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中,“變”成為了貫穿自動化行業的主題詞匯。除卻幾年前大部分自動化廠商開始的從產品供應商到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模式轉變,一些自動化企業已經不滿足于這樣的轉型,他們認為,面對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用戶需求的提升以及并不明朗的行業形勢,他們要做的還有更多。"
迄今,全球制造業仍舊未能徹底擺脫低迷的發展態勢,在中國,更是如此。相較于2008年的那個“冷風勁吹”的“寒冬”,始于2012年的這場“產業困局”由于影響范圍更大、時間更久,對全球制造業的影響程度也更甚。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發展以及全球化戰略的主要產業,中國制造業背負了更大的責任,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以及其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都將是國內制造業要經歷的關鍵進程。處于“圍城”的中國制造業也在尋覓一條突出重圍的方法,緩解能源需求與效率的矛盾、解決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帶來的影響等都成為了國內企業尋求“突圍”的良方。
在這樣的市場現狀下,每一家企業都面臨著提高生產效率與生產成本,同時提升項目執行和日常運營維護的挑戰。作為制造業企業的產品供應商,眾多自動化廠商其實早已嗅到這樣的“商機”,他們意識到客戶的需求已經潛移默化地發生了轉變。
因此,在過去的一年中,“變”成為了貫穿自動化行業的主題詞匯。除卻幾年前大部分自動化廠商開始的從產品供應商到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模式轉變,一些自動化企業已經不滿足于這樣的轉型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權所有,他們認為,面對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用戶需求的提升以及并不明朗的行業形勢,他們要做的還有更多。
盡管經濟大勢并未見起色,但自動化行業的一些“業內大腕”早已開始了新一輪的布局。在2013年年初,西門子便以“工業4.0”的理念將“未來制造”的圖景展現在全球的視野中,這一被稱為制造業“革命性創新”的理念更是在處于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引起極大的關注。與此同時,GE也將其“工業互聯網”的理念在多個技術層面“落地生根”。作為電力與自動化技術的領導企業,ABB也在2013年下半年提出了“智能技術智慧跨越”的口號,旨在倡導應用智能技術實現中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升級發展,達到“智慧跨越”。盡管我們并不能只依靠這些前瞻性的理念來破解目前制造業所面臨的難題,但是這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面向未來的“窗戶”,從這扇窗望出去,我們可以用更前瞻性的眼光來審視目前的處境。除了企業戰略與技術理念的“變”,在這一年我們還看到了合作模式的“變”、市場機遇的“變”等等。
當然,在這些“變”的背后,諸多自動化企業也在堅守著不變的“信條”。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所有“變”的根本與基礎是領先的技術、敏銳的市場觸角以及豐富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在特殊的經濟環境下,還有一份“不變”來自于自動化企業對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正是源于這些“不變”,我們才能對自動化產業乃至整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懷有期待。
“未來制造業”初露端倪
2013年,“工業4.0”這一概念在全球制造業掀起了巨大的討論熱潮,其中包含的兩大主題——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更是成為關注的焦點。作為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領軍廠商之一,西門子已經將這一理念在國內“落地生根”。
