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平時不關注經濟新聞的人也會留意到“光伏”二字。前日,歐盟貿易委員會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收取臨時反傾銷稅。根據較早前商務部的數字,這可能會讓40萬中國工人失業。
很多人都認為要救這些光伏企業必須要擴大國內市場,而這可能會對大家的用電都產生切身影響。那么,到底如何看這場風波,于我們有何意義和思考?
中國光伏產業有兩個常見誤區
誤區一:光伏是環保產業
實際:用光伏產品發電很環保,但是生產光伏產品就視情況而定了
什么是光伏呢?簡單而言就是直接利用太陽光發電,把太陽光輻射給直接轉化為電能。完成這一轉化就需要光伏產品。中國是全球光伏產品第一生產國,掌控了65%的全球光伏產能和60%的全球市場份額。
利用太陽能來發電一聽就很環保,也的確如此,在光伏發電的主體——太陽能電池板長達20年左右的使用壽命中,它都是節能減排先鋒。不過,生產光伏產品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一種叫“多晶硅”的物質構成的太陽能電池板占了整個市場份額的80%左右。而按照目前國內流行的生產工藝,會產生四氯化硅、氯化氫、氯氣等有害物質。當然,只要重視起來,這些污染物都能得到妥善處理,不會污染環境。就怕企業不管。2011年浙江海寧曾經有一起環保避鄰運動,當事企業就是生產多晶硅的。根據后來的公報,這家企業沒有妥善處理副產物,導致河水嚴重污染。
除了上游的多晶硅生產,產業鏈下游的電池組件產業,由于在制作環節大量使用氫氟酸,每天也會產生大量的含氟廢料。
總之,問題的關鍵在于企業有沒有動力和壓力去做好環保措施,不在于技術,而在于行動。而從前兩年的一些事件來看,在門檻低,許多企業資質不佳的光伏生產業,得打個問號。
誤區二:光伏是高科技新興產業
實際:分情況,中國的光伏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技術含量很低
光伏一直被當作新興科技產業在對待,因為和節能環保相聯系,一度被認為是絕對的朝陽行業。然而,這得分情況看。中國企業其實是在產業鏈的下端,技術、設備并不掌握在中國企業手中,某種程度上,中國的光伏產業充當的是流水線上的一線工人。而中國相對于歐美低下得多的勞動力成本,也是讓普通歐美百姓越來越用得起光伏產品的原因之一。
光伏產業被看好之后,服裝、紡織、耐材、防盜門、小鋼鐵、煤礦、玻璃、鋼簾線、起重機等行業的企業都紛紛轉型做起了光伏,可見門檻之低。當然,也不是說光伏產業科技含量就低,相反,在國外,很多企業和研究機構都致力于研發用別的材料來替代硅,以便大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光伏產業要人力,更要財力。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產業,企業要投入的錢很多,設備、原材料都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更不用說人工等費用了。因此,也就難怪美國投資機構MaximGroup去年10月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債務累計已高達175億美元,約合1110億元人民幣。整個光伏業負債率已超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