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述異議,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到電力科學研究院進行了科學論證。電力科學研究院構建了三種方案,一種是500千伏方案,即維持現有的500千伏電壓網架,各大區域間以直流輸電線路相連。第二種是“三華”特高壓異步方案,即華北、華中以1000千伏交流相連,形成同步電網;華東電網與華中電網以直流相連,為異步區域電網。第三種是,“三華”特高壓同步方案,即用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將華北、華中和華東三個區域電網連結成“三華”同步電網。
通過計算機模擬計算,和前兩種方案相比,第三種方案減少了直流饋入,交直流協調發展,承受嚴重事故能力強。這一計算機模擬計算還得了科技進步一等獎。沒有人能找出這種計算機模擬計算并不科學。不贊同搞“三華”電網的沒有拿出計算依據,只是憑自己的感覺認為不安全。
隨著我國電力裝機容量越來越大,而我國資源稟賦又必然要進行跨區輸電,“三華”特高壓電網不是優和劣的選擇問題,而是電網發展的必然選擇,否則不能滿足電網的穩定要求。
關于發展特高壓,在科技中長期規劃、“十二五”規劃、國務院頒布的發展重大裝備的文件都有明確的表述。如果說專家的意見,搞電力系統的兩院院士,如中科院的嚴陸光、清華大學的盧強、電科院的周孝信院士都贊成,沒有電力系統的院士不贊成。
記者:除了安全性問題,人們也質疑特高壓電網的經濟性問題,認為遠距離輸電的成本可能比輸煤的成本還高。
張國寶: 輸電和輸煤都是能源遠距離輸送的方式,要因地制宜、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不存在相互排斥的問題。電力部的老領導史大楨部長說,遠輸煤、近輸電是電力部上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當時各大區電網都未相聯,煤很廉價,運輸也不像現在這么緊張,運價也很低,而輸電線路當時只有220千伏,不適于長距離輸電。但現在煤價、運價都有了很大提高,輸電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500千伏交直流甚至±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已開始使用,遠距離送電成為可能,經濟性也在提高,所以遠輸煤、近輸電的看法不是一成不變的。
東中部地區缺煤、缺電現象會長期存在,跨區域輸電必須提上議程,目前華東地區每噸煤價格已經超過1000元,通過全過程的輸煤輸電經濟性比較,西部地區煤炭就地發電,特高壓輸送到東中部消費端,電價可以低于當地的平均上網電價。
同時,發展特高壓輸電技術,跨區域調劑,可以在更大電網內消納那些穩定性差的清潔能源,如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記者:如果建設特高壓電網,在技術方面,我國能夠自主嗎?已經建成的項目效果如何?
張國寶:技術已經研發出來。我國不靠別人的技術而真正自主研發出來的只有少數幾個,特高壓算一個。前蘇聯是發展過一個1140千伏的項目,但由于政治解體、經濟下滑的原因廢止了。當時他們的技術現在看起來非常老化,開關都是用機械式的開關,現在開關都是六氟化硫開關。我們的特高壓技術已經被國際電力聯盟吸納為國際標準,巴西甚至俄羅斯、美國已開始與我國洽商建設特高壓輸電線路。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建設了±800千伏直流線路。一條是云廣直流(西起云南楚州市,東至廣東廣州市),一條是向上直流(西起四川向家壩,東至上海奉賢),都運行得很好。在世博會之前,我帶巴西能源部部長去看過向上直流項目,他原來根本不相信中國有這個技術,參觀后他改變了觀點。過去巴西想用±600千伏,他回去以后,巴西也準備要建從美山水電站到里約熱內盧的±800千伏直流。
特高壓交流項目也有兩條,一條是晉東南到荊門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另一條是發改委剛剛批準的,皖電東送1000千伏淮南到上海特高壓交流輸電示范工程項目。
第一條線路目前的運送能力是240萬千瓦。所以反對特高壓的就抓住這一點質問:1000千伏交流應該送500萬千瓦,怎么就送了240萬千瓦?