2013年9月,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位于成都的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SEWC)正式投產,作為西門子工業自動化企業生產及研發體系中最新建成的“數字化工廠”,其實現了從產品設計到制造過程的高度數字化,其中包含的“智能工廠”理念也對國內制造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一高度集成的自動化/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在架構底層為TIA(Total Integrated Automation)系統,頂層是完整的PLM與ERP等信息化系統,中間層則是以西門子SIMATIC IT組成的MES系統完成信息化與自動化的信息數據的串聯與交互。
面對歐美先進制造業強國的愿景規劃和頻頻動作控制工程網版權所有,中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產業促進政策,將先進制造業納入戰略新興產業,將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作為奮斗目標。在這樣的形勢下,由一批先進自動化公司和裝備制造商用戶以及相關創新服務機構組成的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在2012年定義并推出了“智慧工廠1.0”的概念,并在隨后的一年時間里不斷豐富了“智慧工廠1.0”的模型框架。2013年,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推出了實現“智慧工廠1.0”三個維度的模型,即物理模型、信息模型和能量模型,分別描繪了如何用不同自動化公司的產品組合借助統一網絡控制一條生產線上的不同裝備,如何借助統一網絡使數據和信息穿透管理層、控制層直至最底層的I/O和執行器,以及如何站在能量和資源管理的角度對工廠的各個運營層面進行管理。
“智慧工廠1.0”為迫于轉型壓力的中國企業提供了現實的模板工程,這樣極具現實意義的升級目標也為國內企業帶來了新的希望與動力。
國內外關于“未來制造業”這一命題的不同“闡述”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這一未來的制造業圖景,關于“未來制造業”的探討仍將會延續,相信這個過程中會有更多的亮點等待我們去挖掘與開拓。
一場關于“能效”的“革命”
2013年,SOHO中國與施耐德電氣中國在能效管理及服務方面的合作正式拉開帷幕,這也讓“能效管理”走進了此前并不關注此領域的人士的視野。據了解,根據協議,施耐德電氣將為SOHO中國搭建“SOHO中國能效管理及監測中心”,提供基于云計算的能效管理平臺,并逐步將SOHO中國的所有物業納入監測范圍,進行實時和歷史統計的能效監測、能效評估、能效發布和能效管理咨詢控制工程網版權所有,為將來的建筑能效優化設計和節能實施,提供充足的第三方基礎數據,并提供節能咨詢和節能改善,以及SOHO中國項目能源管理設計規劃支持等服務。
關注度的提升也在一方面反映出解決能效問題的迫切性。能源價格的上漲、能源消耗與排放量的聯動關系帶來的能源粗放型應用的抑制作用,讓越來越多以獲取利潤為目標的制造業企業主動或被動地選擇在能效管理領域“大刀闊斧”地進行變革。
在能效管理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如何實現精準測量從而進行最優化的生產是問題的核心。目前,諸多廠商已經在這一領域紛紛發力。貝加萊提出了“智慧自動化”的理念,在這種理念下,通過預測性維護技術降低未來運營過程中不可預知的系統故障,使其變得可預測,通過能源管理系統來實現能源使用的可測量從而能夠進行最優化,通過集成的開發平臺進行模塊化的系統設計,提升代碼的重用性從而縮短研發周期和降低開發成本,通過工藝的優化設計和智能控制實現原材料的節省、降低系統的總運行成本。在這樣的架構中,用戶可以實現對工業設施整體和局部的能效狀況進行可視化管理,在加強工廠整體效能的同時,也為局部能效水平的提升帶來現實依據。
“本土化”的多面開花
2013年,越來越多的自動化企業選擇將新業務引入中國市場,這樣的戰略基于中國本土市場的需求,也基于這些公司整體對于“本土化”戰略的理解的深化。2013年3月,ABB低壓接線配線類業務單元產品首次正式在華亮相,此舉意味著ABB將全面推動其低壓接線配線產品——通貝系列產品在華銷售的進程,并進一步強化ABB在電氣和工業連接領域中高端市場的領導地位。
當然,隨著中國本土用戶需求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新產品與新技術是基于本土用戶的需求,“為中國”也逐漸向“從中國”轉變。從產品的研發與創新方面,便可窺見一斑。十年前,諸多自動化企業在中國應用的產品大多是基于已經在國外得到成熟應用的產品來進行“二次創新”,從而實現本土化的應用。而如今,越來越多的產品的誕生是源于中國本土客戶的實際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本土研發團隊擔負了更多的責任,在滿足本土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將這些出自于中國本土的產品推向全球市場。
