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非洲》雜志網站2月26日發表文章,對撒哈拉以南非洲電力行業的現狀及走向進行了分析。現編譯如下:
把電力生產、運輸、配送分開,明確劃分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的角色——這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很多國家為滿足大眾對電力的需求的做法。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否已開始了能源革命?幾乎在所有國家,電力行業都史無前例地動用國家財力。例如,科特迪瓦近三年來在電力領域投入了近10億美元,而剛果(金)的英加三期水電站項目(Inga III)也從未如此接近獲得必要的啟動資金。
2月11日,尼日利亞宣布從主權基金中撥款5.5億美元,用于發展電力。尼是非洲人口大國(1.7億人)和經濟大國,但在能源領域卻還只是個侏儒,發電能力目前只有近5000兆瓦,幾乎只有紐約市的三分之一——紐約人口不到1000萬,裝機容量卻高達1.3萬兆瓦。
合理化改革
2013年,尼日利亞政府開始全面重組電力行業,目標是到2020年將發電能力提高到2萬兆瓦,具體做法很明確:把電力生產、運輸、配送分開,分別交由不同機構負責,成立一個獨立的政府機構負責管理并保障行業良性運轉。
結果,尼日利亞負責供應電力的國有企業尼日利亞電力控股公司(PHCN)被改組為天然氣廠,該廠又被瓜分成了6家電力生產公司和11家電力配送公司,其中15家公司于2013年底找到了私有買家,收購額共約25億美元。
這是一次步伐堅定的私有化進程嗎?其實不是,更應該說是認識到了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的優勢和弱勢。國際金融公司(IFC)非洲基礎設施部總經理貝特朗·海斯克·德·拉波爾德(Bertrand Heysch de la Borde)解釋道:“在電力生產領域,私有企業能夠很快地彰顯他們的效率。在利潤的驅動下,他們能夠更好地運營熱電站(使電站發電能力的90%得到利用,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國有企業只能利用不到65%)。”
改革的局限
不過,很多專家認為,尼政府的做法有一個局限:為了讓投資者們順利完成其任務,政府必須通過制定明確的政策和法規來打造有利的營商環境,并找到可信的、有經濟實力的買家。美國一家電力生產公司Contour Global的非洲開發部負責人讓-皮埃爾·巴拉爾(Jean-Pierre Barral)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例如,得益于我公司與多哥電力能源公司簽署的一份25年期的電力銷售合同,我們獲得了美國發展署的一項長期融資,用于在洛美建設一座熱電站(已于2010年起投入運營)。”
為贏得獨立的電力生產企業的信任,尼政府成立了“尼日利亞BULK電力貿易公司”(NBET),由財政部長恩戈齊·奧孔約-伊維拉(Ngozi Okonjo-Iweala)兼任總裁。該公司負責購買電力生產公司生產的全部電力,然后將其出售給電力配送公司。同時,為避免欠款,這家新公司得到了世界銀行的支持,該機構提供了80萬美元作為“部分擔保”(Partial Guarantee)。這家公司由于財長出任總裁,應該會從尼政府剛剛撥出的5.5億美元中獲得3.5億美元充實其財力。這些措施說服了該國商界“大佬”參與到改革的進程中來。
電力生產和配送相分離
喀麥隆想要效仿的,正是尼日利亞的做法,也即把電力生產和配送分離開來,之前均由喀麥隆國家電力運營與配送公司(AES-SONEL)經營。
2013年11月,美國艾依斯公司(AES)將其所持有的喀麥隆國家電力運營與配送公司56%的股份出售給了英聯投資公司(ACTIS)之后,喀總理菲勒蒙·揚(Philémon Yang)要求喀電力發展公司(EDC,國企)和喀電力行業管理局(ARSEL)考慮成立一家國有公司,負責經營電力輸送網絡。這家新公司估計最遲將于今年7月1日起投入運營。
在此背景下,很多跨國公司其實已不再能分一杯羹。在喀麥隆,艾依斯公司遭遇了失敗;在其它地方,跨國公司的經歷有時候也轉變為噩夢。
法國VEOLIA公司自1997年以來持有加蓬能源與水資源公司(SEEG)51%的股份,曾多次與當地政府產生摩擦。加蓬政府經常指責法方沒有盡到電網維護的投資責任,并多次威脅說要收回特許經營權。
在多哥,法國燃氣蘇伊士集團(GDF Suez)曾從政府手中收購多哥電力公司,卻在5年后的2005年卷鋪蓋走人。此案已在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CSID)審結。
錯綜復雜的格局
某國際機構的一位經濟學家指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除了科特迪瓦、烏干達等部分成功案例之外,電力行業私有化的嘗試大多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因為它牽涉到了電力配送,而電力配送相當復雜、不易管理。”
電力接入是一個社會敏感話題,而某些國家又拒絕為此掏腰包,加之補貼政策經常失敗且目標定位失誤,所以電力行業經常會陷入困境。
不過,上述情況最近似已有所改善。科特迪瓦電力公司(CIE)和科特迪瓦電力生產公司(CIPREL)的大股東新興資本合作伙伴公司(Emerging Capital Partners)的經理凡尚·勒加努(Vincent Le Guennou)發現,“越來越多的國家作出了鼓勵對電力行業進行投資的承諾,并力爭信守他們的承諾”。
至于金融開發機構,他們仍在系統地為大項目提供支持。例如,國際金融公司(IFC)就曾表示,2012至2013年累計為撒哈拉以南非洲電力行業注資近20億美元。
投資者有了,資金也有了:政府、電力生產企業、電力配送企業以及客戶構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格局,而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要在這樣一個格局中誕生出來。