實際上發改委批文批的只是第一期工程,文件中明確是輸送250萬千瓦左右,主要是為了考驗設備有沒有問題,只上了一半的變壓器,一期沒有問題以后才上了第二期變壓器,今年11月份就可以建成,具備送500萬千瓦的能力。
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是難題
試圖分解到各個省,會面臨一個問題,如果地方突破了怎么辦?
記者:目前,廣受爭議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是怎么提出來的?
張國寶:去年在制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時,我是起草小組成員,在討論過程中我提出,要不要有個指標,到“十二五”末我們能源生產多少,消費多少?
但是并未討論出結果,為什么得不出結論?道理非常簡單。到“十一五”末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已達到32.5億噸,在“十一五”期間增加了8億噸。如果“十二五”同比增長,就達到40億噸。但是現在我們的煤炭產量已經占了全世界46%,再加8億噸,那么全世界一半的煤都在中國。這樣,中國減排的壓力就更大了。
這樣就提出了一個能源消費“門檻”的動議。但是,實際的經濟發展和人對能源消耗的需求,僅靠一個指標也是難于控制的。所以在“十二五”規劃中難于確定一個能源消費總量。
后來,又發生很多事情,比如福島核電站危機,中東、北非亂局,南方電荒,能源問題進一步凸顯出來。“能源總量控制指標”的說法又被提出。但具體是38億還是40億,還待進一步討論。
記者:設置總量目標,能達到政策預期嗎?
張國寶:不管目標最后定在多少,但如何控制住是難題。如果控制不住,只不過出了一個數字而已,這種數字是導向型的,還是約束性的?
實際上,“十一五”期間我們也提出了一個總量控制目標,但結果是總量的“天花板”早突破了,沒有控制住。現在試圖分解到各個省,也會面臨一個問題,如果地方突破了怎么辦?就算將這個目標定為約束性指標,有什么手段約束得住?都值得研究。
記者:有很多專家說,與其對能源消費進行控制,不如施行資源稅改革,通過提高資源的價格這種經濟手段來控制能源消費的增長更為有效。
張國寶:資源稅也不能完成達成控制消費的目的。資源稅改革的效果,第一是增加資源生產省的稅收,第二把能源價格抬高。能源價格提高后,能不能把價格順出去?如果不讓順出去,又會產生煤電矛盾。如果順出去,最后又傳導到價格上,通脹的問題怎么控制?
改良還是改革?任憑后人評說
以后還有很多事情有待去做,包括微觀和宏觀層面。
記者:您在能源局任期內,有哪些想做而沒能做的事?
張國寶:我在卸任的時候講過,我們在人類歷史長河當中只不過是很短的一段,以后還有很多事情有待去做。包括微觀和宏觀層面,比如,微觀一點的事,新能源規劃我在任時制定好了,但沒有批,還需要完善。更宏觀的方面是能源體制和能源定價機制改革。
記者:當時,很多人對能源局的第一期望就是進行能源價格和體制改革。
張國寶:我已經多次講過,能源價格的職責不在能源局,而在物價部門,而體制改革,在發改委體改司。能源局在價格和體制方面,只是發表意見,不是決定機構。價格肯定是要改的,阻力也會很大。
比如某地方原來的水電價格是一毛五,遠遠低于火電價格。但地方物價局表示,不能水火同價,說這會拉動當地的物價上漲。
實際上這些都是表面的理由,如何平衡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的利益?如何體現清潔能源的價值?這些才需要我們深層次的思考。
記者:外界評價您有兩個觀點,一個是改良,一個是改革,您覺得自己是改良還是改革?
