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記者從國家電網公司獲悉,公司《堅持產業化扶貧方向,提升貧困地區自我造血功能》扶貧案例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列為典型,成功入選《全國社會扶貧創新案例匯編(100例)》。該案例介紹了國家電網公司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的定點扶貧情況。
2011年,公司與地方扶貧部門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決定對巴東縣神農世家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施定點扶貧。基本模式是“四個一”:扶持一個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壯大一個特色產業、培育一批專業戶、帶動一片地區脫貧。具體來說是,堅持產業化扶貧方針,扶持神農世家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這一龍頭企業和特種野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壯大巴東縣特種野豬生態養殖產業,培育100多戶特種野豬養殖專業戶,通過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帶動周邊地區廣大農民脫貧致富。
目前,“四個一”扶貧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巴東縣神農世家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隊伍不斷壯大。原種馴養基地和肥育豬養殖基地從綠蔥坡鎮的金鐘觀村、三河口村、錦衣村擴展到東壤口鎮、茶店子鎮、野三關鎮等鄉(鎮),野豬養殖專業戶增至100多家。帶動周邊村民進行合作,當地已有野豬種豬400多頭、存欄特種野豬肥育豬1000多頭,累計出欄1.5萬頭,預計創造產值6000萬元。神農世家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特種野豬養殖已發展成巴東縣乃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獨具特色并初具規模的產業。
公司通過這種幫扶地方龍頭產業的方式,既開發利用了山區富余山林、土地、勞動力資源,促進了農民增收,同時,打造以扶持龍頭企業促進特色產業發展進而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新扶貧模式,充分利用貧困地區自然資源,變廢為寶,扶貧的社會綜合效益顯著。
三峽庫區巴東縣位于川鄂交界的巫峽與西陵峽之間,自古有“楚西厄塞,巴東為首”之說、“川鄂咽喉,鄂西門戶”之稱。境內三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盤踞,兩江(長江、清江)分割,轄12個鄉(鎮),總人口48.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3%,貧困人口達17.4萬人,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市)之一。
1995年,原電力工業部按照國務院部署,承擔“三縣一區”定點扶貧任務。國家電網公司組建后,繼續承擔定點扶貧任務,將扶貧開發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工作。目前,公司已連續19年對湖北省秭歸縣、長陽縣、巴東縣及神農架林區“三縣一區”開展定點扶貧,2012年國家新增青海省瑪多縣為公司定點扶貧縣。截至2012年年底,公司累計實施定點扶貧項目243項,總投資28789.96萬元,其中直接投入扶貧資金9025.65萬元,帶動地方投入19764.31萬元。通過真誠幫扶,“三縣一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顯著改變。據統計,1995至2012年,“三縣一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669.8元/人·年提高到4200元/人·年,年均增長10.7%;消除貧困人口50.2萬人;人均GDP達12529.8元,提高17.2倍。
另悉,2012年4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全國廣泛征集扶貧創新案例。經過初審、復審及網站公示,最終從收集到的286個推薦案例中評選出100個創新案例,其中吸收中央企業扶貧創新案例1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