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97年中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俄氣”)簽署首個天然氣合作協議算起,中國與俄羅斯的天然氣貿易談判已經歷經16年。不過與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俄羅斯諾瓦泰克(Novatek)公司相比,俄氣與中國的能源貿易進展十分緩慢。
一方面中國需求量的增長已遠超過國產天然氣的增長速度,而且中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和清潔能源的使用,未來中國必將從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主要天然氣出口國大量進口天然氣。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希望借中國市場發展來抵消歐洲天然氣市場利潤下滑所帶來的損失。那么本該是互惠互利的中俄天然氣貿易為何遲遲沒有開花結果?
價格問題是阻礙中俄天然氣合作的關鍵。對傳統貿易模式的堅持和其政治經濟地位決定了俄氣不會輕易在價格談判中做出讓步。歐洲是俄氣的主要市場,從1968年開始,歐洲主要國家就通過俄氣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長期以來,俄氣一直與歐洲國家簽訂“照付不議”的長期貿易協定,并且采用與油價掛鉤的定價方式。與中國談判時,俄氣就會自然而然地照搬自己在歐洲的貿易模式。
俄羅斯經濟嚴重依賴能源行業,2012年,俄氣為俄羅斯財政收入貢獻了845億美元,幾乎占到了整個國家財政總收入的1/5,此外還有數量可觀的分紅。俄氣的天然氣銷售價格變化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俄羅斯的財政收入。歷史上也不乏俄政府直接干預俄氣定價的例子。在整個歐洲經濟深陷泥潭、天然氣消費銳減的情況下,俄氣決定對部分國家降價出口天然氣,但是俄總統普京卻要求俄氣不得打折銷售天然氣。
當前俄氣在歐洲市場面臨很多問題:歐洲經濟衰退;來自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的競爭;中東液化天然氣轉銷歐洲市場;北美和東非可能成為未來天然氣的出口市場。普京也公開強調開發遠東能源市場的重要性。不過在試圖“東望”的同時,俄氣并不想放棄傳統的歐洲市場。
在歐洲和中國兩個市場的左右搖擺,影響了俄氣與中國的合作。中國希望俄氣開發東西伯利亞更接近中國的Kovykta和Chayanda天然氣田,然后通過東線管道將天然氣運送到中國。這樣中國的天然氣供應會更有保障,也能顯現出俄氣與中國合作的誠意。但是俄氣卻沒有將主要的資金用于東西伯利亞氣田的開發。俄氣計劃在2013年至2014年間投資152億美元,用于西伯利亞西北部亞馬爾半島上的天然氣開發,而對東西伯利亞的天然氣資源項目投入了19億美元,僅為前者的12.5%。
俄氣的計劃是通過開發西西伯利亞的天然氣資源,同時向歐洲和中國輸送天然氣。這樣俄氣就可以讓中國與歐洲這兩個大買家同場“競價”,迫使中國以等于或高于歐洲的價格購買天然氣。同時俄氣還可以通過左右天然氣供應來牽制歐洲和中國。就像俄氣曾威脅歐洲的那樣:要將原本賣到歐洲的西西伯利亞的天然氣銷往中國。
如果俄氣現在同意向中國輸送天然氣,那么它真的需要把銷往歐洲的天然氣運到中國,因為短期內俄氣沒有那么多富裕的天然氣產能和用于開發的資金。俄氣的天然氣田產量在不斷下降。
國際能源署(EIA)預計,到2035年,俄羅斯的天然氣生產商要陸續投資7300億美元用于天然氣開發才能維持目前的生產水平。由于俄氣的產量占到俄羅斯天然氣產出的75%,也就是說主要的投資是要俄氣出的。如果考慮到俄氣35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大多集中在尚未大規模開發的亞馬爾半島、遠東和東西伯利亞,俄氣的先期投入應當更多。俄氣從哪里湊集那么多的資金?
俄氣與中國的合作一直打不開局面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俄氣不愿接受中國的天然氣項目合作模式。出于保障進口安全的考慮,近年來中國在簽訂進口天然氣協議的同時,往往會購買上游氣源的權益或開展生產合作。中國在中亞的管道天然氣貿易,以及在印度尼西亞的液化天然氣貿易中都采取了這一模式。就連另一家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公司諾瓦泰克也將自己在亞馬爾半島天然氣田權益的20%賣給中國。通過出售礦產權益,共同開發,這些國家和企業得到了來自中國的資金以及生產團隊。雖然迫切希望得到來自中國的資金,但是作為俄羅斯最重要的天然氣出口公司,俄氣始終不愿向中國轉讓部分氣田權益。
在兩國元首的親自過問下,雙方已經簽訂了購銷協議,如今只差商定天然氣銷售價格。對于俄氣來說,如果想在今年年底與中石油達成銷售價格,以出售部分氣田的權益來換取中方在價格上的些許讓步,或許是最為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