券?憑什么養許繼電氣(000400)、平高電氣(600312)呀,制造業是市場競爭的東西,憑什么養在電網里頭?國網說海外資產,那單獨核算啊,一刀切,切斷了,成立個海外公司,單獨核算就是了。
國網現在最大的黑洞,就是不單獨核算,一鍋粥攪在里頭,拿這個說那個,用那個說這個。如果采取準許收入模式,國網就蓋不住了。這樣做的好處是,整個電力系統原來的發電和運行都不受任何影響。怎么就不受任何影響呢?因為這完全執行的是現在的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和運行局給的規定,比如發電量給電廠原來5500小時計劃,現在還是5500小時。在這種環境情況下,可以把電網收入隔離掉,也就是說,電網收入可以固定下來。
在執行完非常粗略的輸配電價后,就可以進行電網改革的第二步:開始進行資產收益率方面的定價。這就是目前香港的中華電力的運營模式。之所以放第二步,是因為目前要從頭開始搞資產收益率,中國還沒這個條件,電網現在太復雜了,3年搞不清,5年搞不動,還是先把現有的差價做成它的準許收入,這個非常好操作。
原標題:輸配電價改革啟動 若成功每年可釋放2萬億紅利
11月4日,發改委網站發布公告稱,為探索建立獨立輸配電價體系,促進電力市場化改革,發改委于近日下發《關于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通知》,正式啟動中國新一輪輸配電價改革試點。
通知指出,在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將現行電網企業依靠買電、賣電獲取購銷差價收入的盈利模式,改為對電網企業實行總收入監管。即政府以電網有效資產為基礎,核定準許成本和準許收益,固定電網的總收入,并公布獨立的輸配電價。同時,明確了輸配電準許成本核定辦法,建立對電網企業的成本約束和激勵機制。”
通知明確,獨立輸配電價體系建立后,要積極推進發電側和銷售側電價市場化,電網企業按政府核定的輸配電價收取過網費。
通知強調,建立獨立的輸配電價體系,是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強對電網企業成本約束和收入監管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電網企業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條件。試點單位要充分認識輸配電價改革的重大意義,認真做好試點工作,并盡快提交首個監管周期(2015年-2017年)深圳市輸配電準許收入及價格水平測算報告。新電價機制自2015年1月1日起運行,原有相關電價制度停止執行。
此前,為促進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發展改革委已核定了18個省級電網電力直接交易輸配電價,但由于電力直接交易規模不大,電網企業通過低買高賣獲得收益的模式并未得到改變。此次深圳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最大亮點,是按國際通行的核價方法監管電網企業收入,加強對電網企業成本的約束,同時引入激勵性機制促使企業提高效率,標志著中國對電網企業監管方式的轉變,也是電價改革開始提速的重要信號,將為推進更大范圍的輸配電價改革積累經驗,并為下一步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創造有利條件。
中國2002年出臺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明確“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四大改革任務,但10年來僅基本完成前兩項任務。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關于電改的呼聲再起。今年三月,澎湃新聞旗下的能見度刊發了《電改觀察:定住電網是電改基石》。
以下為電改觀察全文:
中國的電價有多高?講個故事,今年的政協經濟、農業聯組會上,有政協委員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浙江的工商業電價實在太高了,很多產業都承受不了,有些企業干脆搬到了美國去生產,發現美國電價低到足以把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給找回來。
目前,浙江的工商業用電最終實際價格普遍在1元每度以上,而當地的火電上網標桿電價在4毛左右每度。從電廠發出電,到工商業用戶最終用上電,這近6毛錢每度的價格基本都到了國網的口袋中。可做參照的是,美國的工廠在與發電企業簽訂供電合同時,電價大多在4美分每度,折合成人民幣,不到0.3元每度。簡單點說,撇開美國頁巖氣革命帶來的發電端成本降低因素,浙江這邊,電從發電廠到工商業用戶終端,這一路上的“過路費”,就是美國工業用戶終端電價的近兩倍,這實在讓人很難理解。
