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特迪瓦扎涅變電站實現合閘送電,標志著中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等中企承建的科特迪瓦電網發展和改造項目全面完工。自此,科特迪瓦500個村莊實現通電,又有8萬個家庭被納入供電服務范圍,45萬個家庭的用電質量得以改善。
科特迪瓦電網發展和改造項目是科特迪瓦能源領域最大的項目之一,也是中科兩國政府合作的重大民生基礎設施項目。項目除大幅提高科特迪瓦全國通電率、供電質量和供電安全,還有效提升了供電效率,減少線路損耗。
技能教育助推當地經濟發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科特迪瓦電網發展和改造項目部在施工前期準備及施工過程中尤為重視對當地雇員的技術培訓。項目部為提高當地雇員的專業技能及知識,特從國內聘請具有多年施工經驗的鋼筋工、木工、特種機械駕駛員等,從自卸車的倒車入庫到運輸車的高低速換擋,從鐵塔基礎鋼筋的綁扎到模板的加工制作及安裝。中方技術人員克服了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等困難,不厭其煩、手把手的教學,讓每個科方雇員具備從事崗位所需的技術能力,掌握每一道工序的工藝技術和操作規程。這種培訓方法的展開,使得項目部當地雇員占總員工比例約75%,提高了當地人民的就業率,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薩哈,本是迪埃奎省的一名中學老師,項目建設初期,她放棄原本的教師工作,申請成為一名施工隊長,她說,“我要學習中國的先進施工經驗和方法,傳授給我的學生,讓他們今后能夠參與到科特迪瓦的電力事業發展中去。”
項目科方員工阿萊克斯與當地村民友好交流。
阿萊克斯,項目中為數不多的當地管理人員。起初來到項目的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線路工人,雖然體力不如其他人,但他卻有著較好的當地文化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經驗,項目第一時間為他調整崗位,并加強他的漢語及法律知識培訓,經過半年的時間,如今阿萊克斯已經能熟練協調處理當地的人員和外部事務,成為了一名合格的項目管理人員。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還有許多當地村民來應聘,經過培訓考核雇傭后,他們每月都有了能夠維持生計的固定收入。他們說:“感謝中國人!現在家里已經可以買得起冰箱,孩子們也可以穿上校服,伙食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項目部在建設高峰期間為當地提供了1500個工作崗位,緩解了當地就業問題,助推了當地經濟發展。
技術輸入加快當地電網發展
新疆送變電有限公司科特迪瓦電網發展和改造項目承建的工程橫貫科特迪瓦國家中西部地區,包括10條輸電線路,14座變電站,共計796.45公里,線路占科特迪瓦全國的三分之一。因施工區域大多在山區、叢林、沼澤地帶,加之當地氣候條件惡劣,基礎建設落后,瘧疾高發,項目施工難度大、工作量大、工序繁多、資源投入大,稍有不慎將導致大量的窩工和浪費,為此項目部組織人員反復踏勘現場,多次分析施工方案,比選設備性能,優化施工圖紙,研究施工效率,推演施工進度,同時與科方能源局反復溝通,確保在施工過程中各個施工環節實現有序銜接,質量安全可控。
科特迪瓦電網發展和改造項目塞蓋拉變電站送電成功。
科特迪瓦電網發展和改造項目線路巖石基礎較多、地形復雜。項目部首次在國外采用挖掘機加裝破碎器的方法進行巖石基坑的開挖。傳統的巖石基坑采用的是空壓機開鑿方法,平均一基基礎需投入4名施工人員,開挖時間超過5天。而采用破碎器后,現場僅需半天即可完成巖石基坑的開挖,人力成本投入減少75%,施工進度提高90%,同時施工人員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為做好鐵塔養護,項目首次嘗試在國外鐵塔基礎養護過程中使用薄膜養護法,拋棄以往傳統的麻布、草簾覆蓋養護方法。混凝土薄膜養護法平均每基僅需2人,相比傳統的養護方法節約了50%的人力,減少了項目人工投入。同時,養護一基基礎由原來的4個小時減少至現在的1個小時,提高了基礎養護效率,加快了施工進度,從而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
奉獻愛心共建中非友誼橋梁
科特迪瓦國家電網發展與改造項目中心營地位于當地迪埃奎省、迪埃奎市,公司項目員工在與當地政府的溝通交流中發現迪埃奎市第二小學教學設備十分簡陋,基本教學用具及文娛類用品極度缺乏,經項目管理人員討論研究,從項目撥付一筆專項資金用于資助當地貧困兒童。科特迪瓦時間3月9日10時,項目4名黨員組成服務隊將購買的足球、書包、筆記本以及牛奶、巧克力等1000余件學習和生活用品捐贈給學校的師生。老校長愛麗絲激動地說:“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擁有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嶄新的足球,感謝中國,感謝中國人!”
科特迪瓦項目人員為迪埃奎市第二小學學生上中文課。
科特迪瓦迪埃奎市人口超過10萬人,由于當地經濟能力和市政配套不足,市政垃圾長期堆積于街道,無法及時有效處理,嚴重影響市民生活及身體健康。為幫助當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項目部主動聯系市政府,在不影響日常施工的情況下,派出車輛幫助清運垃圾。經過一個月的全面清理,迪埃奎市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獲得了當地居民的高度贊揚。“我們發自內心感謝你們為科特迪瓦的電網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在未來,讓我們一起搭建兩國的友誼之橋”。迪埃奎省長科內亞對項目部全體人員的幫助表示感謝。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國網國際部、宣傳部,國網新疆電力