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國際上尚無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實踐經驗。該工程是我國繼±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之后,在國際直流輸電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創新成果,為遠距離大容量輸電、大規模間歇性清潔電源接入、多直流饋入、海上或偏遠地區孤島系統供電、構建直流輸電網絡等提供安全高效的解決方案,推動國際直流輸電技術實現了新突破
攻克了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控制保護這一世界難題,使我國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成套設計、建設、調試和運行全系列核心技術,站在了世界輸電技術的最前沿
該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展示與示范了柔性直流輸電在風電接入方面的技術優勢,能至少提高風電利用率5%-10%。工程所有核心設備以及控制保護系統均為國內首次研發,具有100%自主知識產權,對推動我國電力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發展,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汕頭南澳島上200多臺聳立的大風車正迎風轉動,南方電網公司全力推進的世界第一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南澳±160千伏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就坐落在風車腳下的青澳灣。
12月25日,隨著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現場總指揮一聲令下,南澳島上青澳、金牛兩個換流站與汕頭澄海區的塑城換流站完成了三端投產啟動,這標志著南方電網攻克了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控制保護這一世界難題,成為世界第一個完全掌握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成套設備設計、試驗、調試和運行全系列核心技術的企業,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在中國乃至世界電力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柔性直流寶石閃耀世界
“這意味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將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投入工程化應用的國家。” 南方電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立浧院士告訴記者,“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系統模塊化多電平(MMC)技術,可靈活接入多個站點的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小水電等清潔能源,通過一個大容量、長距離的電力傳輸通道,到達多個城市的負荷中心。這為新能源并網、大型城市供電以及孤島供電等場合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
“柔性”是相對于常規直流輸電技術而言,采用了先進的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組成的電壓源換流器(VSC),可以依據電網需要,可以靈活快捷地改變電能輸送的大小和方向,并提供更優質的電能質量。我們采用了模塊化多電平技術(MMC),規模、容量、電壓等級等關鍵工程參數都可以依據工程需求與電能傳輸距離量身定制,靈活實現。
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項目技術負責人饒宏告訴記者,“風能、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接入電網的最大障礙就是其間歇性和不確定性,而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就像在電網接入了一個閥門和電源,可以有效地控制其上面通過的電能,隔離電網故障的擴散,而且還能根據電網需求,快速、靈活、可調地發出或者吸收一部分能量,從而優化電網的潮流分布、增強電網穩定性、提升電網的智能化和可控性。”
目前,世界各國充分認識到柔性直流輸電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應用開始呈現快速增長。但全球已投運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均為點對點兩端系統,尚無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投入商業運行。
“多端”則是相對于“兩端”而言,指兩端以上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項目工程師許樹楷介紹說:“兩端直流輸電系統無法實現對多個電源點(如風電場、分散式小水電等)的接入或多個負荷點的同時供電,多端系統可以將多個海上風電場、孤立海島與大陸連接起來,構成直流網絡,在節省投資與減少海域資源占用的情況下,既滿足海島電力需求的同時還能將富余電能送往大陸。”
我國首條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為上海南匯風電場兩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于2011年投入正式運行。該工程輸送容量為2萬千瓦,直流電壓等級±30千伏。
落戶廣東汕頭南澳島的三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設計容量為20萬千瓦,直流電壓等級±160千伏,是世界首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
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目前分別在南澳島上的青澳、金牛各建設一座換流站,在大陸澄海區建設一座換流站,三個站容量分別為5萬千瓦、10萬千瓦和20萬千瓦,建設直流電纜混合輸電線路40.7公里。未來島上還將建設一座接納近海上風電的換流站。該工程項目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將提高我國電網的整體科技含量,提升我國高端輸變電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緣起自主創新、100%自主知識產權