在電網維持價差模式的情況下,中國的工商業用電價格已經開始蠶食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現在,中國的低端制造業,比如制鞋、制衣,都逐步轉移到越南、印度、斯里蘭卡這些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去了;而高端的像蘋果、波音,中國又還沒有。那么,中端的制造業、加工業如果再因為能源成本高漲而撤離到了美國,“made in China”就要不復存在了。
中國的終端用電價格到底應該是多少才合適?其實有一個鮮活的參照,那就是山東魏橋。理論上,小電網系統的經濟性是不如大電網的,但魏橋作為一個孤島,目前其工業用電價格不到四毛每度,遠低于中國主要用電省份的工商用電價格。魏橋的小電網是110千伏的,跟山東電網是解鏈的——魏橋自己發電、自己調度、自己運行、自己供電,供的是魏橋鎮,主要產業一個是電解鋁,一個是紡織。當地有全世界最大的紡織城,當地的電解鋁產業效益也不錯。2011年,魏橋的產值就達到了1600億。雖然現在有人詬病魏橋電廠沒交可再生能源附加、三峽工程建設、城市公用事業附加、中央庫區移民后期扶持資金等,但這些費用所有的加起來,也就5分錢每度左右。即便加上這5分錢每度,魏橋的用電價格也還是要遠遠低于中國主要用電省份的工商業用電價格。
中國的工商業用電約占用全社會電總量的85%,普遍的用電價格在一元每度左右,按照魏橋4毛每度的終端電價,之間有近6毛錢每度的差距。簡單計算一下,中國去年用電5.3萬億度,工商業大概占了其中4.5萬億度,如果近6毛錢每度多收的部分不存在,中國去年在電費支出上可以少支出接近2.7萬億元。這意味著,如果電改成功了,對中國而言每年至少有2萬億元以上的改革紅利得以釋放。
既然要改革,第一步就是改變電網企業的收入模式,要從吃價差模式,趕快轉換到準許收入模式。在所有電力系統的運行和結算什么都不能動的情況下,先把電網的數挖掘出來。怎么挖?2006 年、2007年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出過一個輸配電標準,列出了從所有發電機組到所有用戶中間的錢,到底應該是多少。
這是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出的數據,國網不能說這個文件無效的啊。當然,國網可以說這么多年過去了,物價水平不一樣。這也沒問題,比如2006、2007年,山東的輸配價格是9分錢每度,即使借口說物價翻一倍了,那也可以,列出依據來,給你提,按照0.18元每度計算。這樣,山東電網的收入就按照全年電量乘以 0.18元每度來算,這不就完了么,一個禮拜就搞定了。即使按照0.18元每度計算,也比讓電網自己收個好幾毛好吧?
當年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出這個輸配電價格文件,電網就一直喊窮,說電網最窮了,一度電輸配這塊自己在山東才拿9分錢,上網電價是3、4毛一度。但是最終用戶的電費是1元多一度,剩下了那幾毛錢到哪里去了?
實行準許收入模式之后,接下來就由不得國網了,因為財務已經由政府完全控制。執行準許收入的第二年,國網喊收入不夠,不夠那國網就把成本公開嘛。國網現在有賓館、餐館、學校、金融、商貿、媒體、制造,這些東西一律不計入有效成本,那不就很簡單了嗎,剝離啊,不能拿老百姓的電費來養這些無關的產業。電網是專營的,那它憑什么去搞證券?憑什么養許繼電氣(000400)、平高電氣(600312)呀,制造業是市場競爭的東西,憑什么養在電網里頭?國網說海外資產,那單獨核算啊,一刀切,切斷了,成立個海外公司,單獨核算就是了。
國網現在最大的黑洞,就是不單獨核算,一鍋粥攪在里頭,拿這個說那個,用那個說這個。如果采取準許收入模式,國網就蓋不住了。這樣做的好處是,整個電力系統原來的發電和運行都不受任何影響。怎么就不受任何影響呢?因為這完全執行的是現在的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和運行局給的規定,比如發電量給電廠原來5500小時計劃,現在還是5500小時。在這種環境情況下,可以把電網收入隔離掉,也就是說,電網收入可以固定下來。
在執行完非常粗略的輸配電價后,就可以進行電網改革的第二步:開始進行資產收益率方面的定價。這就是目前香港的中華電力的運營模式。之所以放第二步,是因為目前要從頭開始搞資產收益率,中國還沒這個條件,電網現在太復雜了,3年搞不清,5年搞不動,還是先把現有的差價做成它的準許收入,這個非常好操作。
原標題:輸配電價改革啟動 若成功每年可釋放2萬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