張國寶:那就任憑后人評說吧。改革,不是我這個層面所能改得了的。我要說一下,“改良”這個詞源于一個媒體報道我在能源工作會上講我是改良派,以后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我根本沒講過這樣的話,能源工作會上有那么多人在場,也不乏錄音的。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我是改革的實踐者、親歷者。在國務院領導和發改委領導下,我是民航、通訊、電力三個改革的具體起草人。
記者:在一個部門做事情,領導還是要有一些改革精神的吧。
張國寶:我同意你的觀點,尤其在各種政府部門分割的情況下,改革是要有點精神,要有勇氣的。
我在任上努力去做了,比如說上大壓小,國家要求我壓5000萬千瓦,我都壓了7600萬千瓦了。還有農網改造,最后一期是我在卸任之前辦的。本來我快要卸任,那天正好任命宣布晚了,所以還是我去匯報的農網二期改造,國務院批準把農村電網再普遍改造一遍,我為辦了這件事而欣慰。
通過計算機模擬計算,和前兩種方案相比,第三種方案減少了直流饋入,交直流協調發展,承受嚴重事故能力強。這一計算機模擬計算還得了科技進步一等獎。沒有人能找出這種計算機模擬計算并不科學。不贊同搞“三華”電網的沒有拿出計算依據,只是憑自己的感覺認為不安全。
隨著我國電力裝機容量越來越大,而我國資源稟賦又必然要進行跨區輸電,“三華”特高壓電網不是優和劣的選擇問題,而是電網發展的必然選擇,否則不能滿足電網的穩定要求。
關于發展特高壓,在科技中長期規劃、“十二五”規劃、國務院頒布的發展重大裝備的文件都有明確的表述。如果說專家的意見,搞電力系統的兩院院士,如中科院的嚴陸光、清華大學的盧強、電科院的周孝信院士都贊成,沒有電力系統的院士不贊成。
記者:除了安全性問題,人們也質疑特高壓電網的經濟性問題,認為遠距離輸電的成本可能比輸煤的成本還高。
張國寶: 輸電和輸煤都是能源遠距離輸送的方式,要因地制宜、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不存在相互排斥的問題。電力部的老領導史大楨部長說,遠輸煤、近輸電是電力部上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當時各大區電網都未相聯,煤很廉價,運輸也不像現在這么緊張,運價也很低,而輸電線路當時只有220千伏,不適于長距離輸電。但現在煤價、運價都有了很大提高,輸電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500千伏交直流甚至±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已開始使用,遠距離送電成為可能,經濟性也在提高,所以遠輸煤、近輸電的看法不是一成不變的。
東中部地區缺煤、缺電現象會長期存在,跨區域輸電必須提上議程,目前華東地區每噸煤價格已經超過1000元,通過全過程的輸煤輸電經濟性比較,西部地區煤炭就地發電,特高壓輸送到東中部消費端,電價可以低于當地的平均上網電價。
同時,發展特高壓輸電技術,跨區域調劑,可以在更大電網內消納那些穩定性差的清潔能源,如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記者:如果建設特高壓電網,在技術方面,我國能夠自主嗎?已經建成的項目效果如何?
張國寶:技術已經研發出來。我國不靠別人的技術而真正自主研發出來的只有少數幾個,特高壓算一個。前蘇聯是發展過一個1140千伏的項目,但由于政治解體、經濟下滑的原因廢止了。當時他們的技術現在看起來非常老化,開關都是用機械式的開關,現在開關都是六氟化硫開關。我們的特高壓技術已經被國際電力聯盟吸納為國際標準,巴西甚至俄羅斯、美國已開始與我國洽商建設特高壓輸電線路。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建設了±800千伏直流線路。一條是云廣直流(西起云南楚州市,東至廣東廣州市),一條是向上直流(西起四川向家壩,東至上海奉賢),都運行得很好。在世博會之前,我帶巴西能源部部長去看過向上直流項目,他原來根本不相信中國有這個技術,參觀后他改變了觀點。過去巴西想用±600千伏,他回去以后,巴西也準備要建從美山水電站到里約熱內盧的±800千伏直流。
特高壓交流項目也有兩條,一條是晉東南到荊門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另一條是發改委剛剛批準的,皖電東送1000千伏淮南到上海特高壓交流輸電示范工程項目。
第一條線路目前的運送能力是240萬千瓦。所以反對特高壓的就抓住這一點質問:1000千伏交流應該送500萬千瓦,怎么就送了240萬千瓦?
實際上發改委批文批的只是第一期工程,文件中明確是輸送250萬千瓦左右,主要是為了考驗設備有沒有問題,只上了一半的變壓器,一期沒有問題以后才上了第二期變壓器,今年11月份就可以建成,具備送500萬千瓦的能力。
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是難題
試圖分解到各個省,會面臨一個問題,如果地方突破了怎么辦?