2013年,自動化行業的發展很難簡單地用“好”或“壞”來形容。在這一年中,我們看到了這個行業中太多“星星之火”的點燃。如今,“燎原”之勢正行。日后,當我們回顧自動化產業的發展歷程之時,相信2013年將會成為極具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一年。
迄今,全球制造業仍舊未能徹底擺脫低迷的發展態勢,在中國,更是如此。相較于2008年的那個“冷風勁吹”的“寒冬”,始于2012年的這場“產業困局”由于影響范圍更大、時間更久,對全球制造業的影響程度也更甚。作為實現國家工業化發展以及全球化戰略的主要產業,中國制造業背負了更大的責任,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以及其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都將是國內制造業要經歷的關鍵進程。處于“圍城”的中國制造業也在尋覓一條突出重圍的方法,緩解能源需求與效率的矛盾、解決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帶來的影響等都成為了國內企業尋求“突圍”的良方。
在這樣的市場現狀下,每一家企業都面臨著提高生產效率與生產成本,同時提升項目執行和日常運營維護的挑戰。作為制造業企業的產品供應商,眾多自動化廠商其實早已嗅到這樣的“商機”,他們意識到客戶的需求已經潛移默化地發生了轉變。
因此,在過去的一年中,“變”成為了貫穿自動化行業的主題詞匯。除卻幾年前大部分自動化廠商開始的從產品供應商到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模式轉變,一些自動化企業已經不滿足于這樣的轉型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權所有,他們認為,面對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用戶需求的提升以及并不明朗的行業形勢,他們要做的還有更多。
盡管經濟大勢并未見起色,但自動化行業的一些“業內大腕”早已開始了新一輪的布局。在2013年年初,西門子便以“工業4.0”的理念將“未來制造”的圖景展現在全球的視野中,這一被稱為制造業“革命性創新”的理念更是在處于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引起極大的關注。與此同時,GE也將其“工業互聯網”的理念在多個技術層面“落地生根”。作為電力與自動化技術的領導企業,ABB也在2013年下半年提出了“智能技術智慧跨越”的口號,旨在倡導應用智能技術實現中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升級發展,達到“智慧跨越”。盡管我們并不能只依靠這些前瞻性的理念來破解目前制造業所面臨的難題,但是這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面向未來的“窗戶”,從這扇窗望出去,我們可以用更前瞻性的眼光來審視目前的處境。除了企業戰略與技術理念的“變”,在這一年我們還看到了合作模式的“變”、市場機遇的“變”等等。
當然,在這些“變”的背后,諸多自動化企業也在堅守著不變的“信條”。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所有“變”的根本與基礎是領先的技術、敏銳的市場觸角以及豐富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在特殊的經濟環境下,還有一份“不變”來自于自動化企業對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正是源于這些“不變”,我們才能對自動化產業乃至整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懷有期待。
“未來制造業”初露端倪
2013年,“工業4.0”這一概念在全球制造業掀起了巨大的討論熱潮,其中包含的兩大主題——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更是成為關注的焦點。作為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領軍廠商之一,西門子已經將這一理念在國內“落地生根”。
2013年9月,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位于成都的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SEWC)正式投產,作為西門子工業自動化企業生產及研發體系中最新建成的“數字化工廠”,其實現了從產品設計到制造過程的高度數字化,其中包含的“智能工廠”理念也對國內制造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一高度集成的自動化/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在架構底層為TIA(Total Integrated Automation)系統,頂層是完整的PLM與ERP等信息化系統,中間層則是以西門子SIMATIC IT組成的MES系統完成信息化與自動化的信息數據的串聯與交互。
