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到20日,第三屆中國電力發展和技術創新院士論壇在北京召開。兩年一屆的院士論壇由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主辦,論壇以交流電力科學領域創新成果,凝聚學術合力,搭建合作平臺為目的,云集電力科學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交流最新學術動向及展望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本屆論壇的與會代表在“電力系統及自動化”“能源與發電”“輸變電工程”“電工材料與用電”等領域展開探討。本刊推出專題報道,以反映論壇上的創新思想和院士們的真知灼見。
“當前,全球能源短缺、資源緊張、氣候變化等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在能源安全、能源效率、能源環境等方面也面臨嚴峻挑戰。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走創新發展道路,大力轉變能源發展方式。”4月19日,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在第三屆中國電力發展和技術創新院士論壇上作主旨發言時強調。
周孝信、盧強、鄭健超、薛禹勝、潘垣、饒芳權等32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齊聚第三屆中國電力發展和技術創新院士論壇。為期一天半的會議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主題探討國內外能源與電力科研的最新進展、最新成就和前沿技術,展望中國能源和電力技術的發展趨勢。
特高壓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中央今年年初發布了《關于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對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劉振亞總經理在19日的發言中指出:“作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企業、作為關系國家能源安全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我們深切體會到,創新決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引領企業的發展方向,提高創新能力是國家電網公司做強做優的關鍵。”
取得的科技創新成績是公司多年來堅持創新發展的直接反映。今年1月18日,“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多位專家在本次論壇上闡述了特高壓推動全國能源資源優化配置,促進清潔能源加快發展,帶動裝備制造產業升級,構建洲際輸電大通道的重要意義。我國能源資源與生產力逆向分布,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能源開發加速向西部和北部轉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大規模、集約化發展,決定了全國優化能源配置的重要性和加快發展特高壓的必要性。加快發展特高壓,實現“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必然選擇。
“我們經過深入研究、反復論證,提出了加快建設‘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構建強交強直、緊密耦合、優勢互補,實現‘西電東送’、‘北電南供’輸電格局。計算結果表明,‘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潮流轉移能力強,安全穩定水平高,能夠抵御重大自然災害和各類嚴重故障的沖擊。特高壓的全面突破,對于解決中國能源乃至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問題,意義十分重大。”劉振亞說。
在4月19日上午論壇開幕式上,大會名譽主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在其題為《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及電力在其中的主體作用》的主旨報告中談到,國家電網在特高壓設備、設計、試驗制造方面打破壟斷,解決了世界輸電難題,攻克了大容量(百兆瓦級)風光儲聯合發電關鍵技術。
謝克昌說:“弘揚‘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國家電網公司是強大的國家能源配置平臺,是國家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促進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服務能源產業做強做優的重要動力。在特高壓領域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的國家電網公司為我國能源電力可持續發展、電力技術和裝備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也一定會為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做出新的貢獻。”
第三代電網興起
自上世紀末以來,面對世界范圍內化石能源日漸枯竭,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惡化的現實威脅,一場新的能源革命在世界范圍內悄然興起。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孝信看來,新形勢下,我國能源和電力的發展面臨著空前的發展機遇和轉型挑戰。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電源結構將在今后幾十年內逐步轉變;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發電(與煤電一起)將逐步成為主力電源;電網的發展也將經歷重大轉型,以清潔化(接納大規模可再生能源電力)和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下一代電網將成為未來電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能源革命帶來的發電能源清潔化和一定程度的分散化,以及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智能化兩大因素,促使電網開始轉型。”周孝信說。
謝克昌院士與周孝信院士觀點近似,他認為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將帶來新型的能源供需協調模式和資源保障模式;通過資本投入和技術創新會驅動傳統化石能源(含非常規油、氣)生產和消費方式的根本轉變;會大力科學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