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破局:蒙電期待春天
國家電網董事長劉振亞的6月異常繁忙。他頻密轉戰于數省市,會見各省市地方主官,主體詞只有一個:特高壓。自6月9日與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會談,加快“外電入津”以來,他已先后與上海、江蘇、山東、山西、北京等地一把手會面,除山西是“晉電外送”,與其他省市均是商談加快特高壓電網建設,大力實施電能替代的問題。
6月1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舉行會議,專題研究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在這次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繼續建設以電力外送為主的千萬千瓦級大型煤電基地,提高煤電機組準入標準,對達不到節能減排標準的現役機組限期實施改造升級,繼續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
此前長期陷入技術爭論的特高壓技術,就此被認為告一段落。中國電力規劃總院的一份特高壓方案顯示,十二條貫穿中國東西部的輸電通道,要將內蒙、山西、陜西和云南等地的電力資源向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輸送,用以解決這些區域日益嚴重的電力短缺和霧霾問題,涉及投資超過2000億人民幣。
12條跨區送電通道中,包括國家電網公司4條特高壓交流線路和4條特高壓直流線路,分別是錫盟—山東、榆橫—山東、淮南—南京—上海、蒙西—天津4條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線路,以及內蒙古上海廟—山東、錫盟—江蘇、寧東—浙江、山西—江蘇4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線路。8條通道中,有4條都起始于內蒙古,意味著,在新的能源輸送格局中,這個北疆的能源大區,將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
同樣是本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研究部署電力外送通道及配套火電項目建設,提出要對4條電力通道配套火電、低熱值煤轉化、粉煤灰提取氧化鋁配套電源點等項目布局,確保項目抓緊開工,2017年全部建成投產。
特高壓陷入爭議并延宕數年后,環境問題成了解決這一爭端的重要推手。決策層希望,特高壓建成之時,將對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治理霧霾發揮重要作用。而這是否意味著,蒙電的春天來了?
窩電之困
展開中國地圖,橫跨中國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形狹長的內蒙古,平鋪在上方。人們慣于把這里想象為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而對于中國的能源格局來說,這片占據三“北”的草原,則是未來的電源輸出地。內蒙古從西部的阿拉善、鄂爾多斯[0.00% 資金 研報]到中部的錫林郭勒盟以及東北的呼倫貝爾盟,都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而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的西北風,更是常年掠過這里,奔向南方。
無論是煤電、風電,還是光伏發電,內蒙古都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就地理位置而言,內蒙古毗鄰東北和華北等電力負荷中心,作為能源基地具有天然的優勢。同時,作為北疆的生態屏障,內蒙古又是畜牧業大區,脆弱的生態系統讓其難以承載過多的工業。基于這樣的現實,過去十年,內蒙古謀求能源的對外輸送,一直是大政方針。
幾乎每年的全國“兩會”,內蒙古團的一號提案,都鎖定在輸電通道建設上,期望“煤從空中走”盡快成為現實。
今年3月,在全國兩會內蒙古代表團的一次小組討論會上,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列席。臨近結束時,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展開一張稿紙,開始陳述他的建議。他連說了幾個第一:內蒙古的火電裝機排全國第一、風電裝機也排全國第一、發電量排全國第一、送出電量排全國第一……
然后,巴特爾話鋒一轉說,盡管如此,大量的電力機組無法出力,全年運行小時為3000-4000小時(全年利用小時數應該是8760小時),這是一種嚴重的浪費……希望國務院盡快審批通過特高壓項目,今年就能開工。
