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朝鮮日報》7月6日報道,韓國內企業為了順應全球“碳中和”大勢煞費苦心,但不考慮實際情況的“激進轉型”給企業造成負擔。尤其韓國因為地理及環境因素,可再生能源成本高昂,且政府實施“去核電”政策導致電價高企,韓國的“碳中和”實現條件與競爭對手相比十分不利。
韓最大企業三星電子迄未能制定“碳中和”路線圖
去年7月,蘋果提出2030年實現碳中和,并要求合作伙伴步調一致,目前已有17個國家的71個蘋果合作伙伴公司表示參與蘋果碳中和計劃,包括臺積電、富士康、3M以及韓國的SK海力士、首爾半導體等公司,但是蘋果半導體及顯示屏供應商、韓國最大企業三星電子卻并未參與。三星電子有關負責人表示,無法制定出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具體路線圖。去年三星電子年度總用電量為2.2916 GWh,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力占比僅17.6%。業界表示,現代、SK、LG、浦項和NAVER等大企業雖為落實韓政府2050年“碳中和”目標,宣布于2030—2050年實現“碳中和”,但實際情況與三星電子相差無幾,實現“碳中和”的能力與雄心存在落差。一名大企業高管表示,其他大企業也拿不出具體計劃,大家都是先表個決心,具體推動方案要現在開始著手研究。
“滾雪球”式不斷增長的碳中和成本
韓國碳排放權價格自2015年交易伊始的8000韓元/噸增長至如今的15000韓元/噸,近乎翻倍。今后隨著碳排放權購買需求增加,交易價格將繼續大幅增長。去年韓國前30大上市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負債為7092億韓元(約合6.3億美元);截至去年底,起亞汽車、三星電子的二氧化碳排放累計負債分別為1520億韓元(約合1.3億美元)和318億韓元(約合2809.7萬美元)。并非只有制造業企業需要承擔不斷增加的碳排放權成本,設有數據中心的互聯網企業也會因能源消費量大加重碳排放成本負擔。NAVER正在世宗市建設第二個數據中心,截至2030年,因該數據中心碳排放增加的碳排放權購買成本將達1.3萬億韓元(約合11.5億美元)。
SK創新的仁川石化工廠曾為減少碳排放,于2012年將精煉設備燃料自柴油換為天然氣及附產氫,但最近正在討論將設備動力換為電力,這會導致生產工序無法實現零排放,SK相關負責人表示,為節能減排,中長期投入的設備更新費用就要數千億韓元。現代制鐵擬為減少碳排放配備碳捕獲裝置,預計花費3500億韓元(約合3.1億美元),現代制鐵有關負責人表示,若要實現2050年碳中和,那制鐵工廠的全部利潤都難以平衡碳排放權和環保設備購買成本。如此一來,最終導致的結果或是企業傾向于花錢購買“綠色溢價”(向韓國電力公社每月繳納費用,即可獲得可再生能源使用認證證明,該項資金將被用于韓國能源公團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也就是說企業可以花錢買到 “100%可再生能源企業”頭銜,無關于使用何種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