“十八大”傳遞出來的“美麗中國”訊號再一次召喚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但是受接入技術條件限制,電網多年來一直無法承載大規模風電的接入。現有運行經驗表明,交流系統電壓波動是 “棄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來,南方電網致力于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交直流并聯大電網運行技術,積累了大型工程成套設計、設備規范制定、控制保護功能設計和測試、設備監造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工程經驗。近年來,又在電力電子在電網中的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比如STATCOM技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等。
為攻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這一世界難題,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國家科技部2011年將“大型風電場柔性直流輸電接入技術研究與開發” 課題列入國家863科技計劃重大專項,把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作為我國第一個自主化示范工程,突破大型風電采用柔性多端直流輸電接入電網的關鍵技術問題,提升我國柔性直流輸電領域的核心裝備研發和制造水平,實現成套設計的全面自主化目標。
汕頭(南澳)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高斌說,“就好比一個小水池,倒一杯水可能也會濺起水花,更不要說一場大雨了。”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卻有“化干戈為玉帛”的神功,被譽為“風電知音”,是國際上公認的風電場并網的最佳技術方案。
“柔性直流技術能通過對風電進行全方位控制,使風力發電的間歇性特點不會擾亂電網,這就像是給小水池裝了一個攔水壩,能減少水的波動。”高斌介紹說,“該技術的靈活性很強,對沖擊負荷的承受能力更大,用電質量與可靠性更明顯。如一臺正在運行的電器,常規交流或常規直流在消納間歇性能源并網或應對沖擊性負荷時,往往會因為電壓不穩帶來隱患,而柔性直流技術在消納時則較為平穩,設備受損的概率明顯降低。”
由于柔性直流是最為先進的電力技術之一,一直受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重視,相關技術資料鮮有公開,且多端柔性直流比兩端更要復雜得多。
“關鍵技術研究必須全部立足于自主科研。”廣州、北京兩地,一個由南方電網牽頭組織、來自高校、研究機構、設計和制造企業、超過100人的產學研聯合技術攻關團隊悄無聲息地組建。攻關團隊每天工作超過15小時,歷經無數次的論證、計算、試驗,攻克了世界第一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的“心臟”難題——控制保護系統,形成了包括多端柔性直流工程控制保護系統研究技術等10個“世界第一”。
“控制保護系統是整個工程的‘神經中樞’,南澳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作為世界第一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系統,其‘多端’功能完全依靠復雜而靈活的控制保護系統來實現。”許樹楷解釋道。
“就像一個有著多個入口(電源接入端)與多個出口(負荷供電端)的水管,要保證水管水壓穩定,則入水與出水流量要時時刻刻基本保持平衡。但由于入水量與出水量是各個端口依據各自情況而隨時變化的,如何實時平衡這種變化難度極大。而當一個入水口或出水口堵塞了,其它入口、出口如何快速調整自身的入水、出水量,甚至是入水、出水方式之間發生切換,來維持整個系統的再平衡,及技術含量就更高。”
“多端”之難正在于此。
許樹楷告訴記者:“此次南澳工程的自主創新不但體現在科研團隊攻堅克難的決心,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走在了世界直流輸電技術的前列。”
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將已基本成型的兩端柔性直流系統擴展到多端,每一端的接口與設備都選用了不同型號,來自于包括央企、民營企業在內的國內不同廠商的設備,讓國內盡可能多的設備研發制造企業參與到這個開創性的工程中來,培育起一個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
攻堅克難創造世界工程奇跡
工程招標現場,設備廠商都姓“中”。南澳柔性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陳冰說,“此項工程是集大型風電場接入、柔性多端直流輸電、海底直流電纜等多項創新技術于一體的世界首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開拓之作。由我們自主研發核心技術,設備制造廠商全都是國內廠家。”
事實上,從系統研究、成套設計,到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再到現場施工、運行調試,南澳柔直工程都選擇了“產、學、研、用”一體的攻關方式,集研究機構、高校、設計、制造企業合力,共同攻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難題。
工程從今年3月開工,共經歷了12次臺風,大雨到暴雨天氣共117天。施工團隊在克服了無相關工程建設經驗、無標準、無現成生產能力設備廠家,以及復雜海域和氣象條件等種種困難后,終于進入了海纜敷設階段,眼看工程勝利在望。
此時,一個關鍵的技術瓶頸又出現在項目團隊的面前。“海纜及附件無現成可用的產品。”南澳柔性直流工程海纜攻關組組長郭小龍告訴記者,“海底直流電纜的質量控制是影響整個柔性直流工程可靠性的關鍵一環,換流站內的技術、設計即使大功告成,沒有海纜將海島與大陸相連,也無法實現技術的落地。”
高壓直流電纜及其附件是當今世界電纜制造的技術制高點,國內各研發和制造單位都沒有能力生產符合條件的海纜。美國和日本等公司具備海底高壓直流電纜的研發技術,但他們開出的條件是3-4年研發與供貨周期,并捆綁了一系列經濟和技術限制條件。
創新的腳步從未停下,項目組團隊再次迎難而上。
集全國電纜行業的技術和智慧,南澳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攻關團隊廣發英雄帖,與上海交大、電纜制造廠家等單位的技術專家組成了聯合研發的重兵集團,集中進行±160千伏直流電纜的研發和試驗。
