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國家“太陽能屋頂計劃”、“金太陽示范工程”扶持政策的出臺,標志著國內市場的正式啟動。然而,由于采取事前補貼的方法,而且補貼額過高,導致騙補扎堆、掮客盛行,許多真正想為行業發展做貢獻的人還是被排除在外。
更重要的是,發的電怎么并網也是個問題。不僅需要電網改造,也需要國家電網這些巨頭給予放行,不然自己發多少電也白搭。國外的經驗都表明要建大規模的光伏電站不是很容易,所以多數都是自發自用,用不了的再上網,并不追求規模效應。而在我國最開始的扶持政策里,還是“大快干”的思路,結果很多人虛報了大項目,領了資金卻不上馬。而這個政策目前已經被清算廢止。財政部將收回近百億的補貼。
究其矛盾性,當政府更像個公司,重視經濟忽視公共服務職能時就會出現這種問題
有研究中國經濟的課題組就認為,政府重視經濟建設而忽視公共服務時就會有諸多弊端。在發展經濟成為地方政府職能后,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注定會被模糊化,導致政府的越位與缺位并存。太陽能產業的興衰被認為是絕佳案例。
那么,國外受阻后,國內市場能成光伏“救心丸”嗎
國內民眾要拯救光伏產業并不容易,光伏發電其實很復雜,不是環保二字就可概括
新的政策配套措施會對規模小的光伏發電有更多的傾斜。也就是說,會越來越和國際潮流接軌。比如國家電網也承諾要做好相關并網工作,不收“個體發電戶”們并網費。新的針對電價的補貼政策也在研究。那么,這能刺激起國內市場,挽救光伏產業嗎?
恐怕一時間還是難以做到。第一,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相關設備很貴,投資很大,如果沒有明顯的優惠,實在沒動力;第二,太陽能發電,講究充分利用光資源,都安在屋頂,而在國內,屋頂產權歸誰是個問題,再加上如果要安裝相關設備,屋頂還得做特殊的加固。
當然,最大的問題在于如何和傳統模式發的電能平衡。主要是會威脅到電網本身的安全。風和陽光都并不是隨時穩定地都在,這樣的發電和傳統的火電、水電模式不同,穩定性差。而用戶需要的是穩定的供電,也就是說,這些設備出問題時需要其它傳統穩定的電能補上。對電網的調度要求非常高。少量的新能源還好辦。大了就很危險了。國外許多公共能源專家就指出,當新能源發電量達到總發電量的20-30%時電網平衡就會出問題。光伏電的全球先鋒德國就出現過這樣的問題。所以,現在德國在想辦法讓自發電的居民或者單位安裝小型蓄電設施,以減少對電網的沖擊。
如果以上都沒問題,還牽扯到補貼問題。無論哪個國家,在推廣光伏這樣的新能源發電,一定要給用戶巨大的電價補貼,德國在2010年光伏發電電價上的補貼就超過118億歐元。巨額的補貼如果不是國家財政出,就是要讓普通的用戶來分攤,有的地方是由不使用清潔能源電的用戶來均攤,不管怎么樣都是加重了普通民眾負擔。而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這純粹是在為環保計。究竟需不需要,是個公共政策大問題。隨著環保的要求越來越迫切,這個問題想必也會越來越為我國民眾所討論。
結語
一方面冒著污染的風險,生產出大量的光伏產品;另一方面,這些產品中的絕大部分又遠渡重洋,在越來越過剩的產量沖擊下越賣越便宜。這場涉及40萬中國工人飯碗、號稱“高科技”的產業貿易爭端背后,是當代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又一個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