把電力生產、運輸、配送分開,明確劃分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的角色——這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很多國家為滿足大眾對電力的需求的做法。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否已開始了能源革命?幾乎在所有國家,電力行業都史無前例地動用國家財力。例如,科特迪瓦近三年來在電力領域投入了近10億美元,而剛果(金)的英加三期水電站項目(Inga III)也從未如此接近獲得必要的啟動資金。
2月11日,尼日利亞宣布從主權基金中撥款5.5億美元,用于發展電力。尼是非洲人口大國(1.7億人)和經濟大國,但在能源領域卻還只是個侏儒,發電能力目前只有近5000兆瓦,幾乎只有紐約市的三分之一——紐約人口不到1000萬,裝機容量卻高達1.3萬兆瓦。
合理化改革
2013年,尼日利亞政府開始全面重組電力行業,目標是到2020年將發電能力提高到2萬兆瓦,具體做法很明確:把電力生產、運輸、配送分開,分別交由不同機構負責,成立一個獨立的政府機構負責管理并保障行業良性運轉。
結果,尼日利亞負責供應電力的國有企業尼日利亞電力控股公司(PHCN)被改組為天然氣廠,該廠又被瓜分成了6家電力生產公司和11家電力配送公司,其中15家公司于2013年底找到了私有買家,收購額共約25億美元。
這是一次步伐堅定的私有化進程嗎?其實不是,更應該說是認識到了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的優勢和弱勢。國際金融公司(IFC)非洲基礎設施部總經理貝特朗·海斯克·德·拉波爾德(Bertrand Heysch de la Borde)解釋道:“在電力生產領域,私有企業能夠很快地彰顯他們的效率。在利潤的驅動下,他們能夠更好地運營熱電站(使電站發電能力的90%得到利用,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國有企業只能利用不到65%)。”
改革的局限
不過,很多專家認為,尼政府的做法有一個局限:為了讓投資者們順利完成其任務,政府必須通過制定明確的政策和法規來打造有利的營商環境,并找到可信的、有經濟實力的買家。美國一家電力生產公司Contour Global的非洲開發部負責人讓-皮埃爾·巴拉爾(Jean-Pierre Barral)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例如,得益于我公司與多哥電力能源公司簽署的一份25年期的電力銷售合同,我們獲得了美國發展署的一項長期融資,用于在洛美建設一座熱電站(已于2010年起投入運營)。”
為贏得獨立的電力生產企業的信任,尼政府成立了“尼日利亞BULK電力貿易公司”(NBET),由財政部長恩戈齊·奧孔約-伊維拉(Ngozi Okonjo-Iweala)兼任總裁。該公司負責購買電力生產公司生產的全部電力,然后將其出售給電力配送公司。同時,為避免欠款,這家新公司得到了世界銀行的支持,該機構提供了80萬美元作為“部分擔保”(Partial Guarantee)。這家公司由于財長出任總裁,應該會從尼政府剛剛撥出的5.5億美元中獲得3.5億美元充實其財力。這些措施說服了該國商界“大佬”參與到改革的進程中來。
電力生產和配送相分離
喀麥隆想要效仿的,正是尼日利亞的做法,也即把電力生產和配送分離開來,之前均由喀麥隆國家電力運營與配送公司(AES-SONEL)經營。
2013年11月,美國艾依斯公司(AES)將其所持有的喀麥隆國家電力運營與配送公司56%的股份出售給了英聯投資公司(ACTIS)之后,喀總理菲勒蒙·揚(Philémon Yang)要求喀電力發展公司(EDC,國企)和喀電力行業管理局(ARSEL)考慮成立一家國有公司,負責經營電力輸送網絡。這家新公司估計最遲將于今年7月1日起投入運營。
在此背景下,很多跨國公司其實已不再能分一杯羹。在喀麥隆,艾依斯公司遭遇了失敗;在其它地方,跨國公司的經歷有時候也轉變為噩夢。
法國VEOLIA公司自1997年以來持有加蓬能源與水資源公司(SEEG)51%的股份,曾多次與當地政府產生摩擦。加蓬政府經常指責法方沒有盡到電網維護的投資責任,并多次威脅說要收回特許經營權。
在多哥,法國燃氣蘇伊士集團(GDF Suez)曾從政府手中收購多哥電力公司,卻在5年后的2005年卷鋪蓋走人。此案已在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CSID)審結。
錯綜復雜的格局
某國際機構的一位經濟學家指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除了科特迪瓦、烏干達等部分成功案例之外,電力行業私有化的嘗試大多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因為它牽涉到了電力配送,而電力配送相當復雜、不易管理。”
電力接入是一個社會敏感話題,而某些國家又拒絕為此掏腰包,加之補貼政策經常失敗且目標定位失誤,所以電力行業經常會陷入困境。
不過,上述情況最近似已有所改善。科特迪瓦電力公司(CIE)和科特迪瓦電力生產公司(CIPREL)的大股東新興資本合作伙伴公司(Emerging Capital Partners)的經理凡尚·勒加努(Vincent Le Guennou)發現,“越來越多的國家作出了鼓勵對電力行業進行投資的承諾,并力爭信守他們的承諾”。
至于金融開發機構,他們仍在系統地為大項目提供支持。例如,國際金融公司(IFC)就曾表示,2012至2013年累計為撒哈拉以南非洲電力行業注資近20億美元。
投資者有了,資金也有了:政府、電力生產企業、電力配送企業以及客戶構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格局,而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要在這樣一個格局中誕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