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識轉化成能力
1988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熱能動力專業的羅必雄擁有深厚的理論造詣,先后編著了《CPR1000核電常規島工藝設計技術研究》、《超超臨界100萬千瓦火力發電廠熱機設計技術》和《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機組工藝設計》等技術專著,在國家核心技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并擁有8項實用新型專利。
與“電力同行”的漫漫歲月中,羅必雄感受最深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行業的快速發展。
“上世紀80年代的電力行業跟歐美相比,我們是‘望塵莫及’,后來是‘望其項背’。到現在,可以說我們跟上了,在某些方面還實現了超越。比如,核電常規島,最開始完全是國外的技術,例如大亞灣核電站,但到了第三代EPR1750的臺山核電站、AP1000的海陽核電站,我國已經逐漸摸索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核電常規島技術;再比如,早期都是國外向我們輸出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現在是我們向國外輸出。這都是很了不起的成績!”
同時,正是這些成績讓羅必雄深刻感受到,任何知識都需轉化成能力,落實在一項項工程中加以錘煉與驗證,否則單純的理論就會像浮萍一樣,被現實的“風”一吹就散,更談不上為企業和社會作什么貢獻。
正因為如此,25年來羅必雄始終扎根在一線,在一個又一個項目中不斷豐富、轉化自己的理論知識。他先后主持和參加設計的大型、特大型發電工程項目涉及機組數超過130臺,總容量超過9000萬千瓦。其中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就有30臺,占到了我國開工建設核電機組數量一半以上。作為行業帶頭人,羅必雄用行動為我國核電常規島自主化設計和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力發電設計技術的發展進步作出了貢獻。
能行嗎?行!
2010年4月,華能海門電廠一期1、2號機組投產,這是中國能建廣東院設計的首個百萬超超臨界燃煤電廠,該項目創造了5項世界首創發電機組新技術和23項百萬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技術新紀錄,獲得國家優質工程金獎、國家建筑工程魯班獎、行業優秀設計一等獎等獎項。
作為我國首批國產10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力發電項目之一,首先面對怎么做的問題:是在30萬、60萬千瓦技術的基礎上作簡單擴大,還是打破條條框框,突破一些不合時宜的技術規范?找來當時全世界同類機組的所有相關資料,研究了各種技術特點后,羅必雄選擇了后者,首創側煤倉、低運轉層主廠房模塊和上煤系統穿煙囪技術、超常規的明渠引水、南排南取冷卻水系統等優化方案。
有人對上煤系統穿煙囪技術提出質疑:“這個全世界都沒有干過,你這么干能行嗎?”
為此,羅必雄在華能海門電廠一期工程組織了一個專家隊伍來證實這個方案,同時又組織了一個更強的團隊來否定這個方案——一立一破,結果是否定方提出的所有問題和質疑都被支持方解決了。
最終,該電廠與同類型機組相比,每千瓦造價下降15%,節省投資10億元以上,發電標煤耗、廠用電率、耗水量分別僅為271克/千瓦時、小于3.53%、0.054立方米/秒·1000兆瓦。多項經濟指標和技術性能達世界先進水平,樹立了業內新標桿。
相似的一幕出現在寶麗華煤矸石綜合利用工程中。由于當時我國30萬等級以上全都是用國外技術,當羅必雄提出使用國產的循環流化床技術時,大家的第一反應是“靠譜嗎?”“因為之前我已經帶領團隊做了充分的研究論證,所以當時我就對業主說:肯定可以!”
隨著分離器、磨損等一系列難題迎刃而解,羅必雄的建議得到了業主方的認可,并在實施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該工程標志著我國大型循環流化床潔凈煤發電技術集成應用水平走到了世界前列,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小處創新 大處著眼
在與身邊胸懷“壯志”的年輕人交流時,羅必雄常常說:“不要總想一下子就做出個什么來,大的創新往往是一個個‘微創’疊加起來的。”
他對記者說,做技術研究和開發創新的人,首先要自我反思:有沒有把問題研究透,有沒有真正花心思,沉下心來做事。真正做工程時,就會發現很多的大突破往往是靠很多小的進步積累起來的。同時,“創新更是一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所以,在科研中羅必雄一直鼓勵員工們通過“試錯”來培養創新能力。在他看來,失敗帶來的經驗財富要比做一兩個項目、賺一兩筆錢寶貴得多,“這才是更強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中國能建廣東院的院長,羅必雄有著敏銳的前瞻性。當國內對發展海上風電還停留在“不看好”的階段時,他親自組織廣東院,扎扎實實做了《廣東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2011年7月,該規劃通過了國家能源局、國家海洋局和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組織的審查,2012年1月成為國家批準的首個省級海上風電規劃報告,獲得國家能源局、廣東省政府的高度評價。
目前,羅必雄牽頭成立了中國能建廣東院低碳技術中心,率先開展碳捕集、封存與運用等先進脫碳技術的研究工作,并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等國際科研院校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今年9月,羅必雄代表廣東省低碳技術與產業研究中心與英國有關研究機構簽署了中英脫碳合作協議,開創了國際化合作新模式。羅必雄認為,電力能源未來發展方向是“幸福能源”,即綜合了技術、效益、資源、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能源可持續發展。“這將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我院已經著手其中部分研究了。”
在羅必雄的辦公室里掛著墨寶“寧靜致遠”,也許這四個字正是對這位奮戰在電力設計咨詢一線的“行動派”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