這些年,蒙西電網與盡在咫尺的華北電網之間聯系薄弱,送電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輸電通道的匱乏。
兩個電網間的第一條通道,建成于1997年,那是蒙西電網首次向北京送電。第二條通道,在保障北京奧運會用電的背景下,建成于2008年。此后,大量的資本開始云集蒙西地區,建成了大量的火電廠和風電場。
蒙西電網發策部副主任郭向偉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從2007年開始,蒙西電網就積極向國家電網爭取再建一條500千伏的超高壓送電通道,向華北電網的京津唐電網增加送電。就市場而言,需求方和供應方,都有著巨大的動力。
也正從這一年開始,國家電網開始規劃特高壓的建設。但此后,關于特高壓交流的技術爭論升級,分歧一直難以彌合,特高壓建設緩行。一些規劃已久甚至已經開展前期可研工作的項目,還停留在審批環節。
持續的爭議也帶來一個副影響:蒙西電網積極爭取的第三通道,因此被擱置。這造成一個尷尬的現狀,從2007年到2012年,當南方多個省份為電力短缺而奔走呼號時,內蒙古卻空守著多余的發電機組。
更讓人可惜的是:在風電投資熱潮下,一擁而上建成的諸多風電場,因為通道的問題,只好大量棄風。樹立在草原上的風機,很多成為了景觀。而大量的風電和光伏電源的接入,使蒙西電網運行困難,西部風、光等清潔能源的送出受限。
求解通道
內蒙古電力公司,供電的區域在內蒙古西區地區,習慣上被稱之為蒙西電網。2002年,國家電力公司廠網分開,拆分為五大電力公司和兩大電網公司,兩大電網公司,即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但多數人會忽視的是:在西北一隅,負責內蒙古西部8個盟市的蒙西電網,是獨立于兩個電網央企之外的省級電網公司。
現在,蒙西電網仍是歸屬于內蒙古國資委管轄的地方國企。這張獨立的電網,因為區域內能源富足,成為電力供應大戶。
2013年,蒙西電網全口徑最高發電負荷2720萬千瓦,據預測,2014—2015年蒙西電網投產的水、火電源容量1074萬千瓦,2015年蒙西電網火電、水電裝機將達到4500萬千瓦,在滿足2590萬千瓦的區域內自用和400萬千瓦外送之后,盈余的裝機仍達到660萬千瓦。
6月16日,內蒙古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郝智強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稱,4條特高壓通道由蒙西為起始點,將極大改善整個華北地區的能源消費格局,也實現內蒙古“煤從空中走”的區域戰略。
此前,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表示,將繼續盯辦國家批復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輸電通道實施方案的進展情況,爭取國家發改委和國家電網公司在今年核準建設,確保2017年建成錫盟經北京和天津至山東、蒙西至天津南,2020年前建成上海廟至山東、錫盟至江蘇的通道,新增外送電能力3100萬千瓦。
3100萬千瓦輸電能力,正在為內蒙古電力營造出一個光明的前景。
以煤炭富集的內蒙古鄂爾多斯上海廟礦區為例,2013年,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內蒙古《鄂爾多斯上海廟礦區總體規劃(修編)》,建設總規模6160萬噸/年的煤礦項目。上海廟礦區南北長約67公里,東西寬約34公里,面積約1154平方公里,煤炭資源總量約143億噸。
作為內蒙古首個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上海廟整個礦區劃分為14個井田,來自五大發電巨頭以及山東、山西等多省區的煤電集團,已經紛紛搶灘這里,規劃建設大型的煤電機組。同樣,作為特高壓的輸出基地,未來的內蒙古錫盟,大規模的電廠集群已經早在幾年前就搶灘布局。
爭奪特高壓電源通道,均已列為各大電力巨頭的戰略目標,因為在特高壓電力通道上,爭取到的份額不同,后續的市場地位、效益將十分懸殊。內蒙古發改委主任梁鐵城說,無論是鄂爾多斯還是錫盟,坑口電廠發電成本每千瓦時不到兩毛錢,即便是將電輸送到最遠的江蘇,也會比江蘇本地電廠便宜五分錢,利潤空間很大。
而隨著特高壓提上日程,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等地,紛紛到內蒙古謀求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按照規劃,正在開展前期可研工作的錫盟—山東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工程,可向京津冀增加送電300萬千瓦,向山東增加送電600萬千瓦。