圍繞電場分布不均勻這個核心問題,研發團隊經過3個月的努力,逐漸攻克空間電荷的抑制、絕緣厚度配置等一系列技術難關,終于迎來了勝利成果,國內第一批±160千伏直流電纜(陸纜+海纜)及附件(終端+接頭)的樣品通過了國家電線電纜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型式試驗,意味著我國掌握了高壓直流電纜研發技術,在高壓直流電纜領域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
工程項目副經理呂文勝有著27個年頭的工程建設經驗,他告訴記者,常規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的工期一般是18個月。“這還是在各項技術、設備都成熟的前提下的工期時間。”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僅僅用了8個月,就吹響了實現世界第一的號角。
風電利用率提高5%-10%
工程的投運,標志著南方電網實現了世界首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工程化應用,實現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成套設計的全面自主化,開創了世界直流輸電技術的新時代。饒宏介紹,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的所有核心設備均為國內首次研發,實現100%自主國產化。
此外,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本身還具有較強的經濟性,饒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較之常規直流輸電,在容量為1萬至100萬千瓦的部分場合下,尤其是對于離岸較遠的海上風電場內部互聯來說,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可節約投資10%以上。”而交流輸電需要三相線路,柔性直流只需正負兩極線路,交流線路無論以架空線或電纜方式建設,在造價和占地上都大幅高于柔性直流。
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是改變電網發展格局的戰略性選擇,它可以提高現有輸配電網的安全穩定水平,促進可再生能源低成本模塊化開發利用,促進電力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解決我國能源領域節能環保等重大問題。
同時,在分布式發電接入、孤島供電、城市電網供電等方面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據初步預測,在未來十年內,世界范圍內的柔性直流輸電市場規模將在1000億元以上。
“率先實現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工程化應用有利于我們在類似工程上積累經驗,在未來電網發展中掌握主導權,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饒宏說到。
南澳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建設,有效解決了南澳島風電開發的送出問題,很好地展示與示范了柔性直流在風電接入方面的技術優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韓英鐸告訴記者:“柔性直流輸電技術至少能從兩個方面提高風電利用率,一是提高風電機組抵御電網故障擾動的能力,減少風電機組停機率;二是能提高風電機組對風速的適應能力,能夠在更大風速范圍內保持發電運行。這將至少提高風電利用率5%-10%。”以2012年全國風電發電量1008億千瓦時測算,該技術能增加風電發電量約50-100億千瓦時。
攻克了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控制保護這一世界難題,使我國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成套設計、建設、調試和運行全系列核心技術,站在了世界輸電技術的最前沿
該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展示與示范了柔性直流輸電在風電接入方面的技術優勢,能至少提高風電利用率5%-10%。工程所有核心設備以及控制保護系統均為國內首次研發,具有100%自主知識產權,對推動我國電力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發展,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汕頭南澳島上200多臺聳立的大風車正迎風轉動,南方電網公司全力推進的世界第一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南澳±160千伏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就坐落在風車腳下的青澳灣。
12月25日,隨著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現場總指揮一聲令下,南澳島上青澳、金牛兩個換流站與汕頭澄海區的塑城換流站完成了三端投產啟動,這標志著南方電網攻克了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控制保護這一世界難題,成為世界第一個完全掌握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成套設備設計、試驗、調試和運行全系列核心技術的企業,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在中國乃至世界電力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柔性直流寶石閃耀世界
“這意味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將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投入工程化應用的國家。” 南方電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立浧院士告訴記者,“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系統模塊化多電平(MMC)技術,可靈活接入多個站點的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小水電等清潔能源,通過一個大容量、長距離的電力傳輸通道,到達多個城市的負荷中心。這為新能源并網、大型城市供電以及孤島供電等場合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
