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中心的改革方案也建議:引入大用戶直購電,建立實時競爭發電市場,深化電力體制改革。開展“競價上網”,形成以雙邊合同市場為主、實時競爭市場為輔的競爭性電力市場。推進電價形成機制改革等。
“電價是電改的核心。”曾在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擔任副司長的劉振秋稱,“通過實行標桿電價,政府的自由裁量權已經大為減少。”
但目前電力的情況是,輸配沒有分開,輸配電成本無法準確界定,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由政府確定。工商業用電和居民用電價格差距拉大,工商業用電價格高于居民用電。在此背景下,大用戶直購電試點則嚴重變形成各地的優惠政策。
劉振秋對記者稱,2002年的電改思路還可以適用,關鍵要一步步做。他認為電改到后來已經停滯,這會造成改革成本增加,吞噬前期改革釋放的效率。
價格改革是關鍵
無論是油氣管網,還是電網,其實都卡在價格上。
目前我國的煤電油氣已初步形成了市場價格機制:今年開始執行的電煤并軌,煤炭價格已完全市場化;成品油價格掛鉤國際價格,更接近市場實時價格;天然氣“凈回值法”形成門站價格也已在全國推廣,市場化正在路途中。只有電價沒有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稱,能源價格改革的方向還是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
具體而言,煤炭價格改革要進一步完善煤炭成本核算體系,促使環境污染等外部成本內部化。電力價格改革要建立以競價上網為核心的電價體系,發電、售電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輸電、配電價格由政府制定。石油價格改革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天然氣價格改革要規范價格管理,簡化價格形式,繼續完善以消費方為定價基礎的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取消天然氣價格多軌制。
上述參與2002年電改方案的官員對記者稱,總的方向是減少政府審批權,能交給市場的都交給市場,最終達到市場定價。
同時,價格的逐步市場化還將對監管部門提出新要求。目前對電網、油氣管網的監管和價格管理分屬于不同部門,能源監管部門的力量還不夠強大,無法對管網進行有效監管。
“電價是電改的核心。”曾在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擔任副司長的劉振秋稱,“通過實行標桿電價,政府的自由裁量權已經大為減少。”
但目前電力的情況是,輸配沒有分開,輸配電成本無法準確界定,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由政府確定。工商業用電和居民用電價格差距拉大,工商業用電價格高于居民用電。在此背景下,大用戶直購電試點則嚴重變形成各地的優惠政策。
劉振秋對記者稱,2002年的電改思路還可以適用,關鍵要一步步做。他認為電改到后來已經停滯,這會造成改革成本增加,吞噬前期改革釋放的效率。
價格改革是關鍵
無論是油氣管網,還是電網,其實都卡在價格上。
目前我國的煤電油氣已初步形成了市場價格機制:今年開始執行的電煤并軌,煤炭價格已完全市場化;成品油價格掛鉤國際價格,更接近市場實時價格;天然氣“凈回值法”形成門站價格也已在全國推廣,市場化正在路途中。只有電價沒有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稱,能源價格改革的方向還是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
具體而言,煤炭價格改革要進一步完善煤炭成本核算體系,促使環境污染等外部成本內部化。電力價格改革要建立以競價上網為核心的電價體系,發電、售電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輸電、配電價格由政府制定。石油價格改革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天然氣價格改革要規范價格管理,簡化價格形式,繼續完善以消費方為定價基礎的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取消天然氣價格多軌制。
上述參與2002年電改方案的官員對記者稱,總的方向是減少政府審批權,能交給市場的都交給市場,最終達到市場定價。
同時,價格的逐步市場化還將對監管部門提出新要求。目前對電網、油氣管網的監管和價格管理分屬于不同部門,能源監管部門的力量還不夠強大,無法對管網進行有效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