記者:目前,廣受爭議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是怎么提出來的?
張國寶:去年在制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時,我是起草小組成員,在討論過程中我提出,要不要有個指標,到“十二五”末我們能源生產多少,消費多少?
但是并未討論出結果,為什么得不出結論?道理非常簡單。到“十一五”末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已達到32.5億噸,在“十一五”期間增加了8億噸。如果“十二五”同比增長,就達到40億噸。但是現在我們的煤炭產量已經占了全世界46%,再加8億噸,那么全世界一半的煤都在中國。這樣,中國減排的壓力就更大了。
這樣就提出了一個能源消費“門檻”的動議。但是,實際的經濟發展和人對能源消耗的需求,僅靠一個指標也是難于控制的。所以在“十二五”規劃中難于確定一個能源消費總量。
后來,又發生很多事情,比如福島核電站危機,中東、北非亂局,南方電荒,能源問題進一步凸顯出來。“能源總量控制指標”的說法又被提出。但具體是38億還是40億,還待進一步討論。
記者:設置總量目標,能達到政策預期嗎?
張國寶:不管目標最后定在多少,但如何控制住是難題。如果控制不住,只不過出了一個數字而已,這種數字是導向型的,還是約束性的?
實際上,“十一五”期間我們也提出了一個總量控制目標,但結果是總量的“天花板”早突破了,沒有控制住。現在試圖分解到各個省,也會面臨一個問題,如果地方突破了怎么辦?就算將這個目標定為約束性指標,有什么手段約束得住?都值得研究。
記者:有很多專家說,與其對能源消費進行控制,不如施行資源稅改革,通過提高資源的價格這種經濟手段來控制能源消費的增長更為有效。
張國寶:資源稅也不能完成達成控制消費的目的。資源稅改革的效果,第一是增加資源生產省的稅收,第二把能源價格抬高。能源價格提高后,能不能把價格順出去?如果不讓順出去,又會產生煤電矛盾。如果順出去,最后又傳導到價格上,通脹的問題怎么控制?
改良還是改革?任憑后人評說
以后還有很多事情有待去做,包括微觀和宏觀層面。
記者:您在能源局任期內,有哪些想做而沒能做的事?
張國寶:我在卸任的時候講過,我們在人類歷史長河當中只不過是很短的一段,以后還有很多事情有待去做。包括微觀和宏觀層面,比如,微觀一點的事,新能源規劃我在任時制定好了,但沒有批,還需要完善。更宏觀的方面是能源體制和能源定價機制改革。
記者:當時,很多人對能源局的第一期望就是進行能源價格和體制改革。
張國寶:我已經多次講過,能源價格的職責不在能源局,而在物價部門,而體制改革,在發改委體改司。能源局在價格和體制方面,只是發表意見,不是決定機構。價格肯定是要改的,阻力也會很大。
比如某地方原來的水電價格是一毛五,遠遠低于火電價格。但地方物價局表示,不能水火同價,說這會拉動當地的物價上漲。
實際上這些都是表面的理由,如何平衡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的利益?如何體現清潔能源的價值?這些才需要我們深層次的思考。
記者:外界評價您有兩個觀點,一個是改良,一個是改革,您覺得自己是改良還是改革?
張國寶:那就任憑后人評說吧。改革,不是我這個層面所能改得了的。我要說一下,“改良”這個詞源于一個媒體報道我在能源工作會上講我是改良派,以后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我根本沒講過這樣的話,能源工作會上有那么多人在場,也不乏錄音的。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我是改革的實踐者、親歷者。在國務院領導和發改委領導下,我是民航、通訊、電力三個改革的具體起草人。
記者:在一個部門做事情,領導還是要有一些改革精神的吧。
張國寶:我同意你的觀點,尤其在各種政府部門分割的情況下,改革是要有點精神,要有勇氣的。
我在任上努力去做了,比如說上大壓小,國家要求我壓5000萬千瓦,我都壓了7600萬千瓦了。還有農網改造,最后一期是我在卸任之前辦的。本來我快要卸任,那天正好任命宣布晚了,所以還是我去匯報的農網二期改造,國務院批準把農村電網再普遍改造一遍,我為辦了這件事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