面對歐美先進制造業強國的愿景規劃和頻頻動作控制工程網版權所有,中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產業促進政策,將先進制造業納入戰略新興產業,將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作為奮斗目標。在這樣的形勢下,由一批先進自動化公司和裝備制造商用戶以及相關創新服務機構組成的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在2012年定義并推出了“智慧工廠1.0”的概念,并在隨后的一年時間里不斷豐富了“智慧工廠1.0”的模型框架。2013年,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推出了實現“智慧工廠1.0”三個維度的模型,即物理模型、信息模型和能量模型,分別描繪了如何用不同自動化公司的產品組合借助統一網絡控制一條生產線上的不同裝備,如何借助統一網絡使數據和信息穿透管理層、控制層直至最底層的I/O和執行器,以及如何站在能量和資源管理的角度對工廠的各個運營層面進行管理。
“智慧工廠1.0”為迫于轉型壓力的中國企業提供了現實的模板工程,這樣極具現實意義的升級目標也為國內企業帶來了新的希望與動力。
國內外關于“未來制造業”這一命題的不同“闡述”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這一未來的制造業圖景,關于“未來制造業”的探討仍將會延續,相信這個過程中會有更多的亮點等待我們去挖掘與開拓。
一場關于“能效”的“革命”
2013年,SOHO中國與施耐德電氣中國在能效管理及服務方面的合作正式拉開帷幕,這也讓“能效管理”走進了此前并不關注此領域的人士的視野。據了解,根據協議,施耐德電氣將為SOHO中國搭建“SOHO中國能效管理及監測中心”,提供基于云計算的能效管理平臺,并逐步將SOHO中國的所有物業納入監測范圍,進行實時和歷史統計的能效監測、能效評估、能效發布和能效管理咨詢控制工程網版權所有,為將來的建筑能效優化設計和節能實施,提供充足的第三方基礎數據,并提供節能咨詢和節能改善,以及SOHO中國項目能源管理設計規劃支持等服務。
關注度的提升也在一方面反映出解決能效問題的迫切性。能源價格的上漲、能源消耗與排放量的聯動關系帶來的能源粗放型應用的抑制作用,讓越來越多以獲取利潤為目標的制造業企業主動或被動地選擇在能效管理領域“大刀闊斧”地進行變革。
在能效管理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如何實現精準測量從而進行最優化的生產是問題的核心。目前,諸多廠商已經在這一領域紛紛發力。貝加萊提出了“智慧自動化”的理念,在這種理念下,通過預測性維護技術降低未來運營過程中不可預知的系統故障,使其變得可預測,通過能源管理系統來實現能源使用的可測量從而能夠進行最優化,通過集成的開發平臺進行模塊化的系統設計,提升代碼的重用性從而縮短研發周期和降低開發成本,通過工藝的優化設計和智能控制實現原材料的節省、降低系統的總運行成本。在這樣的架構中,用戶可以實現對工業設施整體和局部的能效狀況進行可視化管理,在加強工廠整體效能的同時,也為局部能效水平的提升帶來現實依據。
“本土化”的多面開花
2013年,越來越多的自動化企業選擇將新業務引入中國市場,這樣的戰略基于中國本土市場的需求,也基于這些公司整體對于“本土化”戰略的理解的深化。2013年3月,ABB低壓接線配線類業務單元產品首次正式在華亮相,此舉意味著ABB將全面推動其低壓接線配線產品——通貝系列產品在華銷售的進程,并進一步強化ABB在電氣和工業連接領域中高端市場的領導地位。
當然,隨著中國本土用戶需求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新產品與新技術是基于本土用戶的需求,“為中國”也逐漸向“從中國”轉變。從產品的研發與創新方面,便可窺見一斑。十年前,諸多自動化企業在中國應用的產品大多是基于已經在國外得到成熟應用的產品來進行“二次創新”,從而實現本土化的應用。而如今,越來越多的產品的誕生是源于中國本土客戶的實際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本土研發團隊擔負了更多的責任,在滿足本土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將這些出自于中國本土的產品推向全球市場。
2013年,自動化行業的發展很難簡單地用“好”或“壞”來形容。在這一年中,我們看到了這個行業中太多“星星之火”的點燃。如今,“燎原”之勢正行。日后,當我們回顧自動化產業的發展歷程之時,相信2013年將會成為極具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