“柔性”是相對于常規直流輸電技術而言,采用了先進的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組成的電壓源換流器(VSC),可以依據電網需要,可以靈活快捷地改變電能輸送的大小和方向,并提供更優質的電能質量。我們采用了模塊化多電平技術(MMC),規模、容量、電壓等級等關鍵工程參數都可以依據工程需求與電能傳輸距離量身定制,靈活實現。
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項目技術負責人饒宏告訴記者,“風能、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接入電網的最大障礙就是其間歇性和不確定性,而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就像在電網接入了一個閥門和電源,可以有效地控制其上面通過的電能,隔離電網故障的擴散,而且還能根據電網需求,快速、靈活、可調地發出或者吸收一部分能量,從而優化電網的潮流分布、增強電網穩定性、提升電網的智能化和可控性。”
目前,世界各國充分認識到柔性直流輸電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應用開始呈現快速增長。但全球已投運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均為點對點兩端系統,尚無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投入商業運行。
“多端”則是相對于“兩端”而言,指兩端以上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項目工程師許樹楷介紹說:“兩端直流輸電系統無法實現對多個電源點(如風電場、分散式小水電等)的接入或多個負荷點的同時供電,多端系統可以將多個海上風電場、孤立海島與大陸連接起來,構成直流網絡,在節省投資與減少海域資源占用的情況下,既滿足海島電力需求的同時還能將富余電能送往大陸。”
我國首條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為上海南匯風電場兩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于2011年投入正式運行。該工程輸送容量為2萬千瓦,直流電壓等級±30千伏。
落戶廣東汕頭南澳島的三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設計容量為20萬千瓦,直流電壓等級±160千伏,是世界首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
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目前分別在南澳島上的青澳、金牛各建設一座換流站,在大陸澄海區建設一座換流站,三個站容量分別為5萬千瓦、10萬千瓦和20萬千瓦,建設直流電纜混合輸電線路40.7公里。未來島上還將建設一座接納近海上風電的換流站。該工程項目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將提高我國電網的整體科技含量,提升我國高端輸變電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緣起自主創新、100%自主知識產權
“十八大”傳遞出來的“美麗中國”訊號再一次召喚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但是受接入技術條件限制,電網多年來一直無法承載大規模風電的接入。現有運行經驗表明,交流系統電壓波動是 “棄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來,南方電網致力于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交直流并聯大電網運行技術,積累了大型工程成套設計、設備規范制定、控制保護功能設計和測試、設備監造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工程經驗。近年來,又在電力電子在電網中的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比如STATCOM技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等。
為攻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這一世界難題,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國家科技部2011年將“大型風電場柔性直流輸電接入技術研究與開發” 課題列入國家863科技計劃重大專項,把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作為我國第一個自主化示范工程,突破大型風電采用柔性多端直流輸電接入電網的關鍵技術問題,提升我國柔性直流輸電領域的核心裝備研發和制造水平,實現成套設計的全面自主化目標。
汕頭(南澳)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高斌說,“就好比一個小水池,倒一杯水可能也會濺起水花,更不要說一場大雨了。”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卻有“化干戈為玉帛”的神功,被譽為“風電知音”,是國際上公認的風電場并網的最佳技術方案。
“柔性直流技術能通過對風電進行全方位控制,使風力發電的間歇性特點不會擾亂電網,這就像是給小水池裝了一個攔水壩,能減少水的波動。”高斌介紹說,“該技術的靈活性很強,對沖擊負荷的承受能力更大,用電質量與可靠性更明顯。如一臺正在運行的電器,常規交流或常規直流在消納間歇性能源并網或應對沖擊性負荷時,往往會因為電壓不穩帶來隱患,而柔性直流技術在消納時則較為平穩,設備受損的概率明顯降低。”
由于柔性直流是最為先進的電力技術之一,一直受到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重視,相關技術資料鮮有公開,且多端柔性直流比兩端更要復雜得多。
“關鍵技術研究必須全部立足于自主科研。”廣州、北京兩地,一個由南方電網牽頭組織、來自高校、研究機構、設計和制造企業、超過100人的產學研聯合技術攻關團隊悄無聲息地組建。攻關團隊每天工作超過15小時,歷經無數次的論證、計算、試驗,攻克了世界第一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的“心臟”難題——控制保護系統,形成了包括多端柔性直流工程控制保護系統研究技術等10個“世界第一”。
“控制保護系統是整個工程的‘神經中樞’,南澳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作為世界第一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系統,其‘多端’功能完全依靠復雜而靈活的控制保護系統來實現。”許樹楷解釋道。