“如果四條特高壓與蒙西電網聯網的話,這些富余電量就不算什么了!”郝智強說,在四條特高壓建成之后,總容量3100萬千瓦的總量,對于現在富余的660多萬千瓦,當然不是問題。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要求,蒙西四條外送通道的配套電源項目,首先應盡量解決當地富余發電能力,同時因地制宜配套一定規模的風電,與火電打捆外送。如果依照這個原則,蒙西電網與外送通道聯網,既可以解決存量的富余發電能力,又能實現風電與火電的打捆外送,可謂一舉兩得。
這有賴于國家電網公司對線路的規劃,將蒙西電網與國家電網形成“網對網”的結構。
在現行的電力體制下,蒙西電網仍未獲得跨區域投資的權限,之前曾試圖和各個省市進行合作,但均受阻。國家電網的四條特高壓雖然起始端都位于內蒙古,但實際上是獨立的項目,不與蒙西電網聯網也完全可能。
記者了解到,“網對網”作為一種蒙西電網的設想,還沒有提交到兩家電網公司的議事日程中去。電力系統的一位人士分析認為,要實現復雜的網對網,需要國家層面協調電網的統一規劃、建設甚至調度,而從去年國家能源局批復的內蒙電網規劃來看,這些尚未納入考慮。而網對網也涉及到電力體制的深層次問題,并非哪一家能夠單方面決定。
電從遠方來
“特高壓電網已經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說,在國家層面,對特高壓技術的可行性已經得到了認可。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把跨區域輸電放到第一位。發展特高壓不亞于中國的一場能源革命,考慮到國情,特高壓電網對于中國電力發展是“必須的”。
現實的國情是:目前東部地區火電裝機已經達到3.2億千瓦,長江沿岸平均30公里就建有一座發電廠,華東地區單位面積火電裝機密度為西北地區的16倍。東部地區單位國土面積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西部地區的5.2倍。華北和華東的環境容量,已經無法容納更多的火電廠,而能源輸出的中心,已由山西向鄂爾多斯盆地和錫盟轉移,距離負荷中心越來越遠。
“發展遠距離、大容量的跨區域輸電是必然趨勢。”張正陵說。
去年9月,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通過逐步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增加天然氣供應,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強度等措施替代燃煤。京津冀地區逐步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這意味著跨區域輸電得到肯定和鼓勵,此后,特高壓的建設進程陡然加速。
據了解,內蒙古錫盟到山東、錫盟到江蘇的兩條特高壓項目,兩年前就已經完成了前期可研工作,上報到國家能源局待核準。由蒙西到天津南的特高壓項目,則力爭在7月份將環保前期工作上報到環保部。這個項目也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得到核準。
而內蒙古上海廟到山東的特高壓項目,則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之后新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隨著國家對發展特高壓跨區域輸電的態度日益明確,該項目的前期工作也在加速進行中。
跨區域輸電的實施,迎合了客觀需求。正是這樣的背景,讓“外電入京”、“外電入魯”、“外電入蘇”等變得極為迫切。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牛東曉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說,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電能替代”工程,需依賴強大的電網做支撐。隨著特高壓的發展,“電從遠方來”得以全面實現,各地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市場,將得到更為充分地開發,尤其是“三北”地區的光伏發電、風電等新能源將更能有效地利用。“電從遠方來”既能滿足當地能源需求,又能緩解環境壓力,一舉兩得。
以京津冀地區為例,作為中國接受外來電力比重較大的地區,“十二五”期末,北京地區需從區外受電超過1330萬千瓦,受電比例約為60%。天津地區需從區外受電超過300萬千瓦,受電比例約為30%。
6月23日,劉振亞在會見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時說,將加快錫盟—北京東—濟南、蒙西—北京西—天津南的特高壓工程。通過特高壓實現北京城市電網技術升級,推動能源結構調整,而這一地區恰恰又是近年來霧霾污染高發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