“就像一個有著多個入口(電源接入端)與多個出口(負荷供電端)的水管,要保證水管水壓穩定,則入水與出水流量要時時刻刻基本保持平衡。但由于入水量與出水量是各個端口依據各自情況而隨時變化的,如何實時平衡這種變化難度極大。而當一個入水口或出水口堵塞了,其它入口、出口如何快速調整自身的入水、出水量,甚至是入水、出水方式之間發生切換,來維持整個系統的再平衡,及技術含量就更高。”
“多端”之難正在于此。
許樹楷告訴記者:“此次南澳工程的自主創新不但體現在科研團隊攻堅克難的決心,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走在了世界直流輸電技術的前列。”
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將已基本成型的兩端柔性直流系統擴展到多端,每一端的接口與設備都選用了不同型號,來自于包括央企、民營企業在內的國內不同廠商的設備,讓國內盡可能多的設備研發制造企業參與到這個開創性的工程中來,培育起一個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
攻堅克難創造世界工程奇跡
工程招標現場,設備廠商都姓“中”。南澳柔性直流輸電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陳冰說,“此項工程是集大型風電場接入、柔性多端直流輸電、海底直流電纜等多項創新技術于一體的世界首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開拓之作。由我們自主研發核心技術,設備制造廠商全都是國內廠家。”
事實上,從系統研究、成套設計,到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再到現場施工、運行調試,南澳柔直工程都選擇了“產、學、研、用”一體的攻關方式,集研究機構、高校、設計、制造企業合力,共同攻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難題。
工程從今年3月開工,共經歷了12次臺風,大雨到暴雨天氣共117天。施工團隊在克服了無相關工程建設經驗、無標準、無現成生產能力設備廠家,以及復雜海域和氣象條件等種種困難后,終于進入了海纜敷設階段,眼看工程勝利在望。
此時,一個關鍵的技術瓶頸又出現在項目團隊的面前。“海纜及附件無現成可用的產品。”南澳柔性直流工程海纜攻關組組長郭小龍告訴記者,“海底直流電纜的質量控制是影響整個柔性直流工程可靠性的關鍵一環,換流站內的技術、設計即使大功告成,沒有海纜將海島與大陸相連,也無法實現技術的落地。”
高壓直流電纜及其附件是當今世界電纜制造的技術制高點,國內各研發和制造單位都沒有能力生產符合條件的海纜。美國和日本等公司具備海底高壓直流電纜的研發技術,但他們開出的條件是3-4年研發與供貨周期,并捆綁了一系列經濟和技術限制條件。
創新的腳步從未停下,項目組團隊再次迎難而上。
集全國電纜行業的技術和智慧,南澳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攻關團隊廣發英雄帖,與上海交大、電纜制造廠家等單位的技術專家組成了聯合研發的重兵集團,集中進行±160千伏直流電纜的研發和試驗。
圍繞電場分布不均勻這個核心問題,研發團隊經過3個月的努力,逐漸攻克空間電荷的抑制、絕緣厚度配置等一系列技術難關,終于迎來了勝利成果,國內第一批±160千伏直流電纜(陸纜+海纜)及附件(終端+接頭)的樣品通過了國家電線電纜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型式試驗,意味著我國掌握了高壓直流電纜研發技術,在高壓直流電纜領域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
工程項目副經理呂文勝有著27個年頭的工程建設經驗,他告訴記者,常規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的工期一般是18個月。“這還是在各項技術、設備都成熟的前提下的工期時間。”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僅僅用了8個月,就吹響了實現世界第一的號角。
風電利用率提高5%-10%
工程的投運,標志著南方電網實現了世界首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工程化應用,實現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成套設計的全面自主化,開創了世界直流輸電技術的新時代。饒宏介紹,南澳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的所有核心設備均為國內首次研發,實現100%自主國產化。
此外,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本身還具有較強的經濟性,饒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較之常規直流輸電,在容量為1萬至100萬千瓦的部分場合下,尤其是對于離岸較遠的海上風電場內部互聯來說,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可節約投資10%以上。”而交流輸電需要三相線路,柔性直流只需正負兩極線路,交流線路無論以架空線或電纜方式建設,在造價和占地上都大幅高于柔性直流。
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是改變電網發展格局的戰略性選擇,它可以提高現有輸配電網的安全穩定水平,促進可再生能源低成本模塊化開發利用,促進電力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解決我國能源領域節能環保等重大問題。
同時,在分布式發電接入、孤島供電、城市電網供電等方面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據初步預測,在未來十年內,世界范圍內的柔性直流輸電市場規模將在1000億元以上。
“率先實現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工程化應用有利于我們在類似工程上積累經驗,在未來電網發展中掌握主導權,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饒宏說到。
南澳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建設,有效解決了南澳島風電開發的送出問題,很好地展示與示范了柔性直流在風電接入方面的技術優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韓英鐸告訴記者:“柔性直流輸電技術至少能從兩個方面提高風電利用率,一是提高風電機組抵御電網故障擾動的能力,減少風電機組停機率;二是能提高風電機組對風速的適應能力,能夠在更大風速范圍內保持發電運行。這將至少提高風電利用率5%-10%。”以2012年全國風電發電量1008億千瓦時測算,該技術能增加風電發電量約50-100億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